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電影觀影群體規模的快速增長及政策的開放,中國電影業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中國電影產業卻面臨著投資回報率低、投資環境不健康的困境,這與我國的電影市場發展還不完善,商業化進程還不成熟有關。但與此同時,我國電影在質量和藝術性上也遇到很多問題。本文以今年戛納電影節成為華語電影的售賣場所為切入點,意在討論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如何實現雙贏。本文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個部分以戛納電影節為案例闡述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的沖突﹔第三部分為商業性與藝術性的探討﹔第四部分為總結部分。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不僅需要大量的商業類型片,還需要一些小眾的反應社會深深層次的文藝片,以及一些被觀眾廣為接納的經典片。在電影發達的地區,他們不僅有眾多的商業片院線容納各種商業片,也有文藝片院線給他們提供生存環境,這種商業化發展成熟的環境下,也促使了電影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藝術性 商業性 戛納電影節
1 引言
隨著中國電影觀影群體規模的快速增長及政策的開放,中國電影業呈現爆炸式的增長,然而在票房連年高速增長,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背后,中國電影產業卻面臨著投資回報率低、投資環境不健康的困境,這與我國的電影市場發展還不完善,商業化進程還不成熟有關。不僅如此,我國電影在質量和藝術性上也遇到很多問題。隨著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的到來,本文以近幾年戛納電影節成為華語電影的售賣場所為切入點,討論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如何實現雙贏。
2 案例:戛納電影節成為華語電影賣場
2011年戛納電影節上,華語片隻有陳可辛導演的《武俠》入圍了午夜展映單元,此外,無一華語電影入圍競賽單元。雖然中國電影發展時間短,在國際獎項上一直是式微狀態,但就以近5年來說,2008年,賈樟柯《二十四城記》殺入主競賽單元﹔2009年,兩部電影入圍競賽單元,其中一部來自台灣地區﹔2010年,王小帥的《日照重慶》進入競賽單元。僅從這個成績看,隻有2011年與2012年沒有任何電影入圍。
但與此同時,戛納電影市場卻十分火爆。國內的媒體也更多的是爭相報道華語片在海外的售賣情況。諸如《華語片無緣主競賽單元 戛納成華語電影超市》(2012年重慶商報)、《戛納影展華語電影藝術放一邊 賣片是王道》(2011年每日新報)、《戛納電影節上擺陣吆喝 華語電影有“錢”途》(2011年時代商報)、《戛納電影節大師扎堆 華語片趕場:不參賽隻賣片》(2011年信息時報)。
對此,國內電影也是喜憂參半,一方面欣慰於國產電影有佔據國際市場的雄心壯志,並且部分影片還有不錯的售賣成績﹔另一方面卻擔憂電影制作方本末倒置,忽視電影的質量。因為無論是戛納電影的金棕櫚獎,還是其他國際A類電影節獎項,都十分注重電影質量,然后才談到電影的市場與票房。
那麼,華語電影在戛納電影市場到底賣得如何?電影是否在商業化的同時無法兼顧藝術性?面對戛納電影節成為華語電影賣場的情況,我們是應該表示認同和理解,還是抨擊電影人太過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抑或是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的方式,實現雙贏才是更重要的呢?
