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傳播,它滿足了廣大受眾的信息需求,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平台,加強了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然而,微博傳播中暴露出的諸種倫理失衡污染傳播生態環境的現象也不容忽視。本文在闡釋微博傳播倫理失衡現狀的基礎上,剖析了微博傳播倫理失衡的原因,並試圖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微博傳播 倫理失衡 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的微博用戶數量已經超過4億。每位用戶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並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微博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開放而自由的平台,引領著人們進入“自媒體時代”。微博作為一種使用便捷、互動性強的傳播工具,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並在當前社會現實事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微博的這種傳播特點,從另一角度看也可能成為“阿喀琉斯之踵”,微博中偏激和非理性的盲從起哄,謾罵與攻擊、披露隱私、散布謠言等違背倫理法規的行為多了起來,微博傳播中不斷出現的倫理失衡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微博用戶利用微博散布謠言,混淆視聽﹔名人利用微博相互謾罵,通過炒作提高知名度。微博就這樣成為謠言傳播的溫床,明星炒作的福地,以及博出位者首選的陣地,微博傳播中的倫理失衡近年來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跡象。如今不少人呼吁“微博不應成為相互謾罵的空間”,也有人慨嘆,“微博爆料,你還相信嗎?”微博作為自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已經呈現出它的軟肋和倫理困擾,不少媒體和網友質疑“微博的倫理底線在哪裡?”面對微博倫理失衡的現狀,其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 微博傳播中倫理失衡的現狀
為了吸引眼球,獲取點擊率,微博傳播中出現了大量虛假信息,有的甚至觸及到了社會的道德底線。與傳統媒體不同,微博上發布的信息,並非都經過認真求証,個別用戶通過微博惡意傳播虛假信息和言論,使微博成為謠言傳播的溫床。近年來微博謠言滋生蔓延,既有針對公民個人的誹謗,也有針對公共事件的捏造。微博謠言不僅敗壞個人名譽,給受害人造成極大的精神困擾,更損害國家形象,影響社會穩定。從“金庸去世”到“軍車進京”,從“搶鹽風波”到“末日謠言”等,微博謠言花樣百出、層出不窮。2010年12月,微博上忽然傳出了“金庸去世”的消息,引來無數網友震驚、猜測。一時間,不明真相的微博用戶迅速轉發、評論,造成了不良影響。《中國新聞周刊》微博因轉發虛假消息,造成網上惡傳,最終以該刊副總編輯被迫辭職收場。
微博對於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它讓很多在現實中不善於交流的人,在互聯網上找到了一個自我表現的平台。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微博用戶都能很好地把握住這個機會,利用好這個平台。微博用戶在滿足個人自我表現的時候,常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對他人的傷害。自從近幾年微博秀場風生水起,微博也成為明星炒作的福地。各路明星和公眾人物紛紛把這片場所當作搶眼球、博出位的斗秀場,常有名人在微博上掀起“罵戰”,對受眾和社會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部分微博用戶不顧及社會價值與道德,一味以自我為中心,挑戰倫理規范。2011年11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在其微博大爆粗口,用三句粗口“去你媽的!滾你媽的!X你媽的!”拒絕《南方人物周刊》記者採訪,並通過微博炫耀粗話,讓人大跌眼鏡,激起網友一片憤怒。
二、 微博傳播倫理失衡現象的原因分析
1. 微博平台自身“特性”催生了倫理失衡
在微博這一平台上,由於信息發布基本無門檻,上傳的海量信息很多並未進行甄別,往往泥沙俱下良莠不分。而在傳播過程中,又雜糅了更多的個人感受,更容易捕風捉影以訛傳訛。同時,由於一些微博運營商的管控經驗不足,也加大了微博成長的風險。通常來講,傳統媒體的運營有著較為成熟的制度性保障,對於信息的甄別考量也更為專業和慎重。但對於微博而言,信息的發布、傳播、評論,隻能以用戶的個人意志為標准,自律能力為保障。這些“硬傷”,很容易讓微博喪失免疫力,成為謠言滋生傳播的溫床。例如,2011年3月,在日本發生特大地震后僅一周,經由微博傳出的“謠鹽”在短短兩天之內席卷了整個中國,全國多地發生群眾搶購食鹽的事件,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則“食鹽能抵御核輻射”的微博謠言。“搶鹽”鬧劇不但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影響了群眾的日常生活,甚至鬧成了國際笑話,被外國媒體廣泛報道,給國家形象造成了損害。
