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報紙新聞傳播變革探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報紙新聞傳播變革探析

劉荒石?

2013年01月30日15:2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當下,新興媒介在日常的信息傳播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促使新老媒介呈現融合發展之勢,這將給傳統的新聞生產提出新的時代命題。為了信息傳遞的便捷、有效,有必要探索融合新聞的生產模式。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新聞信息的採集與交流、新聞信息的整合與創意、新聞內容的歸置與表達、新聞成品的傳遞與反饋等環節都要融合,新聞生產者的專業技能也要適應這一趨勢。唯此,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媒介融合﹔報紙新聞傳播﹔融合新聞﹔整合

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五種媒介正逐步走向融合,“媒介融合”早已悄然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紙質媒介傳播、廣播電視傳播、網絡傳播、電信傳播的形式不再涇渭分明,傳播的內容也逐漸混雜,甚至趨於重復。

從世界范圍內看,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在學界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之前,不同媒介間的“合作”、“集成”就早已開始進行了。待到傳播技術的發展逐步成熟,新的信息傳播載體次第出現,“媒介融合”的趨勢也隨之愈發明朗,它己經成為傳播媒介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然。

一、道阻且長:當下我國媒介融合發展中報紙傳播危機常存

媒介融合的趨勢雖然早已出現並勢不可擋,但我國的媒介融合仍處於初級階段,各種阻礙仍然存在並制約著融合的進一步進行。如行業壁壘、行政壁壘往往會使不同地域、不同形態的媒介畫地為牢,無法突圍。

另外,傳統媒介的組織機構形成已久,管理風格仍局限在傳統的單一方式內,缺乏宏觀的調控與策劃,無法最大限度的適應媒介融合時代對資源共享、新聞共籌、統一策劃、分工協作的需要。

肇始於幾年前的“報網內容版權”之爭至今仍未得到共識,報業的“冬天”愈加寒冷,說明媒介融合始終未從理念層次上深入媒介的日常運作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隻做自己最擅長最適合的新聞,在並適宜的情況下謀求大集體的協作,這是所有媒介融合新聞生產過程中應該遵循的第一原則[1]。今天,傳統媒介必須進行改變,尋求數字化轉型以拓展新的生存空間。

與此相應,也要改變信息傳播“唯我獨尊”的傳統意識,不是倚仗自己強大的信息採編平台壟斷信息,對新興媒介橫眉冷對,而是厘清彼此的優勢與合作契機,將信息分流給更適宜的媒體。

二、應勢而變:媒介融合推動報紙新聞傳播模式變革

媒介融合促成的“融合新聞”其實是對新聞“真實、迅速、新鮮”三大本質特點的深化與鞏固。而其重點不僅在結果,更在於融合理念對整個新聞生產過程的滲入。

(一)新聞信息的採集與交流要融合

新聞信息的採集是新聞生產的源頭工作。媒介融合時代,便利的技術條件無疑也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源。Web2.0的出現,使內容生產不再為媒介組織所壟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當前Web2.0相關技術中的“BLOG”和“IM”(即時通訊)等生成新的內容。這類軟件已成為我國上網用戶使用率最高的軟件之一,如《杭州日報》用MSN聊天軟件,通過設立“杭州日報熱線新聞”來搜集各種新聞線索﹔《都市快報》也通過MSN,由記者在網上組織話題,吸引讀者參與,次日見報[2]。更多的電視節目也會留下QQ號和MSN號,讓更多感興趣的觀眾隨時交流,提供一般記者“鞭長莫及”的即使新聞。這不僅節約了時間、人力物力,擴大了新聞源,也更有效地實現了新聞傳遞的時效性。

對於融合新聞的採集,更先進的做法是建立相應的數據庫與信息中心,集納新聞信息組建歷史資料庫,以供編輯隨時選用。當所有信息(包括天氣、航班、服務等)的共享與流動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平台,信息的自由選擇將更自由。但是這需要組織的密切合作,實施的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

(二)新聞信息的整合與創意要融合

新聞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體,媒介外在形態的融合及環境的支持與變革,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准確、迅速、便捷、生動的傳遞新聞內容。然而我國新聞融合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媒介融合”的速度。面對不同形態媒介大量的信息需求,傳統媒介依靠即成的採編系統牢牢把握話語權,事無巨細全寫全報。新型媒介缺乏成熟的採編系統,隻能以簡單的採寫加上大量復制的信息來架構體系。這不僅引起了內容版權之爭,更使得信息日趨龐雜、鋪天蓋地,一方面混淆了受眾的視聽,使有用信息不易辨別,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媒介的良性競爭。

基於此,內容重整是關鍵。將已有信息以專業化眼光進行整合分類以適應不同媒介的特性,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點:急需“即時播報”的新聞快訊,可以交給網絡媒體、手機媒體進行快速傳遞﹔雖已即時傳播但尚且“有待深化”的新聞,可以隨后在傳統媒體進行詳細報道﹔重要信息需要“深入解讀”,更多信息需要“內容擴展”以提供全面的新聞視角,可以利用報紙及網絡鏈接方便進行﹔相比而言,傳統紙質媒體的公信力更適合針對特大新聞、有社會價值和影響力的新聞“發展系列報道”,並通過網絡手機媒體“引起討論”,通過電視訪談等形式進行點評,對容易產生誤解的信息,社會上流傳的錯誤的行為及價值觀等及時“樹立導向”﹔而更加生動、能夠增強新聞理解程度和感染力的視頻、音頻亦可以通過互聯網與手機傳遞。