2.1 華語片在戛納電影節的售賣情況
2011年戛納開幕開幕的第二天,在電影交易市場,華語片的賣片單位佔據了好幾個展位。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徐克的《龍門飛甲》、陳可辛的《武俠》、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等知名導演的電影均在展台之中,此外還有中影集團的一些影片和香港幸運星公司的一些修復版的老片進行售賣。2011年,戛納電影市場有4500個公司和4300部電影參加,參加總人數有1萬零6百人,中國內地250人,帶來了76部影片﹔中國香港方面帶來了63部電影,中國台灣有9部。中國內地電影人約佔總人數的2.3%,來賣片的華語電影的比例約為3.3%。(美國電影人佔據了賣片市場的最多數,約為15%,法國人約佔14%、英國人約佔11%和日本人約佔9%)場面十分火爆。然而,售賣情況卻不是那麼樂觀。除了主旋律影片遇冷外,即使是表面熱售的電影也有很多隱憂。
比如《金陵十三釵》全球發行權(除北美、亞洲外)由Film Nation公司購得,《武俠》全球發行權(除亞洲、法國外)由韋恩斯坦公司購得,《讓子彈飛》日本、英國發行權都已售出,3D動畫片《兔俠傳奇》意大利版權也已售出,華獅則購得《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3D肉蒲團》的北美發行權。
以《武俠》為例,《武俠》是被哈維的韋恩斯坦公司買下發行權,該公司曾經成功發行過《殺死比爾》、《無恥混蛋》等藝術電影,也讓發行的影片獲得數十座奧斯卡獎項。但哈維也有在電影人心中的“騙子”售賣手段:首先放出風聲,宣稱以高價買下該片的海外版權,讓其他發行商望而卻步。但是,哈維方面隻付給了片方一小部分定金,之后他就會視情況而定,表示願意賠付定金放棄購買,但該片早已錯過最佳賣片時間,隻能便宜出售。此外,哈維也出現過“退貨”情況:2005年,他以高價購買陳凱歌導演的《無極》,但因為該片在國內市場口碑慘淡,哈維與片方於該年年底解除北美發行的合約,最后隻有一家小的發行公司願意接手《無極》。
綜上所述,雖然華語電影在戛納的售賣情況具體如何,筆者無從知曉,版權費的具體數額也是商業機密,但是,從已知的情況來看,我國電影的海外出售表面繁榮,但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2.2 戛納電影節對我們的啟示
戛納電影節曾經我國藝術電影取得不錯成績的地方,然而近兩年來,卻也沒有任何電影入圍,這雖然可以歸結為文化差異對電影的審美和喜好取舍不同,但同時也需要中國電影人對電影藝術性的掌控有所反思。
國產電影在戛納市場售賣火爆,但還存在很多隱憂,這雖然與我國電影產業發展還不夠完善,商業化進程還不夠成熟有關,但我們需要認識到中國電影與國際市場的差距,無論是電影的藝術性還是商業性,都是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縱觀這幾年入圍了戛納電影參賽環節的華語電影在市場上反應慘淡,這體現了中國電影在產業市場的運作上還有所欠缺﹔然而,隻注重電影賣出好價錢,在國內取得好票房,卻忽視了電影本身應有的質量,也反應出中國電影藝術性的缺失。所以戛納電影節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在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上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現兩者的雙贏。
3 平衡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
文化產品隻要是參與到了市場競爭,經過市場檢驗,就是具備商業性的,所謂的商業性的區別隻在於一件文化產品有沒有最大的發揮其在市場的商業性,創造更多的經濟收益。可是,什麼叫做藝術性,卻是沒有明確的標准,因為每個受眾的喜好並不一致。但是,藝術性的起碼標准應該是具備一定的品質和內涵。
文化產品為了達到更大的商業利潤,用了各種營銷手段,取更大的利益,這樣的產品是不是就一定藝術性薄弱呢?與此同時,很多文化產品因為沒有相應的商業運作,在市場上激不起任何浪花,這樣的產品就一定特別具有藝術性嗎?不能否認的是,一些大型的商業類型片依靠商業營銷,獲得可觀的票房,但是這不表示好票房等於好電影。但是,在整個電影市場上,更不乏票房和口碑同樣取勝的商業片,這樣的影片所具備的藝術性,比起一些沒有得到商業認同的文藝片的藝術性來說,並不一定就處於弱勢。
要平衡文化產品商業性與藝術性,無論是作為主創人員還是作為受眾,都應該先有對商業性有不排斥並加以利用的心態,並對藝術性有一定能力的掌控,才能真正做到平衡。一味的反對商業性炒作,吹捧藝術的小眾化或者是一味的用低俗品味取向迎合大眾,認為賺錢就是一切,都不是對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首先,文化產品的制造者需要要做出的好的產品來的意識,同時,要有一個與此對等的宣傳營銷能力,完美的平衡好的文化產品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其次,文化產品的制造者對受眾的的認知,不要看高或是看低產品的受眾群,他們接受低劣的文化產品不代表他們認同,隻代表他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同時,受眾接受不了一些文化產品,也不代表他們的審美、品味、接受度不到那個藝術層次,這隻表明該文化產品的質量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准,或者營銷宣傳手段還沒有讓受眾有效的接收到你產品的信息。
