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字當頭寫評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敢”字當頭寫評論

錢愛民?

2013年01月30日14:5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看一家報紙有沒有品位,不妨讀一讀這家報紙的評論,常言道:評論是報紙的靈魂、號角和旗幟。也正因為評論具有新聞性、指導性等特點,雖說它尋常只是區區幾百字的篇幅,卻是不太容易寫得好。當然,想寫好評論也有許多路徑可走,“‘敢’字當頭”可謂其中之一。當作者從生活中捕捉到素材、提煉出觀點,再通過“敢於嘗試、敢吐真言、敢為人先”等的寫作來加以釋放,“評論出彩”就不是什麼“九天攬月”、“五洋捉鱉”之類的難事了。

關鍵詞:敢於嘗試﹔敢吐真言﹔敢為人先﹔寫評論

自從1978年12月在《人民前線》報上發表第一篇評論,到2012年10月在《中國記者》雜志上發表第N篇評論,我寫評論的經歷已長達34個春秋。近日整理數百篇評論稿,我向自己發問:如果用最簡潔的表述來概括30多年寫評論的體會,這句話應該是什麼呢?思慮再三我想到了“‘敢’字當頭”。

一、敢於嘗試,不懼無效勞動取得佳績

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在部隊服役擔任文書,每周都要出黑版報,及時報道連隊各方面情況。我嘗試著將一些有普遍意義的新聞稿件向團部的報道組呈送,這樣,一年下來總有數篇消息稿被團部油印“快報”採用,並有消息稿發表在《人民前線》報上,還獲得了報社通訊員“三等獎”獎勵。

消息稿見報多了,我就開始嘗試寫評論,“隻瞧稿件雪片去,不見報上刊一字”就是當時的狀況。團部有位宣傳干事看我整天伏案寫稿不見效果,好心勸我說:“評論要觀點新、說理透,小中見大、深入淺出,是很難寫的。連隊通訊員去寫評論,大都是‘無效勞動’……”但我不服輸,又跟報紙較上勁了,連隊報架上《人民前線》、《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上刊登的評論,每一篇不讀到幾可默記的程度我決不罷休。漸漸地,我的視野開闊了,觀察問題的角度也新了﹔我不再想到一點就寫,而是要反復琢磨后心有所得才動筆。功夫不負苦心人,一篇題為《團日活動要“投其所好”》評論終於登上1978年12月3日《人民前線》報。

實現了軍報上“零的突破”,我又嘗試著給軍外報紙寫評論,一篇篇稿件依舊不斷地寄往報社編輯部,大都“泥牛入海無消息”。然而,無數次的“無效勞動”竟使勞動“有效”了,《中國青年報》1980年7月26日第3版一氣發表了我的兩篇評論:在“關於人生觀問題的討論”專欄裡刊登的是《嫉妒——無形的毒蛇》﹔在“國際瞭望”專欄裡刊登的是《莫斯科狐狸吃不著葡萄》。團首長獲悉后親自下連隊看我,說是兩篇評論標題比喻很形象,文章說理也充分。特別是對蘇聯侵略阿富汗引起了國際社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事件的關心,連隊戰士能寫出一般由新華社資深記者來完成的“國際漫評”,真不簡單!團首長還勉勵我繼續多寫評論,為部隊爭取新的榮譽。

嘗試給各種報紙寫評論,即使未發表也不是什麼“無效勞動”,因為評論成稿的過程就是絕好的寫作實踐。實踐出真知,也出好評論。

二、敢於堅持,自發投稿軍報引發討論

進入80年代,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部隊裡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不少新兵喜歡娛樂生活,有的還講究吃喝穿戴,這引起了部分老兵的反感。夏季軍訓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連隊架線班老班長對一名在班務會上與他爭執的新戰士實施報復:罰新兵多做10遍攀爬電線杆動作。新兵忍氣吞聲吃力地爬上爬下,可就在做最后一遍下杆動作時,不慎滑落墜地崴了腳踝。

