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屆金馬獎評獎結果,我心裡馬上冒出來台灣電視劇裡少男少女的台詞——“你想怎樣?你到底想怎樣?”我不想就某部獲獎的具體影片進行臧否,作為一名觀察者,我關心的是最緊要的4個獎項——最佳劇情片頒給了內地的《神探亨特張》,最佳導演頒給了香港的杜琪峰,最佳原著劇本頒給了香港的《奪命金》,最佳改編劇本頒給了內地的《失戀三十三天》,台灣本土片一部不見。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華語電影獎中,台灣的金馬獎、香港的金像獎、內地的金雞百花獎代表了各自的最高水准。其中,以藝術價值論,金馬獎曾排在很多人心目中的首位。可是這回我看到了台灣電影在獎項上的明顯頹勢。
多年以來,台灣電影一直保持著文藝氣質和多元價值的傳統,雖然總體票房一般,但是電影血脈不斷,如今的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侯孝賢就是承上啟下的集大成者之一。文藝片相對小眾,卻影響著許多電影學習者,潛在的影響力巨大。所以這樣一個有品格有傳統的電影獎,不該以導演名氣、電影票房作為評價標准。況且台灣電影沒有到上不了台面、集體淪陷的時刻,仍有大批編、導艱難而倔強地生存著,好電影層出不窮。比如獲得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的《女朋友男朋友》,獲得最佳新導演獎的《逆光飛翔》,獲得最佳男配角獎提名的《候鳥來的季節》等等,都不至於僅得到單項獎。
本屆金馬獎獲獎影片除了台灣電影基本上票房過了千萬元大關,這意味著票房因素也成了評獎標准?果真如此金馬獎將遇到最危險的時刻。評獎還是得堅持影片對時代、時間、傳統、人生的思考。如今,金馬獎有崩塌之虞,不知侯孝賢大師作何感想。(骷髏隊瑞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