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刊登在《河南日報》2011年1月21日頭版上的《在轉變中贏得大發展——九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以下簡稱《轉變》)一文,榮獲評論最高獎一等獎。這是一篇用必讀性塑造出的新聞評論精品。
何謂必讀性?《轉變》一文的作者之一王華崗在談寫作體會時是這樣解釋的:“必讀性是指一個媒體或者其中的欄目,讓讀者在第一時間從那裡得到權威的解讀分析、有用的資訊服務、有價值的思想觀點,通過瀏覽這些內容能夠對生活有思考,對工作有幫助,對學習有啟迪。”他對“必讀性”進一步闡述道:必讀性是發揮黨報評論“定音鼓”作用的根本要求﹔必讀性是提升黨報評論輿論引導能力的最佳選擇﹔必讀性是發揮黨報評論品牌效應的基本路徑。決定報紙必讀性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受眾認知水平因素,但歸根到底取決於評論的觀點和思想,能否實現這種突破,關鍵在於創新。
這篇新聞評論精品的成功塑造,在寫作上告訴我們,若想使文章有必讀性,就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主題重大,內容鮮活。一篇評論的成功與否,選題是至關重要的。隻有選擇那些主題重大的課題,才能使讀者感到有必讀性。所謂主題重大,不僅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和帶有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而且必須是可以擴展和延伸的課題,是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變》一文中所寫的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加快轉變,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提出“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這一重大政治命題,它不僅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指出了一個重要切入點,而且具有普遍的現實指導意義。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起步之年。河南發展行至一個新的重要節點,面向“十二五”,中央和河南省委作出了新的決策和部署,《河南日報》作為河南省委機關報,緊扣河南發展的時代脈搏,緊跟省委主要領導的思路,以省委的重大決策為主題,運用“何平”這一優勢品牌,給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提供思想武裝和方法武器,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保障。可見,《轉變》一文的主題無疑是重大的,內容是鮮活的。文章刊發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並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好評。2011年2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下發文件,要求全省各級黨委認真學習《河南日報》刊發的“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系列政論文章(俗稱“何平九論”)。黨報評論被列為必讀文章,一時間,成了機關單位、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可見,評論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二是語言生動,貼近受眾。“語言,不是蜜,但能黏住一切。”我很欣賞這句名言。然而用來黏住一切的“語言”,本身不一定帶“糖”和“膠”,它是以軟硬適度、通俗親切、簡潔明了、形象生動來產生黏結力的。評論的必讀性也來自語言的黏結力。毛澤東在《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中提到,新聞報道寫作不要太硬,可以把軟和硬統一起來﹔文章要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新聞評論的最終目的,是要從思想上說服受眾,因此要善於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受眾了解並接受作者的觀點、意見和主張。新聞評論較少從純理論問題入手,經常結合具體的事件或現象進行分析,因此要針對問題症結,用簡潔的語言,把道理找准說透。同時,要善於把抽象的道理概念化、具體化。另外,讀者看評論,固然要看其中的觀點、道理,但議論風生、文採斐然的評論,更為人們所喜歡。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至今仍為人們所厚愛,其原因不僅在於觀點鮮明,文採橫溢也是重要的一條。撰文時引用一些詩句、典故是必要的,它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奇效。《轉變》這篇評論,在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像文中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