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7期

央視新聞調查《頭號難題》的啟示

胡培新

2013年11月15日15:24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5月18日21點30分播出了長篇調查報告《頭號難題》。記者跨時三年,持續追蹤浙江省嘉善縣一起由強拆引發的信訪案。片長60分鐘,真實的紀錄和客觀的講述,不僅生動反映了基層群眾工作的一個典型樣本,而且對於新聞工作者怎樣更深入地開展“走轉改”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鑒的思路。

一、明知選題難,偏向難題行

央視走基層報道全面啟動是在2011年8月份左右,同年11月,這組走基層記者來到嘉善尋找基層選題,在一次縣信訪局的座談上,他們接觸到了“頭號難題”的主角熊海峰。

幾年前縣裡征地拆遷,熊海峰一家選擇了激烈對抗。房子被拆后,他和強拆中受傷的老伴住進了拆遷辦公室,和長女熊世蘭一起開始了持續上訪和對峙。嘉善縣有解決重點信訪積案的縣領導包案制度,要求領導負責解決老大難問題。幾年來,嘉善縣針對熊家的包案組啟動了多輪,溝通不止上百次,但都以失敗告終。該案被稱為嘉善“第一難”。可正是縣裡說的這個“難”,堅定了央視記者報道的決心,難才有報道的必要性,問題沒解決才是介入拍攝的最好時機。

城鎮化道路上的必經之痛,需要媒體以強烈的責任心和勇氣去架起溝通群眾與政府間的橋梁,去撫平既有的創傷,去總結反思怎樣更好地做群眾工作的經驗、教訓。強拆,將熊海峰一家人帶進了痛苦的上訪之繭﹔沒有人情味的遵章辦事,讓政府陷入了官民矛盾之繭﹔堅定這樣一個選題,同樣也讓記者陷入了“作繭自縛”般的煎熬中。在跟進拍攝的過程中,誰也不知道此事能否有個結局,但他們決定:案子不結,採訪不止。央視“走基層系列”報道實行扁平化管理,領導帶頭挑擔子,三年后這組報道才終於和觀眾見了面。

二、報道客觀公正,敘事環環相扣

該片通過對峙、相見、價碼、追問、心願、終局六個小節形成一個完整的調查鏈條。通過相關材料、手機視頻、雙方陳述,還原記者介入前的新聞背景:熊家父女拼死抵抗為保樓、政府強拆、熊家空著新房子不住堅持上訪﹔通過過程追蹤,記錄當下每次談判的價碼對決,每一場干部的溝通和解釋,信訪積案一積再積﹔通過堅持蹲守,進入事實本身,帶觀眾一起尋找當事人、經辦人、包案領導的解答,尋求可能的解決方式。

還原、記錄、蹲守中,如果沒有一定的場景設計,隻能是流水賬式的日記。本片有著比較成功的場景設計和邏輯嚴密的編輯思路。

1.場景設計強化有效信息

“相見”一節中,熊家人因為這場拆遷記恨上了嘉善縣法院行政庭庭長曹建強。記者向熊家轉達了曹建強庭長希望能夠當面溝通的意願,促成了五年之后的“仇人”相見。曹建強的百般歉意和解釋,還是受到熊家父女的臭罵:“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雖然矛盾沒有化解,但這次相見卻讓觀眾“圍觀”得酣暢淋漓,人物活靈活現,也為拆遷答疑釋惑,推進了事態向解決的方向發展。

“追問”一節中,事情又節外生枝,因為當年省國土廳批文的筆誤,熊家認為這是一次違法拆遷。記者追蹤來到省國土廳了解真實情況,並跟隨國土廳耕地保護處處長沈國明來到嘉善向熊家做解釋工作。這次解釋依然無果,但對沈處長的話(同期)非常點題:“我們維護群眾權益的時候,我們維護的是正當權益,而不是他無理要求的權益。”

在報道中,我們看到,記者更多地是帶著解決問題的善意來完成採編工作,不是簡單地找問題,而是找辦法,找溝通的途徑。監督不等於揭丑,更多的是揭示真相,挖掘事實,理性思考,並提供建設性的解決路徑。“頭號難題”難得揪心,但記者的視角始終沒有偏心。

2.編輯設計加強矛盾沖突

拍攝階段有一定的場景設計為編輯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但是長達4個月的拍攝素材,需要理清思路,以環環相扣的嚴密邏輯層層遞進,處理好場景、矛盾之間的關系,將調查引向深入。比如將“熊世蘭阻礙鄰居家強拆被拘留”的這一沖突前置,后文才交代法院對熊海峰鄰居家的強拆只是一場給熊家預警的“表演”,使觀眾產生情感代入,激發追問的動機。

在“價碼”一節中,編輯用字版形式標出“政府一再增加補償條件的柱形圖”、“2009年政府給出了最優條件后雙方談判的價碼差距”。政府不斷優化條件,而熊家人不斷提高要求,字版形式將價碼這個核心因素充分放大,讓觀眾對多次談判破裂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在一次央視召開的走基層報道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走基層報道要能准確把握事物的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不以偏概全﹔能准確把握解決難題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局限性的關系,不脫離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地揭示問題、促動進步。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