摘要: “出鏡記者”一詞是從國外引進來的,在國內還沒有一個詳細的說明。通常意義上的出鏡記者就是指在新聞節目中,通過鏡頭來建立的遠程傳輸,將現場的情況及時 准確地報道給演播室的主持人一類的現場報道記者。出鏡記者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在新聞工作中出鏡記者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豐富自身文化內涵,並運用靈活多樣的新聞報道方式,將自我個性融入到節目中去,形成獨具特色的主持風格,才能從容的迎接環鏡和市場帶來的挑戰,提高競爭力、永葆職業青春。因此,筆者以柴靜為例,將從出鏡記者的採訪方法(提問、傾聽、觀察)角度來分析出鏡記者的主持風格及影響因素並提出出鏡記者主持風格的養成策略。
關鍵詞:出鏡記者,語言魅力,駕馭能力和判斷力,傾聽
引言
電視節目出鏡記者身兼主持與記者的雙重責任,出鏡記者的風格代表著整個節目的風格。出鏡節目主持風格各有特點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以柴靜為例來探討電視新聞節目出鏡記者養成策略,以期望能對我國電視出鏡記者主持風格養成提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柴靜節目的主持風格
柴靜從199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至今已在新聞行業工作18年了,實現了從一個學生到一名優秀新聞出鏡記者的蛻變。柴靜節目的主持風格是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的。在此,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分析柴靜節目的主持風格。
(—)充滿柔情的提問風格
柴靜曾說:“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艱難的道路,一個記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須在這個職業當中恪盡職守。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類的心靈需要互相幫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當通過提問將心靈的細節展現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在這個世界裡,你不幫助他,你可能也會孤立無援。傳播的力量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滲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長出新的葉子。”[1]
的確,正如柴靜所說,用心去提問,去感受提問的每個細節將心比心,站在採訪對象的角度,同時又不失新聞人的立場,將幫助、信任、關愛盡可能發揮到極致,那樣的採訪,想失敗都難。這就是我們在新聞術語中常說的—創造良好的對話環鏡。柴靜用這種獨特的提問方式拉近了與採訪對象的心理距離,這樣,在採訪的過程中,就如同朋友般在談天說地,既節約了時間,又很大限度的挖掘出新聞價值,可謂事半功倍。
如在2005年8月9號《新聞調查》欄目《以生命的名義》中,柴靜對同性戀者的對話:
小江:特別是《我願意》這首歌,然后打電話的時候我經常叫他在電話裡唱給我聽。
柴靜:你為什麼特別喜歡他唱這首歌,你覺得這首歌傳達的是什麼?
小楊:好像那種為你可以放棄一切的那種感覺,當時我是專門去學的。
柴靜:真的嗎?你還記不記得,能不能唱一小段?
小楊:(唱歌)[2]
眾所周知,在國內,由於受到幾千年來的儒教文化影響,同性戀是不被接受的,而且當事人對於同性戀更加難以啟齒,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採訪的阻力,但在《以生命的名義》這一期節目中,柴靜能夠提問自如,將當事人的情感發展拿捏的恰到好處,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且又使當事人的尊嚴得到保護。在這裡,我們可以充分的體會到,柴靜在弱勢群體中扮演一個溫柔、善良的知性角色,她的真誠的大眼睛以及充滿柔情的提問,感化了每一位採訪對象,讓他們可以打開心門,吐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二) 聚精會神的傾聽風格
傾聽是一種技巧。記者的傾聽會使對方生成一種美妙的成就感,他會認為你是一個願意傾聽他的故事、願意接受他想法的人。一旦雙方能達到這種心靈互動,那麼近距離採訪就易如反掌了。同時,傾聽會讓記者真正地投入到採訪當中去,了解更為全面的信息,獲得意外的收獲。在採訪過程中,柴靜總是習慣的身體向前傾,以便可以更好地聽到採訪對象所講的內容,而這似乎也是對發言人尊敬的一種表達方式。柴靜之所以這樣,只是為了更加全面的傾聽採訪對象所表達的內容,在傾聽的時候,大家往往看見柴靜貌似很沉默,呆呆的在那裡,如果你相信這樣的場景是柴靜的漫不經心,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沉默是為了更好地記錄下採訪對象所說的內容,雖然表象看起來有些呆滯,可實際上,此時的柴靜正聚精會神的傾聽每一個所接收到的信息,大腦正在高速的運轉著,同時,這也表現出柴靜在傾聽時候的一種耐心,不急不躁,韻致而自然。
例如:在2011年9月26號《看見》欄目中《專訪李陽家暴事件》,她幾乎作為一個傾聽者,傾聽著李陽的妻子Kim的遭遇,李陽令人難以信服的解釋,以及Kim說到情到深處,不能自已,掩面而泣時,柴靜遞上紙巾,此時的柴靜,不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朋友,一個家人。整個節目錄制下來,柴靜隻問了kim有限的幾個問題,卻將kim的遭遇完整地展現在受眾面前。這樣的採訪,雖然不在以柴靜的提問為主,而是以受訪者的述說為主,但採訪的效果可以說是無聲勝有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