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軍國主義的踐踏:日本佔領時期印尼新聞業的波折(1942-1945年)
1942年3月8日,荷蘭向日本投降,日本軍隊佔領了印尼,印尼的無線電廣播被禁止播出。隨后,日軍強制接管了印尼的廣播電台,由日本的一個專門機構管理,還在萬隆、普禾加多、日惹、三寶壟、泗水設立了分公司。日軍還發布命令要求所有的收音機都要進行登記,不能接收外國短波電台的廣播。此后,印尼人隻能收聽日本人的廣播。
日本佔領印尼后,逐步接管了印尼的報業。荷蘭殖民時期的所有報紙都被禁止出版,日軍另創辦了一些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報刊。日本人聲稱之所以查封報紙是為了節省勞動力,實際上,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印尼報紙的內容控制。除了報刊,通訊社也在接管之列,安塔拉通訊社就由日本的八島控制。
由印尼華人、華僑出版的所有華文報刊也都被迫停刊,甚至許多報人被關進集中營。極少數由土生華人創辦的報紙,如《太陽報》和《洪報》,刊登日本人的廣告和發表親日的言論,引起了華人的公憤。
這一時期,印尼的報刊主要有《亞洲王》、《亞洲之聲》、《太陽報》、《新光報》等。在高壓之下,當時的報刊都在頌揚日本政府和日本軍隊。印尼本土記者只是以雇員的身份在報社工作,根本沒有地位,有地位的記者一般都是直接從日本派來的。鑒於日軍的嚴密控制,印尼人採取了巧妙的斗爭方式。日本佔領印尼期間,印尼的很多記者用他們手中的筆通過隱晦的文章對抗日本的統治,有時還通過宗教組織、教育機構從事抗日活動。
雖然印尼報業在日本佔領時期受到嚴格的新聞控制,但是,在技術和業務方面還是取得了些許進步。例如,在使用印刷設備方面,來自日本的印刷設備比荷蘭的印刷設備還要先進,印尼的新聞工作者獲得了新的印刷經驗﹔日本政府禁止新聞機構使用荷蘭語,允許記者使用印尼語寫新聞,使印尼語在社會上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日本允許印尼報刊批評社會不良現象,使印尼人的民主思想有了進步。
三、從西式民主到有指導的民主:蘇加諾時期印尼新聞業的黨報發展階段(1945-1965年)
(一)獨立戰爭時期(1945-1949年)
日本投降后,印尼宣布國家獨立,而荷蘭人不予承認,他們想回到印尼重溫殖民舊夢。於是,印尼爆發了反抗荷蘭殖民者的戰爭。為獲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印度尼西亞民族解放軍開展了游擊戰爭。加上外交上的努力和國際輿論的支持,印尼人民最終取得了勝利。1949年,荷蘭人把權力移交給印尼的第一任總統蘇加諾。
日本戰敗后,印尼的新聞機構獲得了自由,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播獨立宣言和趕走日本殘部。后來,當荷蘭殖民者再度回到印尼之后,印尼新聞界重新感到了壓力。1946年4月19日,在雅加達,因為媒體報道了有關軍事行動的消息,“阿拉伯新聞局”(Arabian Press Board,簡寫APB,后來改名為“亞洲新聞局”)的負責人被抓,荷蘭當局禁止廣播任何消息。在泗水,如果記者不願與荷蘭合作,就會被放逐鄉下。高壓之下,印尼的記者們沒有屈從。
獨立戰爭時期,在印尼存在過兩種政權,即印尼的民主政府和荷蘭的殖民統治。這一時期,印尼新聞媒體得到了很快發展,大批新的報紙應運而生,新聞工作者的地位不斷提高。1946年2月,印尼新聞工作者協會在梭羅成立,同年6月8日,在日惹還成立了報紙出版人協會。新聞界在支持印尼獨立斗爭中表現突出,報紙在及時發布新聞、提出反殖民口號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議會民主時期(1950-1957年)
印度尼西亞由於長期受荷蘭等西方國家的影響,獨立后採用了西方的多黨制政體。實行這一體制的結果是政治黨派叢生、政治勢力多元,各種政治派別和政治力量都出現在獨立后的印尼政治舞台上。印尼新聞業與政治形勢的聯系非常緊密,報紙依靠政黨而存在,為政黨的黨綱和宗旨服務,因此,當時的印尼報紙大部分是黨報。印尼的各個黨派紛紛創辦報刊,為各自利益服務,媒體成為印尼各種政黨和政治集團爭奪的工具。許多政黨利用新聞媒體相互指責,相互攻擊,造成了社會上的不穩定,甚至分裂。由於政局不穩,政府不斷更迭,蘇加諾政權受到嚴重威脅。
