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多元
福建報業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抓好主業、加快發展,跳出報業、多元發展。
發展較快的主流報社,將傳統產業當作看家本領,發揮長期積累的權威性、思想性、指導性、公信力等優勢,穩中求進抓好廣告、發行、印刷三大傳統產業,在延伸產品價值鏈上下功夫,從一元化報紙經營向多元化內容產品經營和信息增值服務轉變,從新媒體、新業態中尋求新產品、新服務。
海峽都市報的968111平台,依托報紙的權威性、公信力,構建行業傳播、招商推廣、市民評價等綜合服務平台,凝聚了眾多優質廠商資源,實現了傳媒行業和生產服務業的融合。在此基礎上創建的海都公眾服務中心在增加布點、拓展市場的同時,著力做大單體項目。截止目前,海都公眾服務中心已在全國8省14個城市落地,初步形成全國性的“公眾服務平台”。中心年經營收入5000萬元,實現利潤800多萬元,成為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
福州日報社的“綠卡生活圈”在經營模式創新上下功夫。報社在其子網站“東街口在線”上線之初,主打報網互動、讀者俱樂部活動及城市綠色生活服務三大模塊,通過整合政務及商業資源,打造圍繞“讀者綠卡”工程的便民“服務網”。從提供內容之外的服務入手,提升報紙的“黏性”,讓受眾因享受服務而訂報讀報。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在文化地產開發、文化產業平台建設、股權投資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文化地產方面,集團最大的文化投資項目——海峽傳媒港連續兩年被列為省重點在建項目,目前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武夷山旅游文化綜合體項目、晉江報業小區項目、閩北印務中心項目正全力推進﹔結合各地記者站升級改造,加緊推進龍岩、寧德、泉州、三明等地新聞文化綜合體建設。股權投資方面,集團參股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連江、莆田荔城小額貸款公司和新華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平台建設方面,集團牽頭成立了福建省唯一一家省級文化產權交易機構——海峽文化產權交易所﹔牽頭發起設立的福建省唯一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海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成立。2012年,集團多元化產業收入同比增長198%,拉動集團總收入增長25%。
廈門日報、福州日報、泉州晚報等發展較快的報社在產業多元發展方面也精彩紛呈。廈門日報拓展戶外公共文化宣傳電子視屏項目。被譽為“廈門第一屏”的首塊戶外視屏已於十八大開幕前夕順利開播,視屏位於市中心人民會堂南側,面積達230多平方米,每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時政、民生新聞和各類服務信息,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這個連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項目,既充分發揮了傳統媒體的優勢,又運用了新媒體的技術,意味著傳統地市報有了電子立體傳播平台,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廈門日報社正陸續推出更多的文化宣傳電子視屏,進一步拓展傳播方式,為報業經濟轉型發展搭建更大的舞台。
福州日報從多個方面落實多元化產業發展:籌建多功能智能化報業大廈、報業文化創意園,構筑涵蓋美術設計、會展、廣告、電子商務的文化創意產業集中區﹔建設印刷產業園,從傳統報刊印刷向高檔數字商業印刷、包裝印刷等多領域進軍﹔發展電子商務,在福州新聞網的基礎上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建設海峽兩岸特色產品網購平台,在“東街口”社區網站的基礎上,結合綠卡工程,為市民提供直供直銷直送的特色農產品﹔依托媒體平台,做大會展業、慶典業﹔抓住福州即將開通地鐵的契機,籌辦《地鐵報》。
泉州晚報在新市政中心征地40多畝,啟動東海報業總部大廈項目,帶動盤活報社小區45.3畝地皮,並以新印務中心項目建設,帶動盤活目前印務中心50畝地皮。利用其地處繁華市中心的有利條件,開發大型酒店、寫字樓等,為報業發展提供穩定長效的經濟支撐。報社還投資與文化相關產業,與泉州市實驗小學聯手創辦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現有在冊學生1400多名,教學質量與泉州市實驗小學、晉光小學等名校並列,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