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格伯納的“涵化理論”,電視具有涵化作用。民生類電視節目反映基層百姓的身邊事,節目所體現的內容,新聞主題的選擇、節目品味的提升和整體風格的打造,都對城市文明有些很大影響。
【關鍵詞】 涵化理論 民生節目 城市文明
一、理論基礎與發展狀況
從1969年開始,格伯納及其同事進行了針對電視對受眾的影響研究,提出“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電視文化可以涵化、建構受眾的世界觀。電視涵化理論表明電視是人類進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潛移默化的意識形態工具。﹝1﹞
民生類節目緣於南京,蔓延全國。自江蘇電視台城市頻道推出《南京零距離》后,改變了南京地區新聞格局,並引發了南京地區的新聞大戰。之后陸續推出《直播南京》、《法治現場》、《大剛說新聞》、《聽我韶韶》等20多個民生類節目。由於收視率高,廣告效益好。目前幾乎所有的城市台都開設了民生新聞欄目。
但民生類節目潮夾雜著的庸俗化、瑣碎化現象已經受到廣泛的批評。民生新聞大戰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有人說《成都全接觸》每天死人不斷,簡直就是“成都全死人”,因此,電視台需要加強對社會新聞的管理,壓縮負面報道的比例,將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
二、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特點和內容分析
民生類電視節目以其富有人情味的報道以及能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特點,深受群眾的喜愛,具有本土化、故事化、法制化的特點。
民生類電視節目的題材一般來自當地,聚焦城市市民身邊發生的事情,鎖定當地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及生存環境,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群眾有影響的事情,結合本土的文化土壤。﹝2﹞
新聞敘事採用故事化的方式,可以將很復雜、專業、甚至深奧的問題說得通俗易懂,體現了親民的形象,拉近了電視節目與觀眾的距離,擁有更廣泛的參與面。報道的領域由官方向民間的轉變,媒體的姿態由傳播向互動的轉變,增加群眾感興趣的事件性、動態性報道,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知情欲望。
民生類新聞普及了法律知識,為讀者、聽眾和觀眾提供關於重要事件的知識和理解,引導市民心態,讓人們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將生活中的小糾紛、小矛盾化解開,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理解力,還有助於增加他們的判斷和行動能力。
三、民生類電視節目與城市公共文明的關系
民生類節目通過及時對重大社會現象理性闡釋、對新出台法規政策的權威解讀、對社會和經濟現象的專業化描述、對海量信息的篩選和梳理,為聽眾提供更有見地、更有價值的新聞。
根據電視涵化理論,電視具有涵化作用,看電視較多者對世界的認知與電視所描繪的情形十分接近。民生類電視節目反映基層百姓的身邊事,真實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利益訴求,表述與他們利益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權益需求。
民生類電視節目本身是建構城市文明的一種方式,節目所體現的內容,新聞主題的選擇、節目品味的提升和整體風格的打造,都對城市文明有些很大影響。民生類電視節目改變了話語權結構,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四、對策:探究民生類節目如何才能對城市文明產生有利影響
民生新聞發展到如今出現了一些的新走向,比如用方言說新聞,挖掘城市故事,啟用特色主持人,挖掘地域歷史文化。﹝3﹞將民生和互動作為節目的核心價值進行放大,突出民生新聞和幫忙的互動性。讓聽眾成為新聞的主體和幫忙的主角,並且讓策劃的理念貫穿節目始終。
對於新聞熱線提供的新聞線索,每一條都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壓縮負面報道的比例,將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如果民生新聞的媒體熱衷於報道負面新聞或一些瑣事,甚至報道一些低級趣味的事件。隻顧獵奇來提升收視率,忽視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勢必會對城市文明造成不良影響。民生類電視節目的新聞應該主要選擇群眾普遍關心的和與政府工作相關聯的,依據這個原則定選題。
城市是不斷發展的,民生類電視節目需要注重節目理念的創新和節目形式內容的創新。隻有不斷求新求變,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對日益發展的城市文明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資料】
1.陳龍:《大眾傳播學導論》,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04頁
2.陳正榮:《中國城市電視台發展報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頁
3.吉保邦主編:《傳媒區域化發展方略》,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頁
(作者系: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