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記者把採訪當生意:給錢不報 不給錢就登報--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黑記者把採訪當生意:給錢不報 不給錢就登報

2013年02月19日07:17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台    手機看新聞

黑記者把採訪當生意:給錢不報不給錢就登報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焦點訪談):不久前江蘇省連雲港市的蔡先生從網上看到一則招聘啟示,招聘記者助理,國家正規報紙,駐連雲港工作站,事業單位,主要負責採訪農民投訴的負面報道,而且一年后還可以推薦到北京工作。蔡先生眼前一亮,立刻報了名,結果沒費什麼周折他被錄取了,接著便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七八個人坐著兩輛車浩浩蕩蕩出發,到了被採訪單位門口,一個叫李德勇的人給他們發記者証,並且教他們進去以后怎麼說,這個李德勇大家都叫他李主任。

  李主任通常帶人了在江蘇、山東、浙江一帶活動,每到一地都會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比如到了開發區,問征地手續問題,到了企業問環境保護問題,到了鄉鎮政府問農民負擔問題,問題不在多,重在有力度,至於怎麼寫報道那就要看情況了,給錢稿子就不登報。

  記者問這是哪家媒體的派出機構,蔡先生說究竟屬於哪一家,最好由你們自己查証。記者上網一看,發現蔡先生說的那個招聘啟示還在網上,啟示上隻說是國家正規報紙,卻沒說是哪一家。隨后便以求職者的身份發去了一封電子郵件,結果第二天便接到了速來面試的通知。來到連雲港才發現,招聘啟事上所謂的國家正規報紙駐連雲港工作站就在這樣一個普通的居民樓裡,四周沒有懸挂任何單位標識。

  李德勇自稱是這裡的負責人,記者與他一見面就接受了他的面試。隻簡單幾句話就通過了,記者問李主任,這到底是哪一家媒體?李主任說有《經濟與法》、《中國新農村》、《農村青年》。

  這個號稱多家國家級報社的綜合記者站,不過就是小小一套單元房,屋內沒見什麼工作人員,只是屋外停著兩輛擺著新聞採訪標志牌的汽車。李主任說因為工作頻率很快,沒時間專門搞入站培訓,但是有幾點必須要注意:你是國家新聞記者,不是個體戶,衣著上要正規﹔讓你出去採訪就採訪,需要你寫的時候就寫,不需要你寫的時候就當隨從人員。

  第二天天還沒亮,記者就接到了李主任的電話:集合,隨隊出發,目標蘇南某開發區,沒想到這麼快就上路了,去的路上李主任向記者透了一點底。

  原來這次要去的是一家民營的鋼鐵企業,征地手續有可能不全,上個月已經對他們進行了採訪,今天是去收尾。既然採訪完了還要收什麼尾呢?4小時后目的地到了,兩位企業老板模樣的人迎過來了,記者以為會直奔企業採訪,可雙方卻寒喧著進了一家酒樓。

  飯桌上李主任隻字未提採訪的事,倒是天南地北地侃了起來,還時不時夾雜講一些意味深長的話,暗示對方拿錢。用餐完畢老板也是心知肚明,借口說有私事要和主任談,示意記者和司機回避一下。可兩個人在門外沒等幾分鐘李主任就出來了,他和司機交代了幾句轉身下了樓,記者向司機打聽李主任是什麼意思?

  原來這收尾就是收錢的意思,李主任要3萬,對方隻答應給1萬,而李主任交代給司機的任務就是再去侃價。司機對讓他去侃價還有些不大樂意,見下屬有一些畏難情緒,李主任又過來進行了一番鼓勵。司機隻好進了包間,幾分鐘后記者借故也進了包間,隻見雙方正談到了結骨眼上。

  此時李主任在樓下正通過電話與什麼人交換著信息,他得知上次有媒體來這家企業一舉拿走了8萬,這一次他的目標起碼是2萬。

  記者和李主任坐在車裡等著司機,看得出這位主任有點急,不停地開關車門,終於他忍不住拿出手機給屋內的司機做起了場外指導,直到對方答應支付15000元,15000這個數雖然沒有達到預期,但也不枉此行,因此他決定收兵。在返回連雲港的途中,記者問他當時為什麼一定要讓司機去談錢呢。他說報社規定新聞記者管採訪,不能拿現金,經營工作人員管經營,可以拿。

