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西方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差異--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淺論中西方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差異

張 萍

2013年01月30日16:4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我們曾經在教科書上都學過,什麼叫新聞報道。新聞從業人員相信對新聞報道的定義已經爛熟於心。新聞報道就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通俗地講就是用事實說話,是記者把自己對客觀事實的主觀傳達出來而產生的信息。因此,我們不難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經濟背景下產生的新聞報道,必定會呈現不同的報道角度和報道方式。本文擬從新聞報道的主客觀性及傳播者角色定位、新聞主體選擇、報道方式以及傳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聞報道觀念的差異,最終得出結論:文化價值觀的融合和超越將帶來新聞報道觀念的變革,以及新聞報道實踐上的創新。

關鍵詞:中西方﹔差異﹔傾向性

廣播電視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結果,它使人類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擴展。狹義上的廣播是利用無線電波和導線,隻用聲音傳播內容的工具。而廣義上的廣播則包括人們平常認為的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如今,我們說到的廣播電視的含義范圍更加廣泛。

一、中西方新聞媒體報道的基本差異及原因

縱觀歷史,中西方在歷史發展軌跡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新聞寫作報道方面也必然呈現各自不同的特性,這一點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聞媒體報道的特點

在西方多數國家,絕大部分廣播電視都是極端黨派性的,表現為報道上的“攻訐、詆毀、肆無忌憚”[1],比如在去年美國大選之年,奧巴馬和羅姆尼所在的兩黨為了各自的利益,為了總統寶座,利用各類新聞媒體“互潑臟水”、“互揭隱私”,對對方的家庭婚姻、財政收入等進行了娛樂圈狗仔式的跟蹤和調查,以期用此來扳倒對方,這種令人不恥的行為表現得相當肆無忌憚。

西方新聞媒體在很長時期裡,都標榜自己有黨派性。但是,近年來,他們卻聲稱:他們的新聞媒體不再有黨性了,不再是機關報,報道不受政黨、政府的影響,也不受其“控制”,而是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實際上,西方新聞媒體的黨派性雖然在形式上變化了,實質卻沒有變,還是代表的他們背后的那個黨派,所表現出的階級集團的利益和特性非常強烈,隻要稍加注意就隨處可見。

比如,當年在伊拉克戰爭中,西方媒體就制造了關於“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虛假消息,這完全是西方少數國家的政黨、集團的意志。而從2003年3月20日美國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官方始終不能証明有大規模殺傷武器存在。因此,西方主流媒體的許多新聞,確實是尖銳地反映了他們的資產階級新聞黨性。

(二)我國新聞媒體報道的特點

在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首先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的事業,也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新聞報道要滿腔熱情地鼓勵和支持人民的創新拼搏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掘和傳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2]。新聞宣傳要把人民群眾作為主角,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有效地為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創造條件。新聞工作還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們始終不渝的路線方針,是一切事業的基石和准則,當然也是新聞事業的政治指導方向。在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我國的新聞事業首要的任務就是堅決捍衛社會主義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形象,充分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為深入改革開放服務。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喉舌論,有人說,這種理論過時了,新聞應該依客觀事實說話。但客觀事實並不是真相。有什麼類型的新聞事業,這是由我們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新聞事業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最終的體現是在為黨和國家的大局服務上。新聞宣傳工作要圍繞經濟建設中心,處理好改革、穩定與發展的關系,充分認識穩定的重要性和發展的必要性,為我國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下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

因此,我國的新聞報道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一理論並不過時,相反還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二、中西方媒體報道的傾向性及客觀性對比

新聞客觀性這個概念是由資產階級新聞界最先提出來的。但是,在之后的過程中,西方媒體卻將“客觀性”代替一切辦報方針,強調到了不恰當的地步。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用事實說話”也成為中國新聞界對新聞的客觀性、客觀報道原則的朴素理解和操作方法,中西方兩種新聞的客觀性在用“事實”方面是一致的,但在“說話”與否以及“為誰說話”上卻是不同的。