如何看待此事?連隊不少老兵認為不把敢“頂牛”者壓順了,新兵不好帶﹔而新兵們則“一邊倒”,覺得訓練中不能搞“軍閥作風”。我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又收集其他一些資料,寫成了《當今戰士的新特點》。就在准備朝黑板報謄抄時卻被連長阻止,他說我寫稿立場偏向新兵,怕得罪老兵就不讓採用。我再三辯解無果,就自發將稿件寄給軍報編輯部,並附一信對此事作了說明。投稿一個月后,1980年9月10日《人民前線》在2版頭條位置發表了我的這篇700字評論《當今戰士的新特點》。我例舉了7方面內容:一是成份變,文化高﹔二是想四化,肯鑽研﹔三是不盲從,善思考﹔四是忌空談,講實效﹔五是愛訓練,反陳套﹔六是喜娛樂,多興趣﹔七是吃穿戴,都求好。軍報還刊發“編者的話”說道:“要教育戰士,首先要了解和熟悉戰士,這是政治教育的基本功。正確分析新形勢下戰士的特點和他們的心理特征,希望大家來研究探索。”9月26日《人民前線》刊登專題討論《也談當今戰士的新特點》,匯集了眾多干部、戰士的來稿,大家在贊揚我的評論的同時還作了一些補充,像“求實惠”﹔“想自由”﹔“愛表揚”﹔“缺乏實干精神”等等,讓我受益匪淺。

寫評論時懷揣一顆“公平、公正”之心,才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離開這個前提,任你怎麼堅持也無甚意義。

三、敢吐真言,秉筆直書己見頻頻發表

1982年前后,一些全國性大報如《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等,都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更新觀念”的思想討論。這時我已退伍安排在揚州儀表廠工作,如同在部隊一樣我寫評論的熱情不減,積極參與各種討論,稿件不時被報紙採用。比如《工人日報》“怎樣認識和對待先進人物”、“青年的幸福生活靠讓誰來創造”等討論,便先后刊登了我寫的《“人言可畏”嗎?》、《戰士的性格和膽識》、《要有正確的榮恥觀》、《做生活中的強者》等6篇評論。

我寫思想討論稿件不耍花腔,大都是實話實說。針對當時有人說先進人物帶頭干活是“假積極”、“想入黨”、“追逐名利”等,我在1981年12月18日《工人日報》發表了《為“想”字正名》。評論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就拿想入黨來說,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這有什麼不好?入黨后不是可以更好地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嗎?推而廣之,就是想成名、成家,想當模范、英雄,這又有什麼錯?難道我們不需要一大批學者、教授、作家、勞模、英雄來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嗎?可是這些年,由於林彪、‘四人幫’反革命流毒的影響,‘想’字常被理解為‘追逐名利’,並且成了嫉妒者向先進人物進攻的利器,極大地挫傷了人們敢想敢干的積極性。為此,我要大聲疾呼:要理直氣壯地為‘想’字正名!”

寫評論需要真知灼見,也同樣需要真情實感。否則,話語說得天花亂墜,也如浮雲一般無法打動人的內心。

四、敢品領導,找准切入角度“鏡子”出彩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在揚州廣播電視報社當記者。1998年夏季,市廣電局發生這樣一件事:7月底,局紀檢負責人幾次召開座談會,向市電台、電視台、廣電報社等單位的同志,通報該局8名黨組成員上半年的勤政廉政情況,並宣讀了他們各自的勤政廉政格言。8月初,這些格言又隨著第30期廣電報下發到“三台一報”及各縣(市)區的廣電部門。我覺得此事可以議論一番,就向報社總編匯報。總編說你寫歸寫,能否見報還要請示局領導。這讓我感到此篇評論不易寫。

有難度才具挑戰意義,我琢磨了一個好的角度:把勤政廉政格言形象地比喻成一面“鏡子”。接著由此說開去,談了格言常被制成座右銘以指導人們的言行。當年,陳毅元帥曾請人在心愛的硯台上鐫刻了“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的格言﹔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以“我是人民的兒子”為格言。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勤政廉政格言便是黨員干部立身處世、居官從政心得和體會的總結。評論結尾處我直率寫道:“市局領導敞開了明鏡一般的心胸,他們‘說得到’能否‘做得到’,廣電人自然會給他們‘照照鏡子’——若言行一致,領導的人格形象會升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若言行不一,干部的人格魅力會喪失,‘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終讓人嗤之以鼻。”

