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新華網為例,運用傳播學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來研究新華網對“臨時工”這一群體的媒介形象建構。筆者通過詳細的資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華網在一定意義上對臨時工媒介形象的建構起到積極作用,關注群體態勢、號召人文關懷﹔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偏離,造成了一種非“常態化”的臨時工媒介形象。最后,筆者就如何重建臨時工媒介形象這一問題,提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臨時工﹔新華網﹔媒介形象﹔問題﹔策略
麥圭爾稱媒介是“社會關系的中介”,通過大眾媒介,意義被建構,這直接影響著受眾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接受和實踐[1]。近年來,諸如“臨時工成為高危職業”、“發飆的總是臨時工?”、“臨時工,不是遮丑的萬能膏藥”等類似的報道遍布媒體,“臨時工”這一群體也加入了媒介形象建構的焦點之列。究其本質,則體現在個別政府部門應對網絡危機輿情時的詞語匱乏,以及應對理念的落后和處理技巧的簡單化和單向化[2]。那麼,大眾媒介是如何建構“臨時工”的?媒體所建構的臨時工形象是否合理?若有所偏離的話,應如何重構臨時工的媒介形象?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以新華網為例,來分析網絡媒體對臨時工形象的建構,提出問題和相應策略。
一、研究原因和現狀
研究原因:中國律師事務所歐陽華律師指出,“臨時工”曾是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區別於當時的長期固定工而言的一種用工形式,一般是指企事業單位臨時聘用的臨時工人,也包含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非在編人員[3]。而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繁榮、民主意識的增強、公共危機的頻繁,“臨時工”已成為新聞界的一個敏感詞,受眾輿論中的焦點詞,被賦予多種感情色彩和角色意義。
研究現狀與問題:我國對臨時工的研究多側重於理論,呈現出泛化性。因此,我選擇新聞傳播這一領域,從媒介形象建構的角度入手,探討網絡媒體的新華網是如何對臨時工媒介形象建構的?建構了什麼樣的臨時工媒介形象?建構有無偏差?若有偏差,媒介應如何重新建構臨時工這一媒介形象呢?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的選擇。本文以新華網中關於“臨時工”的報道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這三年新華網關於“臨時工”的報道共有246篇,去除重復消息,文中選取的樣本共有166篇。
2.研究方法。楊孝榮認為內容分析是方法上注重客觀、系統及量化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不僅分析傳播內容的訊息,且分析整個傳播過程。內容分析法是研究媒介形象的一種有效地方法,他的定量分析操作方便、有效且適合靜態統計的研究[4]。因此,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分別從年度量化呈現、報道主題、報道領域、報道傾向和報道對象形態五方面來分析新華網對“臨時工”的報道。
3.研究結果。2009∼2011年中每年新華網中關於“臨時工”報道數量的量化呈現。
三、臨時工媒體形象的呈現、建構中存在的問題、重新建構的策略
通過對新華網關於臨時工的116篇報道的統計分析可知,新華網對臨時工的媒介形象建構起到重要作用。媒介形象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重要橋梁和參照[5]。首先,在社會矛盾多發期,新華網把對臨時工的建構放入了議程設置,引起社會民眾對這一群體的關心與重視,體現了人文關懷。其次,新華網對“臨時工”充當“替罪羊”、處於“高危職業”等熱點現象的關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對公權力的批評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最后,新華網關於臨時工的建構影響了受眾對臨時工這一群體的具體關注。可見,新華網在對臨時工建構發揮了媒體的“環境再構成”功能,對受眾認識臨時工群體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
