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引發的思考--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中國好聲音》引發的思考

谷雲鬆

2013年01月30日15:4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播出后,以其精良的選秀模式、草根娛樂大眾的理念、台上台下互動活潑的氛圍不僅牢牢吸引住了傳統的收視人群,還將知識分子、青少年人群等此前幾乎與電視“絕緣”的群體吸引過來,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聽的愉悅,更多的是對同類節目未來的思考。

關鍵詞:聲音﹔選秀﹔理念﹔思考

從2012年7月起,一個名為《中國好聲音》的節目開始引起國人的注意。到9月底該節目落下帷幕時,幾乎成為中國媒體關注的焦點,成為都市人談論的熱門。《中國好聲音》的初次亮相給觀眾帶來了驚喜,伴隨著高收視率、高關注度,也引起了業界對如何辦好娛樂節目的深刻思考。《中國好聲音》和傳統的娛樂節目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理念的不同。傳統娛樂節目是“明星娛樂大眾”,而《中國好聲音》是“草根娛樂大眾”。看到《中國好聲音》中的草根面孔,普通人也有了極大的參與感。草根更親民,也更真實。當前中國的娛樂圈可謂是八卦新聞疊出,虛假炒作橫行,各種潛規則五花八門。這讓眾多粉絲失望透頂。相比其他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對歌手的包裝不是最好的,歌手的歌唱水平也不是最優秀的,但它帶給人們的感動卻是真實的,也是真誠的。

音樂傳播是需要媒介的。然而,真正能引起人們對音樂關注的媒介卻很少。娛樂節目留給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往往都是哪個女明星被潛規則了,哪個明星又走光了,誰和誰又離婚了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很低級,也很無聊的。然而,這種低級和無聊卻時常充斥著中國的娛樂界。這與時下黨中央倡導的大力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初衷格格不入。《中國好聲音》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觀眾對綜藝節目的期許,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一抹亮色,給草根帶來歡樂的同時,也重新燃起人們對中國綜藝節目的希望。下面,我試著就《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從觀眾需求的角度來說,《中國好聲音》的選秀模式是巨大的成功

(一)選手質量高、賽制公平

《中國好聲音》每期推出8名歌手,每位歌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比如長的很萌,但聲音很power的海星,又比如留著大胡子卻唱著細膩情歌的李代沫。節目中選手們用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和對音樂的演繹來打動觀眾和評委。選手能否勝出由導師考核決定。在總決賽時又將選擇的權利交還給觀眾,得票多少,能否勝出,選手的實力和現場表現起決定作用。

(二)評委質量高

節目中由劉歡、那英、庾澄慶和楊坤四人擔任評委和導師。他們不僅專業水平高,名譽頭銜多,而且知名度大,覆蓋人群足夠廣,包括很多60后的觀眾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

(三)風格清新,絕少世俗

選手們參與節目的目的就是為了用音樂愉悅自己,愉悅觀眾。能否出名,能否勝出對他們來說並不十分重要。很多選手本身就是音樂從業人員,甚或以音樂為生,因而,在舞台上對音樂的詮釋和演繹就完全不同,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帶給人們的完全是享受。節目的整體氛圍要遠好於《超女》之類的節目,沒有那種一心想要通過這個平台出名成星的感覺。

(四)人情味濃郁

節目中,有少量選手的演唱並沒有贏得的認可。但是,在選手離開時,導師們都能先對選手的表演給予肯定和鼓勵,再委婉地指出選手需要改進的地方,包括音樂修養和人生態度,對選手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和關愛。比如不很自信的董貞,聲音甜美但是卻對自己長相不自信,在導師的鼓勵下終於解開面紗,勇敢地面對觀眾,表現自我。盡管最終沒能加入導師的團隊,但是還是實現了自我心理上的突破。還有一些選手參加節目的目的就是為了圓夢,能不能加入導師的團隊,倒在其次。

二、在制作方式上與中國傳統的綜藝節目有巨大不同

當今中國選秀節目可謂名目繁多,層出不窮。從《超級女生》到《快樂男聲》,再到《加油好男兒》,雖然名字不同,但是基本模式相差不多,觀眾早就產生了厭煩情緒,希望有一檔選秀節目能有所突破。《中國好聲音》正是在這個時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

(一)精良制作

據《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介紹,為捕捉到每個學員、導師和親友團的表情和動作細節,每集不到90分鐘的節目,節目組動用27台攝像機同時攝錄,調用素材量達到10000多分鐘,片比高達130∼140︰1,是國內同類節目的至少40倍。為學到“The voice”版權方的精髓,節目組完全比照海外節目進行操作,從操作流程、舞台布景到燈光布置和台詞腳本,甚至攝像機光圈調校的標准全盤照搬。節目錄制場地採用專業的后台音控操作設備和環繞全場的巨型LED屏,甚至每位學員腳下踩踏的舞台,也是一面智能LED屏幕,它會隨著學員演唱時的律動而變換圖形和色彩。

此外,《中國好聲音》還推出了豪華的制作陣容。除了四大導師和眾多實力驚人的選手外,擔任《中國好聲音》音效總監的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的音響總監金少剛,錄音由給王菲錄制專輯的李軍負責,就連伴奏也選用專門給一線明星伴奏的樂隊。正是這些頂級陣容的通力合作,才有了《中國好聲音》“上佳”的節目品質。其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二)故事感人