  看來李主任把採訪當成了一種生意來經營,而經營又以採訪為討價還價的籌碼。得手了他就躲在屋裡數錢,事兒發了那就以所謂的“新聞記者管採訪、工作人員管經營”之類的說辭來搪塞。這也就是李主任大量招聘外來人員的一個用意:替他要錢。其實記者在這裡一直都挺奇怪,干這種事不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嗎?怎麼每次出去少則二三個,多則四五個人呢?還是知情人道出其中的奧秘,這也是李主任不斷招聘新人的第二個用意:讓新人陪著他去,按人頭算可以多拿錢,但敲詐來的錢卻都落進了李主任一個人的腰包。

  從蘇南回來沒幾天,李主任又叫上記者,連同他的兒子和司機一行四人又要外出採訪,這一次沒有明確的任務。

  車子駛出連雲港沒多長時間,就到了吃午飯的時候,李主任示意司機,在前方某鄉鎮的政府大院停車。他對鎮上的工作人員說自己是報社的,當地農民反映佔地問題比較多,所以過來看看。

  工作人員表示,鎮領導下鄉去了,已經通知他正在往回趕,大概過了20分鐘,一位副鎮長急匆匆的趕了回來。先是安排吃午飯,吃完飯又向李主任要車鑰匙,李主任心領神會,照著做了。走出餐廳時兩名工作人員正將四個紙箱裝上車,平均正好一人一箱,李主任下令開車。而車剛剛開出鎮子他便命令停車,原來李主任急不可待地要搞清楚紙箱裡裝的是什麼東西,看完之后他顯然有些失望。

  原來四個紙箱裡全部是當地產的白酒,也值不了多少錢,可即便是這樣李主任還是讓人把酒全部搬回他自己家,其余三個人也就頂了個名。

  記者在這位李主任身邊觀察多日,發現李德勇不僅自己出去斂財,還指揮其他人出去斂財。有一次李德勇派前妻的侄子小劉跑了趟山東,指派記者也一同前往。小劉的筆記本上是李德勇寫的採訪指南,按照這份採訪指南的安排,這次山東之行的第一站是一家食品廠。進入廠子之前,按照李德勇的指示,小劉先在廠區周圍拍了些照片,廠辦的劉主任出來接待,小劉說老百姓反映這裡有亂排污的情況。

  劉主任見對方說起環保的事,並不緊張,反而打斷小劉的話,看樣子這位劉主任此前接待過不少像小劉這樣的記者。接下來的事劉主任似乎更加輕車熟路,二話沒說直接打電話讓助手送來了1000元錢讓小劉收下。小劉說每個人一千,最少三千。

  雙方一時僵持不下,這時李德勇的侄子拿出手機向李德勇請示,得到的答復是3000,不成就2000。

  劉主任隻答應再加500元,見實在詐不出更多,小劉隻好拿著1500元離開了食品廠,所謂農民反映的排污問題再也沒提。第二天他們又來到一家正在建設的汽車城,李德勇的侄子故伎重演,拍完照片便找到管理部門,又是一番討價還價后,拿走了3000元。盡管比上一家拿得多,但小劉還覺得不滿意,他埋怨記者配合不到位,否則會拿得更多。

  就這樣,拿著李德勇事先列好的單位、地址、行車路線以及要提的問題,幾個人一家一家轉,一家一家的要,中間還不時滿嘴臟話地向李德勇抱怨。

  記者問李德勇的侄子,這樣起勁地折騰一定不少掙錢吧?他卻說其實要來的錢並不全歸他自己,他還得拿出不少給李德勇做信息費。

  採訪,本該挖掘事件真相,可是在這位李主任那兒,採訪卻成了獲利豐厚的買賣。記者的身份則成了他招搖撞騙的工具。那麼,這位李主任的所謂記者站背后還有什麼秘密?焦點訪談繼續關注。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