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原本狹隘的“熟人社會”逐漸被打破,社會化媒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論壇作為最早出現的社會化媒體,同時也是最強大、最流行的在線社區平台,最有研究價值。當前,人們關於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准確的認識。從傳播效果視域中辨析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僅更具有科學性,也能為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媒介提供意見。
關鍵詞:網絡論壇 青少年 傳播效果理論 辨析
當前,關於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大多數民眾存在或夸大或忽視的問題。近期,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一系列有損我國主權的行為引起了我國網民的憤怒,從網絡論壇上發起了一些游行活動,不少青年網民也參與其中。部分游行隊伍砸日系車、日本店,給社會帶來了經濟損失。這一類從網絡論壇上發起,在現實中形成的群體性事件更讓人感到對網絡論壇的影響有個客觀清晰的認識十分必要。本文將在傳播效果理論視域中關於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進行辨析,並找出根據傳播效果理論減少網絡論壇對青少年不利影響增加正能量的途徑。
一、“第三人效果”夸大了網絡論壇的效應
傳統媒體上有關網癮毒害青少年報道非常多,而記者的工作對互聯網的依賴非常大,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有調查顯示,記者認為網絡對自己沒有影響,而對其他人,尤其是青少年有極大的影響。由此看出,無論是網絡對青少年的有利影響還是不利影響,人們都將它們擴大了。這也正好符合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果”,傳播學家珀洛夫提出,人們認為傳播內容對於他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並且媒體對他人這種較大的影響將導致他們採取某些行動。正是這種想法,讓人們對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的認知產生了偏差。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90后貼上了錯誤的標簽導致的,人們常稱90后為是“垮掉的一代”,認為他們出生在網絡時代,受網絡影響最深。而實際上,因為90后是從小就在網絡下成長起來的,相比他們的父輩,對網絡論壇上的信息有更強的分辨能力。很多長輩認為網絡論壇對青少年有極大地影響,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這個問題的,而由於他們和青少年有“代溝”,所以認識上也會產生偏差。Soh Hoon Koo對台北的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由於受訪者與身邊同學的社會距離較近,受訪者普遍認為網絡色情對自己身邊的同學的影響比對一般公眾的影響要小很多。也就是說,由於近社會距離的社會成員之間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彼此間人際信任的紐帶較強,“第三人效果”也較弱。①與父輩相比,青少年對網絡更加了解,更能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所以,用上一輩的觀點看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自然是不科學的。
二、“有限效果論”對網絡論壇影響的低估
與上面認為網絡會對青少年產生極大影響的觀點正好相反,克拉帕提出了“有限效果論”。他強調了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各種主客觀效果,同時表示大眾傳播並不能改變受眾態度,隻能強化他們的既有態度。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伊裡調查”也發現人們的既有政治傾向、對媒介的選擇性接觸、意見領袖的影響等因素都削弱了傳播效果。②所以,部分人根據這種理論把網絡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全部歸罪於青少年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然而,有限效果理論當時是針對於傳統媒介提出的。部分人不承認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理由往往是自己認識的青少年中有迷戀網絡,可是成績依然很好的例子。或者是自己喜歡瀏覽網絡論壇,但堅信自己不會被論壇上的言論左右。同時,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考試成績。