好聲音的背后,流淌著平凡人豐富的情感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正因為此,堅持通過歌聲贏得自信和尊重的“哈尼王子”李維真,台灣盲女歌手張玉霞、背負工友夢想而來的航天人雲杰等,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才走進了千千萬萬觀眾的心裡。

(三)廣告播報雷人

在商品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任何節目都少不了廣告。在關鍵時刻出現廣告,讓人揪心,也令人不快。但《中國好聲音》的廣告播送方式,卻別出心裁。節目利用華少的“中國快聲音”,在短短的43秒快速播送廣告,既照顧了贊助商的利益,又詼諧幽默,令人捧腹,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三、成功把握互動,尊重表達訴求更是《中國好聲音》一夜爆紅的關鍵

在當今這樣一個眼球效應時代,任何一檔電視節目的走紅,追根溯源,就在於滿足了觀眾特定的文化需求。而這,正是《中國好聲音》成功的關鍵所在。首先是對社會互動的成功把握。社會互動的核心在於互動雙方權利平等、地位均等,隻有把握好這一點,社會互動才會傳遞出溫情的力量。在《中國好聲音》裡,社會互動不僅體現為評委和參賽選手的“雙向選擇”,更體現在二者的親密互動。直爽率真的那英走上舞台,光腳與“黃大嗓”high歌一曲,滄桑感性的楊坤遭遇忠實粉絲,和“全職媽媽”戴月一起演唱的《裡約熱內盧》,既讓觀眾陶醉在音樂之中,也讓人們體味了互動的感染力。

在網絡社會時代,娛樂節目想要成功絕對離不開對社會化媒體的利用。微博的熱議和轉發也為收視率的提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開播初期,《中國好聲音》利用微博、手機短信等社會化媒體的大量轉發及話題刷新等手段,有效支撐了選手精彩表現視頻的傳播,使得節目營銷得以一步一步地成功實施,最終讓《中國好聲音》席卷微博,沸騰短信,成為觀眾群體逃避不開的話題。其次是對表達訴求的充分尊重。正如《人民日報》《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1]所言,我們迎來了表達的“黃金時代”,但仍有許多聲音未被傾聽。《中國好聲音》以“聲音”為原料,以“故事”為佐料,賦予參賽選手充分的表達空間,讓我們在品味悅耳歌曲的同時,也能傾聽歌曲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通過《中國好聲音》,一些曾經被忽視的聲音,一些過去被遺忘的面孔,終於走到聚光燈下和舞台中央。

四、綜藝節目的未來之路在哪裡

近年來,國內綜藝節目從一枝獨秀的《超級女聲》到幫助都市男女尋找真愛的《非誠勿擾》,再到街談巷議的《中國好聲音》,短短7年,熱播節目繁榮了中國電視屏幕,將觀眾帶入了前所未有的視聽新世界。而與此同時,也帶領中國電視綜藝節目走過了風光無限、卻又備受爭議的7年。

“近年來,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正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浙江廣電集團總裁王同元說,過去是陽春白雪,“叫好不叫座”,后來一段時間則是一味降格以求,講炒作、搏出位,迎合低級、獵奇、娛樂至死的媚俗文化。為了快速達到“馬太效應”,有的節目不惜花掉制作費的一多半來邀請明星,也有節目整個制作成本才1000多萬元,而用在宣傳上的費用就高達3000萬元……[2]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的電視綜藝節目都來自於對國外成功節目的“山寨”和模仿。在浙江衛視獲得“The voice”正版授權之前,上到央視,下到地方衛視,類似《中國好聲音》的盲聽盲選、導師轉椅等音樂選秀模式也已屢見不鮮。反觀《中國好聲音》取得巨大反響的一大原因,就是它超越了其他電視台“隻得其形、不得其神”的簡單模仿,開始“摒棄山寨,原版引進,精妙學習,地道制作”[3]。

從《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國並不缺乏有能力、有創意的從業人員。缺乏的,是供這些人才施展才華的平台。在我們購買了《The voice》版權,引進節目后,我們的制作團隊不也很好地完成了節目的制作與播出嗎!從觀眾對《中國好聲音》的反響來看,用巨大成功來形容並不為過。然而,成功之后,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收獲,學到了哪些經驗呢?我們能否在以后的節目制作中改變現有的制作方式,脫離綜藝節目的庸俗化和低俗化?改變現在以單純的搞笑、八卦來吸引觀眾眼球的做法,真正從觀眾的訴求出發、滿足觀眾的願望,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綜藝節目?這是所有媒體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近年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有了長足進步。但還不夠。對媒體人來說,這是最好的年代,這也是最壞的年代。對節目創新而言中國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人們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點,節目創新不缺乏著力之處。但新舊交替快、同質化競爭多也是節目創新需要面對的不利因素。隻有在眼花繚亂的紛繁變化中建立核心研發體系、准確把握節目定位、根據頻道需求豐富類型載體,才能掌握節目創新和品牌創新的主動,在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作者簡介:谷雲鬆,男,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N].人民日報,2011-05-26.

[2] 《好聲音》首季火爆謝幕 綜藝節目難解“七年之痒”[N].遼寧日報,2012-10-02.

[3] 中國版“The Voice”試探電視綜藝節目新空間[OL].新華網,2012-10-01.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