1.新華網建構臨時工媒介形象時所存在的問題。首先,媒介建構了一個非“常態化”的臨時工形象,容易導致受眾對這一群體定位有所偏差。大眾媒介為我們所呈現的臨時工形象並非是純粹意義上的“臨時工”,而是一個非常態化的臨時工形象,大量存在於多個行業,並引發“臨時工現象”。在一些涉及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突發事件中,“臨時工”往往成為最后的責任人[3]。在對臨時工的報道主題中,關於臨時工充當“替罪羊”、“擋箭牌”的報道量最多,而對臨時工的其他領域諸如就業、社保、管理機制方面的報道相對較少,偏離了對臨時工“常態化”媒介形象建構的軌道,最終給受眾呈現出一個非常態化的臨時工形象。其次,對臨時工媒介形象的建構處於現象層面,缺乏本質性的建構。通過分析可知,新華網對臨時工的報道多數都停留在現象層面,多為淺層次報道,缺乏深入、全面的報道。首先,從報道主題來看,多集中於涉及臨時工的社會現象或個體事件,是個現象的“大集會”。缺乏對這些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和解決措施的報道。再次,對臨時工媒介形象的建構處於正、負面失衡的狀態,忽略了臨時工群體所做的貢獻。由上可知報道傾向雖然是中性居多,但仍然具有明顯的傾向性,正、負面的報道總量仍佔41.56%。同時,正面、負面的報道也處於失衡狀態,負面報道遠遠多於正面報道,而且報道主題中忽視了他們為社會做的貢獻,這也不利於受眾對臨時工客觀准確地定位。“真實准確、不帶偏見地描述社會各個群體的社會生存狀態以及積極引導輿論導向是每個媒體人的基本職業規范。[6]”最后,對臨時工形象建構時過分側重於個體的報道,缺少群體感。文中的統計結果表明,新華網對臨時工報道時選擇的對象以個體居多,群體相對較少。諸如聯防隊員強奸案等都是針對個體所做的報道,類似的個案研究所建構的臨時工形象並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這樣對個案的集中報道,容易造成受眾對臨時工群體認識的偏差,致使整個臨時工群體都帶上了“替罪羊”、“素質低”、“易犯罪”的帽子,缺乏准確性和客觀性。
2.重新建構臨時工媒介形象的應對策略。首先,應平衡報道主題和報道領域,使臨時工群體形象呈現出“常態化”。大眾媒介應以一個“常態化”化的視角來全面、深入報道這一群體。避免對臨時工的某一現象進行扎堆性、追捧性的報道,諸如文中對他們成為“擋箭牌”的主題的大量報道就體現了這一趨勢。究其本質,則因為個別政府部門應對網絡危機輿情時的詞語匱乏,以及應對理念的落后和處理技巧的簡單化和單向化[7]。但並不是所有的臨時工都充當“擋箭牌”,只是特殊階段的特殊現象,謹防以偏概全。同時,大眾媒介應深入這一群體之中,全面的報道它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理所應有的各個自然、常態的領域。其次,給臨時工建構一個合適的職業定位、身份定位,進行理性報道。所謂理性的報道,它是一種經過縝密的思考以后所作出的、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報道,同時又是一種從良好動機出發的、追求最佳效果的報道[8]。大眾媒介在給臨時工的職業定位時,容易走入極端化,把臨時工完全定位為高危職業。應該重視臨時工這一群體在社會中起的重要作用,給臨時工營造一個良好、受人尊重的職業定位。同時,應端正臨時工的身份定位,讓臨時工擁有平等的社會身份,避免造成他們的非“常態化”、“孤立化”、“特殊”化的心理陰影。最后,給臨時工提供平等的話語平台和參與機會,展現這一群體的真實輪廓和內心想法。
大眾媒介在平衡臨時工報道主題的同時也要平衡話語權的分布。新華網對臨時工的報道中,最大的弊端是沒有給臨時工平等的話語權,讓其參與到媒介的報道中。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關注臨時工的話語權與參與性是當務之急。諸如,在對臨時工成為“替罪羊”、“擋箭牌”進行報道時,應更多的關注臨時工群體面對這一狀況時,所產生的反映、情感、意見、願望等,是表現為積極地為自己辯解和維權?還是淪為沉默的螺旋?而不是一涌而上的報道他們的失語與被動,不去探究他們內心的真實輪廓和真實話語權。
“在我國,新聞傳媒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扮演著社會良心的角色,對社會各群體的利益表達具有當仁不讓的社會責任。[9]”新華網作為大眾媒介的代表之一,在對臨時工媒介形象建構時更應該秉承這一原則。建構真實、健康的臨時工媒介形象不僅是媒體的本職責任和追求,也是受眾的心理期待和需求,更是對臨時工這一群體的一種公平。
(作者簡介:趙娜,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英)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 張玉勝.臨時工何時告別頂罪的高危職業[J].中華魂,2012(7).
[3] 臨時工[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9842.htm.
[4] 胡穎.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傳媒出版社,2010.
[5] 王朋進.“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論背景、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J].國際新聞界,2010(6).
[6] 鄧曉旭,張坤.留守婦女媒介形象——以中國婦女報為例[J].新聞知識,2010(10).
[7] 張玉勝.臨時工何時告別頂罪的職業[J].中華魂,2012(4).
[8] 丁柏銓.論新聞傳媒表達人民群眾心聲[J].新聞與寫作,2007(3).
[9] 張蓓.女性農民工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現象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