商業性和藝術性無法平衡,這個矛盾的本身,並不在商業性的過剩或者是藝術性的不足,這僅僅是表明文化產品的主創者還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叫做商業性和藝術性。一些品質低劣的文化產品在市場上橫行時,這表示主創人員沒有很理解到受眾對藝術性的要求﹔一些好的產品並沒有在市場上得到認同,這表示該產品的商業運作沒有到位。
商業性不是一個貶義詞,讓市場接受是一件好事﹔同時,藝術性也不是一塊遮羞布。好的文化產品諸如2009年的賀歲檔電影《十月圍城》與2010年的賀歲檔電影《讓子彈飛》就是很好的體現。不能否認的是,經典作品都是商業和藝術完美結合。
4 結論: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雙贏
回到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一直以藝術為根本,對藝術的追求造就電影品質,因品質引來觀眾的欣賞和評論,進而賣座,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才有戛納電影節的交易市場,因為大家信任戛納的品質,所以被戛納邀請的片商才能賣出高價錢,進而繁榮藝術本身,形成雙贏,這就是它的藝術性與商業性平衡的模式。通過對戛納電影節的了解和分心,筆者發現華語電影市場的問題頗多。雖然對於電影產業來說,產量和票房至關重要,就像每個產業都重視銷量一樣。但對於每個產業來說,創新才是整個產業發展的根本。對於電影產業,這樣極具藝術要求的產業來說,每個電影人的靈感與藝術感的創新至關重要。如果通過對國際電影市場的了解下,隻關注國際市場電影營銷的末端環節,隻在乎電影賣出的價錢,而忽視電影本身,那麼中國電影隻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爛片,止步不前。
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不僅需要大量的商業類型片,還需要一些小眾的反應社會深深層次的文藝片,以及一些被觀眾廣為接納的經典影片。在電影發達的地區,他們不僅有眾多的商業片院線容納各種商業片,也有文藝片院線給他們提供生存環境,這種商業化發展成熟的環境下,也促使了電影質量的提高。而中國電影市場上,商業類型片還欠缺成熟,文藝片一直在衰退,要麼是題材敏感,要麼是沒有市場接納,近幾年出現的經典電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關於中國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不僅僅在於追求商業最大化,或是抨擊商業行為,而是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因為兩者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市場不僅僅是意味著商業,好電影會有一個好的口碑,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和質量,得到受眾的喜愛,也是推動票房增加的因素,而且在近幾年來,一直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更加意味著電影市場對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要求。(作者系: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 鳳凰網娛樂.戛納的真意:立身之本在於高舉藝術大旗[EB/OL].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64thcannes/dujia/detail_2011_05/20/6526478_0.shtml?_from_ralated , 2011年5月20日
[2] 趙雪.戛納電影節上擺陣吆喝 華語電影有“錢”途[N]. 時代商報,2005 年5月24日
[3] 華語電影戛納電影節賣片 都說賣得好數字見不到[N]. 北京晨報,2011年5月24日
[4] 李雪、鄭潔.制作發行方投放盲目 電影業投資背后的隱憂[N]. 北京商報,2009年11月15日
[5] 鳳凰網娛樂(竇黎黎). 華語片:拿獎沒份 賣片卻不寂寞[EB/OL].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64thcannes/dujia/detail_2011_05/13/6366486_0.shtml ,2008年3月
[6] 蔡斯圖、鞠碩碩.揭開華語片戛納賣片底牌[N]. 成都商報,20011年5月25日
[7] 屈雅利.電影貼片廣告的傳播價值剖析[J]. 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08年10期: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