一個學生迷戀上網,成績依然很好,別人不僅不會說他受網絡影響,還會認為這個學生非常聰明。也正是這種隻注重學習成績的教育讓學生的課外生活單調,網絡便成了青少年唯一的精神寄托。因此,學校應當加強素質教育的實施,多組織課外活動,豐富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同時,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絕不是僅僅停留在佔用時間,影響學習成績上,更多地則是影響青少年的思想。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這種影響也就有了更強的即時性。以2011年10月13日發生的“小悅悅事件”為例,16日前有少量媒體討論,而17日至25日僅幾天的時間就借助網絡媒體的傳播迅速成為一個全國關注的熱點事件。僅在新浪微博上搜這件事,就有19個相關話題,三十多萬條微博。③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對人的影響很明顯,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讓全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件事上。另外,部分網絡論壇沒有規范的管理,帖子內容低俗,對青少年也有不良影響。網絡社區這個虛擬環境,可以滿足青少年的全部精神需求。這樣,很多青少年便不再重視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網絡論壇使一些青少年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無法適應社會。同時,長時間地使用電腦,危害青少年的視力,也減少了青少年戶外運動的時間,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網絡論壇對青少年語言文字的使用也有顯著的影響。許多網絡新詞都是從網絡論壇上流傳出來,並在現實生活中使用。並且,有一些網絡新詞得到了認可,並被摘錄到最新的詞典當中。但由於網絡論壇上的網民文化程度層次不齊,網絡上發表言論有一定的隨意性,網絡論壇上有大量使用網絡詞語及錯別字,語句也常有不通順的地方。大多數網絡詞語還沒有的到普遍的認可。然而,許多青少年卻習慣性地不分場合在日常交談使用網絡新詞,在寫作中也延續了在網絡中發表言論時的不注重語法的壞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傳承中國語言文化都是不利的。
三、“議程設置功能”對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影響
美國傳播學家麥M.E.庫姆斯和D.L.肖認為,大眾傳播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功能,傳播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來影響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④ “議程設置功能”的提出主要針對於傳統媒介,網絡論壇有自身的特殊性。傳統媒介因為版面的限制和媒體的價值標准,往往會對信息進行嚴格的把關。而在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功能弱化了,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論壇上發布信息,幾乎不受制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議程設置功能”理論不適用於網絡媒體,而是換了一種體現形式。網絡論壇上,受眾也是傳播者,可以決定哪些信息可以成為“議題”。因為網絡論壇的超文本性,不用擔心版面不夠,論壇上發布的信息也是看不完的。所以,論壇的版主會把一些帖子標為精品帖,並置頂,方便網民閱讀。至於哪些帖子能成被置頂,很重要的依據便是瀏覽量和回復量,這些都是由受眾自己決定的。相比較於傳統媒介,這種“議題”的自發形成雖然更加民主,但是缺少了把關。於是,一些網絡紅人便利用網絡論壇的這一特點,採取各種手段暴露自己的信息,迅速出名。“鳳姐”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作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如果在傳統媒介中必然不會成為“公共議題”。但在網絡論壇上,她利用當前“剩女”現象嚴重的現實狀況,以征婚作為噱頭,提出了苛刻的征婚條件,並且這些條件與鳳姐自身的情況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卻能吸引廣大網友的關注,迅速出名。一方面是因為當今“剩女”現象嚴重,她的征婚條件代表了許多自身條件一般的剩女的內心想法。同時,羅玉鳳等這樣的網絡名人身后又有職業的網絡推手團隊的幫助,在全國的各個人氣論壇發帖討論,形成一個熱點,從而引起更多的網民關注。鳳姐自稱“3 歲起博覽群書,20 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 年后300 年無人能及”,她不斷發布的雷人語言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使得大家對於這件事情給予關注。