2. 微博用戶倫理素養的缺失導致了倫理失衡
微博用戶往往個人情緒過多,喜歡渲泄私憤,通過微博用碎片化的文字表達自己的心情,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能。在微博平台上,常見公眾人物因個人觀點相左或個人利益相抵,通過微博隔空對罵,他們在各自的“領土”上針尖對麥芒。這種帶有強烈火藥味和攻擊性的“文字暴力”讓微博成為了某些名人口角的“戰場”。利用微博向對方發出猛烈的攻擊,有時甚至涉及對方的個人隱私和人格尊嚴。今年1月,明星周立波因為不滿被指表演水平草率,在微博上辱罵導演徐錚“你扮豬挺像,扮人挺囧”,此番言論引發了無數網友的抨擊。針對一些微博網友的攻擊性評論,周立波在微博上也多次大爆粗口,言語極其粗俗。不斷出現的微博名人“罵戰”,徹底挑戰著公眾所能忍受的道德底線。
三、 避免微博傳播中倫理失衡的對策
在微博時代,運用好微博並梳理出與微博傳播相適應的倫理規范,構建好微博倫理的管理機制,這成為營造健康網絡環境的重要保証。微博傳播中的倫理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解決微博傳播倫理失衡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好微博使用者的問題,解決好微博管理者的問題。
1. 加強微博用戶道德“自律”
微博傳播過程中用戶要進行“自我把關”,適度使用微博的自我表達權。所有的微博用戶在使用微博的過程中,都應該加強自律。作為受眾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理性對待微博平台上發表的內容,用正確的傳播倫理規范自己。在“自媒體”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時代,很多訊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得不到保証,因此,微博用戶都應該認真維護微博這個言論平台,警惕那些未得到証實的信息,堅守住不信謠不傳謠的底線。用戶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在發言之前,應首先考慮自己的發言是否有確鑿根據,是否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微博幾乎是網絡上最自由的地帶,但越是自由的人越應該注意自由的邊界,珍惜這個可以為公眾所用的輿論出口,自覺地規避當前輿論環境中的風險,不可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微博用戶,尤其是微博名人,要放低姿態,不攻擊他人。毫無責任心地造謠,或者是把微博作為宣泄不良情緒的場所,最終會把微博存在的根基丟棄,並使之走向自生自滅的境地。
2. 加強微博運營商“把關”能力
微博運營商應完善微博內容審核機制,充分發揮好“把關人”的作用。微博作為一種“自媒體”,擁有大量的用戶,微博運營商要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在技術層面上要對微博傳播內容和過程進行嚴格把關與控制,對惡意用戶進行關閉和踢出,對不合乎道德的言行利用過濾軟件屏蔽,及時將負面信息扼殺於萌芽狀態。微博管理者應主動對某些不良信息的發布進行限制,主動攔截不文明詞匯,做好信息過濾。完善自己的辟謠小組,同時發動廣大微博用戶,用獎勵的手段來鼓勵大家自覺維護網絡環境,如新浪微博開設了“謠言粉碎機”,並推出了“微博辟謠”,由專家學者組成團隊對傳播的信息進行辨別,發現謠言及時糾正,新浪微博還不定期地將探測到的謠言信息以通知的方式發給所有的注冊用戶,這就非常好的規避了謠言的產生和蔓延。要關注微博用戶尤其是名人們的微博發言,根據他們的發言做好相關處理工作。改變微博排名規則,在相關熱點排名的時候不要以人氣作為唯一參考標准,對於那些經常在微博上爆粗口的名人在排名時應有意拉后。在微博“風雲榜”等排名上要適時引導,把微博內容公益性和服務性較多的微博排在前面,把人氣高但經常爆粗口的微博相應往后排。
結語
如今微博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改變並影響著人們的傳播方式和行為方式。微博傳播中的倫理問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生活在信息時代中的每一個人。給微博一個開放寬容的傳播環境,引導其良性發展,微博定能實踐媒介的道德精神和責任意識,而這種道德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正是媒介功能的回歸 。
參考文獻:
[1]譚超:《微博謠言分析及新浪辟謠機制》,《新聞實踐》,2011年第9期
[2]張特:《名人微博中的話語權濫用——淺析名人微博罵戰現象》,《今傳媒》,2012年第9期
[3]衛甜甜,《微博傳播視閾下的倫理失范與道德重構》,《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4]陳力丹,《以自律解決微博傳謠問題》,《青年記者》,2011年28期
[5]張賀:《認清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人民網.傳媒,http://media.people.com.cn/BIG5/17659637.html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