《勤政廉政格言這面“鏡子”》經局領導簽字后刊登於1998年8月13日《揚州廣播電視報》頭版,它還獲得該年度江蘇省政府廣電報優秀稿件評論類一等獎。

寫文章對自己的領導品頭論足很是棘手:你稱贊領導,有人會說是“馬屁精”﹔你貶損領導,有著“小鞋”讓你穿。這就需要找准角度,掌握分寸。否則,還是站一旁“稍息”為好。

五、敢為人先,構想揚州市歌終成現實

我寫評論注重追求新意,常把“讓心裡一動”的人與事記在本子上,不時翻看、整理、思考,有所感悟后才動筆。2002年6月13日,一篇被讀者認為是“敢為人先”的評論《打造〈茉莉花〉品牌》,發表在《揚州廣播電視報》頭版。

在寫《打造〈茉莉花〉品牌》的半個多月前,我已收集了不少與民歌《茉莉花》相關的資料,並在6月6日的廣電報上發表了《“三福臨身”說“茉莉”》一文,指出:揚州的美景、美食能讓游客一飽眼福、口福,相比之下能讓游客一飽耳福的美曲卻很難聽到。而揚州民歌《茉莉花》已先后在香港回歸祖國、澳門政權交接等重大場合奏響,對這樣的美曲揚州人理應重點“打造”。我在《打造〈茉莉花〉品牌》評論中提出的6條具體做法,引起了眾多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大家都贊成我的“把《茉莉花》定為揚州市歌”的構想。打鐵須趁熱,我又在6月20日以及7月4日廣電報副刊版上組織了《〈茉莉花〉與“市歌”》等文稿,還刊登了《茉莉花》歌詞以便市民傳唱……有志者事竟成,2003年3月21日,揚州市五屆人大常委會一次會議終於確定揚州民歌《茉莉花》為揚州市歌。當年5月30日揚州廣電報“800期報慶”時,還特辟半個版面刊登《市歌,我們率先構想》,這篇專稿對我“構想《茉莉花》作為揚州市歌”的前后經過進行了詳細報道。

評論有新意大家才愛讀,這新意常常就體現在“言人所未言”。追求新意雖說不易做得到,但經過努力還是可以做得到。

六、敢於質疑,挑刺權威報紙傳媒關注

倫敦奧運會期間,《人民日報•奧運特刊》先后開設了眾多專欄。我與同事聊起其中有幾個專欄名稱詞不達意,同事說權威大報專欄名稱不會有問題的,現今詞語日新月異,不能理解說明自己落伍了。但我仍然質疑,就寫了篇評論傳送出去。《中國記者》雜志2012年第10期刊登了我的《專欄名稱更應規范用語》評論,現摘錄部分內容:

某報“奧運特刊”先后開設了“奧運觀察”“奧運之星”“倫敦日記”“漫步英倫”“賽場風雲”“熱點直擊”等十多個專欄。這些專欄大都醒目、有特色。不過,有的專欄名稱理解起來容易產生歧義,讓人“不得要領”,比如“‘爾’聽八方”“‘閑’看奧運”。

“‘爾’聽八方”顯然是由“耳聽八方”變化而來。“耳”變成“爾”,讀音雖相同,詞義卻怎麼也說不通。查《現代漢語詞典》,“爾”的基本字義為①……⑤……(略)

“‘閑’看奧運”中的“閑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查不到這樣的條目。再將“閑”字打上引號,是“閑”非“閑”真讓人“霧裡看花”了。

報紙開設專欄是吸引讀者眼球的重要手段,其名稱的擬定要力求做到准確易懂,才能正確地表達思想。否則,就可能產生誤解、歧義和謬誤。報紙更應對專欄名稱規范用語,一定要字斟句酌,確保文通字順。切不可一味“趕時髦”,讓讀者望文生義不知所雲。

《專欄名稱更應規范用語》發表后,即被中國日報網、新華網、天津網等眾多網站轉貼,受到了新聞傳媒的關注。

寫評論要有點質疑精神,但這種質疑必須建立在“踏實的求是作風,嚴謹的科學態度”基礎之上。否則“遇事則疑”,那隻能是胡亂猜疑,斷不可取。

(作者簡介:錢愛民,男,揚州廣播電視報社編輯,主要從事報紙採寫工作。)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