⑤網絡紅人們憑借這些出位的言論成為網絡的焦點,越出格越能受到關注。然后,他們借自己的名氣參加娛樂節目、代言廣告,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一個普通人通過網絡論壇可以名利雙收,社會上必然也會出現其他人效仿。青少年時期又是模仿能力最高的時期,青少年渴望成為名人,而通常又不夠踏實,而這些通過網絡論壇一夜走紅的網絡名人更是助長了青少年的浮躁。這種影響可能並不能立即反應出來,但形成了不好的社會風氣,一有了契機,弊端便會顯露無疑。從“超級女聲”到“快樂男聲”,再到現在的“中國好聲音”,選秀節目一直受到青少年的狂熱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過於浮躁,將選秀節目看成一個成名的捷徑。2004年人民網做過一個網上調查:“2004年,你期待什麼?”(vote. people .com. cn/ await2004. view. asp) 該調查從14 個方面,提出70 個問題供網絡受眾選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把其中11個領域55個問題作為受眾議題,並根據選擇的人數多少分11 個方面進行排序。同時,對這段時間人民網相關議題的新聞的條數進行統計,發現兩者幾乎一致。⑥這也足以証明網絡依舊有較強的議題設置功能。
四、“象征性現實”和“客觀現實”間的距離對青少年深遠長久的影響
按照李普曼的觀點,在大眾傳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客觀存在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有選擇性地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人們在自己頭腦中描繪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⑦美國學者G.格伯納的“培養”理論發現大眾傳媒上反映的“象征性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存在距離。這個理論認為這是大眾傳播的傾向性造成的,影響因素包括:(1)國家相關法律(2)媒體企業內部和外部銀行資本、廣告主的干預(3)同業競爭和來自利益團體的壓力(4)一般受眾對信息傳播過程的影響。在傳統媒體中,前三個因素佔主導地位,受眾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在網絡論壇的信息傳播中,受眾在影響論壇輿論傾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小的事件可能在論壇上由於部分網民的炒作,變成一個熱點話題,引來大量網民討論。原本可 能在現實生活中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在論壇上被無限夸大,讓人們形成錯誤的共識。在網絡論壇上形成共識后,通過人際傳播以及傳統媒體的跟進,讓這種錯誤的“共識”進一步擴大化。尤其是網絡論壇上的帖子缺少把關,這種現象更加明顯。部分網民在網絡論壇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讓不明真相的網民受到蒙蔽,對事件產生錯誤的認識。網絡論壇上對某事的評價常常是聽敘述事件的網民的一面之詞,再加上慣性思維做出評判。如人們提到城管,便會想到暴力執法,因為網絡論壇有關網民抱怨城管的帖子太多。不過,部分網民本身違法在先,才被沒收商品,為了報復,便在網上誣陷城管暴力執法。這給其他網民形成一種錯覺,潛意識中便以為所有的城管都是暴力執法。另外,因為城管的執法對象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人們對他們有天然的同情心。而城管處在城市管理的一線,矛盾都集中在這裡。於是,城管變成了人們的出氣筒,給人留下恃強凌弱的印象。⑧雖然,近幾年暴力執法的現象已經大大減少。但因為受網絡媒體帶來的思維定勢影響,自然易導致公共輿論對城管的下意識倒戈——隻要一聽到城管與小販之間有矛盾沖突,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便對城管進行“有罪判定”。這便是網絡與現實的脫節,在網民中形成了一種可能並不客觀的“共識”。
五、網絡“圍觀”與“沉默的螺旋”對青少年認知的誤導