此外,在信息整合的過程中,根據新聞敏感的能力,對可以產生“相似”、“相對”、“相關”、“相應”的信息進行深一步的探討,挖掘或許具有潛在意義的大新聞是開掘新聞資源十分必要的手段。

(三)新聞內容的歸置與表達要融合

五種媒介有其各自在傳播中的特點與側重點,如紙質媒介雖便攜但難於保存,時效相對較差﹔電波媒介依賴設備與信號,轉瞬即逝,視聽效果雖佳但不宜於思索反芻﹔而網絡與電信媒介(手機)便攜,具有完全的即時性,聲光色等視聽感覺俱佳。將相應信息投放適宜的媒體,使其在傳遞這類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使新聞“致效”,是這些媒介求得生存共贏的不二法門。

如何利用不同形態的媒介准確完美的將不同信息呈現給受眾,是媒介融合時代需要不斷探求的問題之一。在傳統媒介新聞產品的呈現過程中,都注重強調單一方面的“美”,視覺、聽覺或者娛樂感覺,主要是適應傳播媒介的特點而生。隨著科技的融合,媒體新聞呈現出多樣化的效果,這就要求信息呈現方式跟隨科技的進步而做出改變,即產品呈現的效果融合。

具體而論,首先要注重整體配合,強調新聞事件之間的聯系。新聞視覺呈現不是簡單的版面稿件的安置,而是根據稿件內容的配合,求得文字和圖片所要表達的合理、適宜的意義,並把它們准確傳達給受眾。在新聞融合過程中,必須注意各個媒體之間文本的轉化,才能增強新聞報道的整體性效果。

其次要盡可能增強視覺表現,最大限度的利用二維和三維空間。媒體科技融合為新聞報道視覺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著力讓受眾既能在二維空間上進行閱讀,又能在三維空間上進行信息交流[3]。

最后,不能忽視符號的表現力度,傳遞新聞的活力。視覺美感向來是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可以根據受眾的個人喜好定制符合其需求的個性化界面和新聞閱讀方式,或者以圖片配以簡單的說明文字來呈現一段新聞要說明的內容。

(四)新聞成品的傳遞與反饋要融合

在新聞生產中,信息傳遞是促使新聞致效的決定性工作。而這就需要加強內容的綜合性與鏈接性。如英國《泰晤士報》,網絡版要比報紙版更加豐富,而且可以連接到其他與內容相關的網站,便捷的提供更多的信息。除此之外,媒體還可以利用網站來進行次日紙媒體重要內容的預告導讀。而紙媒體所無法呈現的相關新聞的音頻、視頻資料,相關事件的讀者調查、數據分析結果,數據資料庫,甚至一些flash讀者測試等,都可以在紙媒上進行相關引導,告知讀者,促使他們去登陸網站享受相關新聞信息的服務。

新聞信息的反饋機制是新聞傳播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媒介融合能夠更好的利用新興媒介的快速反饋與即時交流特性,為信息的流動溝通提供暢通的渠道,對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也會產生有宜的影響[4]。

(五)新聞生產者要形成技能融合、協同合作的理念

媒介融合要求新聞融合,而融合新聞的生產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復合型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較高的外語能力、精通計算機與網絡、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傳統新聞從業者的必備技能和極高的新聞敏感,以適應技術性、專業性極強,融合度極高的融合新聞的生產。

此外,互動與內容共創向新聞從業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它要求記者編輯不僅要做好“把關人”,還要擔負起“公共論壇主持人”的新角色,組織與各類新聞相關的對話甚至觀點交鋒,將公眾意見納入新聞傳播的范疇內。

三、結論:融合報紙新聞才能適應時代傳播需求

歷史已經遠去,歷史正在走來。隨著人類歷史誕生的那一刻起,媒介就成為人類歷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不斷鼎新革故服務於人類社會直至今天。當媒介大同時代不期而至,我們應該感謝歷史的進步是如此慷慨,讓我們能夠以更加完美的速度、質量進行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新聞生產從來是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人類的信息需求促成技術進步,技術的演進又促使信息形態的變化和信息傳播的至臻致美。順應歷史發展,不斷更新變革新聞生產的諸環節,努力讓新聞產品以更加契合的姿態通過媒介渠道,是社會與媒介發展題中的應有之義。而在這樣新的歷史契機之下,我們的每一次創新、每一步足跡,都是在創造歷史,為未來那還不曾設想過的媒介景觀勾勒一筆或許重要的線條。

(作者簡介:劉荒石,女,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主要從事現代廣告研究。)

參考文獻:

[1] 任慧.內容聯盟:報業內容產業創新路徑探究[J].中國報業,2010(8).

[2] 蔡雯:媒介融合趨勢下如何實現內容重整與報道創新——再論“融合新聞”及其實施策略[J].新聞戰線,2008(8).

[3] 新華報業網.報業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尋求發展良機[EB/OL].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9-06/19/content_1615175.htm

[4] 蔡雯.媒介融合趨勢下如何實現內容重整與報道創新——再論“融合新聞”及其實施策略[J].新聞戰線,2008(8).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