(一)我國對於負面報道的發展性認知

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肩負著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樣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在我國,曾經一度對於負面新聞的報道要求非常嚴格,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群眾愈加認識到正面報道存在的負面作用和適當的負面報道的正面作用,所以對於負面報道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其意義在於可以通過負面報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和現代化進程。

(二)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傾向性

西方認為客觀性是超階級、超黨派的,是“純客觀”的,隻需要陳述事實而不需要表達意見。所以,他們認為新聞的客觀性不可能有傾向性(即主觀性),而且兩者不可能相容。而我國的新聞媒體則統一認為,新聞是具有客觀性的,新聞也具有傾向性,這兩者並不矛盾,因為傾向性是記者通過報道新聞事實所表露出來的思想趨向,而不是隨意做出的主觀的解釋和評論。

舉個例子。在新聞人物的報道上,中西方就存在著這方面明顯的差異。中國的新聞報道側重於抽象思維,注重概括性內容,忽視細節性的內容,因此形象性較差,往往帶有主觀的感情色彩。因而報道強調鮮明的人物性格特點,一般會選取其中一個能反映報道主題的個性品質重點加以渲染,並在眾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優點是容易抓人眼球,產生閱讀興趣,但有時也會出現夸大宣傳、以偏蓋全的后果。而西方媒體則注重形象思維,反映客觀事物的直接影像,傳遞出豐富的信息,引導人們對新聞人物的逐步認識。因此,在西方人物報道中,新聞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更豐富、更立體。通過形象描寫,使新聞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畫表現出客觀和理性[3]。

(三)維護輿論環境的健康發展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傾向性反映到新聞實踐中則分為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和中性報道三個方面。中性報道在中西方新聞報道中所佔的比例比較均衡,這一點不用贅述。相對來說,西方媒體在新聞實踐中更多地傾向於負面報道,正面報道則屬鳳毛麟角。

比如,新聞事業發達的英國,擁有在世界上影響力甚大的報刊、廣播電台以及通訊社,其中報刊大約有200余種,而這些均由私人經營,它們的背后是各大財團、黨派。在競爭力白熱化的狀況下,他們認為,單純做正面報道,在新聞同源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獲取更多的關注,隻有從負面報道上下手,以奇、險、怪來吸引受眾的眼光,才能保証自己報刊的被關注度,所以才有了我們熟悉的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我國的媒體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以正面報道為主,鮮少出現負面報道。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我們也認識到了正面報道的局限性和負面報道的積極作用,加強了輿論監督的力度,也產生了很多批評性報道或負面報道,但總的來說,正面報道在新聞實踐中仍享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另外,實踐也証明,正面報道不僅能展現社會發展的主流,激發正能量,而且能鼓舞人民大眾將更多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為實現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不懈努力。所以,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一個國家的新聞報道到底是該正面報道還是應該負面報道,而應看到兩種報道的優勢劣勢,去粗取精,揚長避短,發揮好新聞報道的積極作用。

雖然西方的負面報道更能體現人性中的需求,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現在西方的讀者已經意識到負面報道過多會對社會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過分強調沖突和反常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如今,許多西方主流媒體對新聞採取了越來越謹慎的態度,力求共同維護輿論環境的有序健康發展,表現形式上,正面報道的數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結 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報道的差異是由文化的不同、國情的不同、經濟的不同決定的,無所謂哪個先進哪個落后,它們是並存的,有著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著各自存在的問題並經常互取對方長處,同時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換。我們應該站在客觀、公正、合理的角度上看待它們、運用它們,以便為我們的國家和事業提供更多的支持。

(作者簡介:張萍,女,陝西廣播電影電視局陝西廣播電視報編輯,主要從事廣播電視及相關延伸媒體的發展動態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韋爾伯•斯拉姆等.報刊的四種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2]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鄧小平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姚裡軍.中西新聞寫作比較[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