當一個網絡熱點事件出現后,網民通常會去關注,並發表自己的觀點,用網絡新詞說就是“圍觀”。但根據德國民意研究專家諾爾-紐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可以知道當持有某一種觀點的一方人數眾多,而另一方勢單力薄,則會感到無形的壓力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網絡有匿名性的特點,所以很多人認為在網絡傳播時代,沉默的螺旋理論是不成立的。但實際上,很多喜歡瀏覽網絡論壇的人不一定去發帖,可能只是看,不發表評論,用他們自己的話就是“潛水”。在網絡論壇上大量發帖,並且言辭激烈的網民,有一些是靠發帖、回帖掙取報酬網絡水軍。網絡水軍人多勢眾,在論壇上攻擊意見不同的網民,他們打破了原本論壇上觀點對立雙方的力量均衡。因為這種極不匹配的力量對比,勢單力薄的一方往往會停止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會給那些隻瀏覽不發帖的網民帶來錯覺,錯誤地估計大部分人對這件事的看法。而大部分網民不明真相,對事件真相又非常關注,如果這時候有人“公布”所謂的真相,並有許多人附和,許多網民也會信以為真。尤其是在一些群體性事件中,由於信息公開度不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充分利用網絡論壇這一平台,發布一些熱點問題所謂的內幕、假新聞。並找很多人在這個帖子后面回復表示贊成,同時做過一些不合實際的過激評論。很多網民可能有不同的意見,但看到反對的聲音太大,可能也只是“潛水”,不發表看法了。2011年3月14日至17日這4天中,中國海鹽會受核污染的謠言瘋傳,除西藏、青海等省域沒有影響到,其余所有省份均出現了“搶鹽風波”。這個謠言能有這麼大的傳播效果,和在傳播過程中綜合了多種傳播途徑有很大關聯。先是人際傳播(親友口口——電話——短信——IM軟件)——群體傳播( 微博——論壇——博客)——大眾傳播(報紙——新聞網站——電視)。⑨因為人際傳播可信性高,而通過網絡論壇的大眾傳播速度快、流傳廣,二者結合,達到了“1+1>2”的效果。這件事哄抬了鹽價,影響了社會穩定,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搶鹽風波”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一方面是有利益集團的操控,根據2011年3月17日晚間深交所公布的龍虎榜顯示,浙江游資是推動雲南鹽化漲停的主要力量。因為有利益可圖,一些人便通過網絡論壇推動這個謠言的流傳。另一方面,政府沒能及時公開信息也是導致群眾恐慌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相關部門真正介入是“ 搶鹽風波” 已經波及全國范圍之后的16日的晚上7時30分,前3天政府相關部門作為社會管理主體是缺位的, 出現了所謂的信息真空和主體缺位。青少年對這件事可能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看見了這些立場非常鮮明且基本一致的言論,會受其影響。這時,網絡論壇對青少年的影響也絕不是微觀的、個人的,而是宏觀的、社會的,不是影響某一個人的觀點,而是會影響大量青少年網民。同時,通過和同學討論等人際傳播,影響面還會進一步擴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即社會輿情。青少年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網絡論壇上的觀點的影響,許多集體性事件也是由網絡論壇上的輿論引起的。當然,網絡論壇上也發起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輿論,如2008年從清華水木社區針對奧運聖火在法國傳遞受阻發起的抵制家樂福的行動,最終致使法國時任總統薩科奇的道歉。不過,輿論危機一旦形成,會從宏觀上對社會造成很大危害。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作用,L·科塞的社會安全閥理論認為如果對立的情緒通過適當的途徑得以發泄 ,就不會導致沖突 ,像鍋爐裡過量的蒸汽通過蒸汽閥排除時不會導致爆炸。⑩所以,輿論危機出現時就需要政府起好社會安全閥的作用,及時公布信息、疏導輿論。國家各職能部門也應該建立自己的官方論壇,及時公開信息,不給謠言可乘之機。
五、總結:
網絡論壇是青少年上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有弊,但絕不可以因噎廢食。隻要國家、學校、家庭、乃至青少年自己都承擔起各自的職責,這樣網絡論壇就可以揚長避短,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鄭素俠.網絡環境中的“第三人效果”:社會距離與認知偏差[J].新聞大學,2008(1)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辛文娟、賴涵.傳統媒體和微博議程設置的對比研究——以廣東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被撞案為例[J].新聞界,2011(9)
[4]王靜.網絡傳播對傳統傳播效果理論的影響[J].青年記者,2007(6)
[5]張慧.從鳳姐現象解析網絡策劃事件[J].今傳媒,2010(11)
[6]周海英.網絡媒體議程設置功能的實証研究[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7]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 呂東進.淺議城管執法形象的塑造—以廈門市為例[J]城市法制管理.2010(4)
[9]喻國明. “搶鹽風波”的生成因素、傳播路徑、議題演化及媒介表現——基於網絡文本的智能化輿情分析技術[J]新聞與寫作,2011(5)
[10]李俊. 社會安全閥理論與信訪制度[J]廣西社會科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