這一時期,印尼新聞業發展迅速。1950?1953年,報紙的發行量為75萬份,比獨立前增長了63萬份。印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日報》是當時這個國家發行量最大的一份報紙,1957年的發行量達到六萬份。獨立后,印尼的新聞自由獲得發展,印尼的“1945年憲法”規定了新聞自由原則:每個人有發表和表達意見的自由權利。此時的印尼媒體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尖銳的批評。不過,印尼法律同時還規定新聞界不能濫用權利,有義務維持社會秩序。
自日本投降之后到50年代中期,是印尼華文報業的“全盛時期”。20世紀50年代,印尼華文報紙多達20多家,是當時東南亞各國之冠。除了原有的《新報》、《天聲日報》、《大工商報》及《蘇門答臘民報》繼續出版之外,還新創辦了《生活報》、《印華經濟》、《自由報》、《中華商報》、《黎明報》、《民主日報》、《華僑日報》、《興中日報》、《誠報》及《匡盧日報》等。這些報紙分為親共和反共兩派,相互攻擊。親共的報紙有《新報》和《生活報》﹔反共的有《天聲日報》、《自由報》及《中華商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新報》和《生活報》發行量達四、五萬份,其它報紙數千份至一兩萬份。 [3]1958年4月,印尼陸軍當局下令禁止使用非印尼文、非拉丁字母、非阿拉伯字母印刷出版的日報或雜志,將所有華文報紙查封。后來,《新報》和《生活報》獲准合並恢復出版,但是1960年11月又被迫停刊。
(三)“有指導的民主”時期(1957-1965年)
1956年,鑒於當時印尼的混亂局面,為了克服無政府狀態和有效治理國家,蘇加諾總統提出了“有指導的民主”,其中包括對新聞界的指導。1959年7月,蘇加諾總統簽署了一項法令,國家回復到1945年憲法規定的總統制。從1945年11月到1959年7月,印尼採用的是西方式的議會民主制度,國家不但沒有得到安全和穩定,反而更加混亂,分離勢力蔓延,國家經濟走向崩潰。
印尼的新聞理論工作者也指出,西方的議會制度並不適合於印尼的社會。印尼學者還認為,西方的新聞自由與印尼的國情、社會、文化背景、歷史、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不相適應,在印尼行不通,國家和人民不會使用新聞自由的權利,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於是,國家轉而開始嚴厲地限制新聞自由。1957年3月14日,蘇加諾總統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政府向新聞媒體下達各種指示,媒體被用來實現國家的政治目標。如果有媒體起來反抗,就會遭到查封。
1958年,政府規定所有的報紙和雜志必須在10月1日之前登記才能頒發出版許可証。此后,印尼的報紙雖然能發行,卻要遵照政府的要求報道新聞。如果違背了,出版許可証就會被撤銷。從1958年10月1日起,印尼的新聞史進入黑暗時期。1959年至1961年是印尼政府嚴重干預新聞媒體的時期,對報紙內容實行新聞檢查,質詢、逮捕新聞工作者,甚至把許多記者關進監獄。1960年11月,印尼規定所有的編輯記者和出版人都必須申領執照,政府強迫他們在一份要求服從蘇加諾政策的十九點聲明上簽字。1962年11月,政府接管了安塔拉通訊社,並將其與印度尼西亞新聞社合並,同時解散了所有的小型通訊社。
印尼從國家獨立時起,就控制了廣播。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布獨立后,電台重新回到印尼人的手中。同年9月11日,來自爪哇地區的電台代表們在雅加達舉行了一次會議,宣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廣播電台成立。1946年4月1日,該電台被確定為政府的一個部門,歸國家所有,由政府控制。一直到1965年10月,印尼廣播電台始終壟斷著印尼國內的廣播。印尼1962年在雅加達建立了第一座電視台,用來轉播第四屆亞運會。1963年正式開播,隻有爪哇島能夠收到信號。由於電視台屬於國家所有,自然就在政府的掌控之下了。
印尼共產黨在蘇加諾執政時期不斷擴大影響,引起了印尼右派軍事集團的不安。1965年9月30日凌晨,印尼軍方發動軍事政變,對共產黨人進行血腥鎮壓,所有親共報紙都被查封。半年后,蘇加諾把政權移交給蘇哈托將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