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中的“粉都”:一個准社會交往的視角【4】

——“學習粉絲團”個案分析

董晨晨

2013年11月21日15:5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結論和討論

本文主要以准社會交往作為研究取徑,以學習粉絲團為個案進行分析,得出微博中的粉都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粉絲團發布或轉發的內容主要是與其偶像相關,如學習粉絲團中與習近平相關的事務,包括其最新動向,歷史趣聞、照片,身邊的人、事的發布佔據了微博內容總量的將近一半。同時,由於內政外交信息與領袖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移情”作用的影響下,學習粉絲團傾向於關注一些硬新聞,對時事政治內容的發布,包括內政、外交等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內容發布和轉發量較大。同時,民生、娛樂、休閑相關的軟新聞和書摘、心情絮語的發布也佔據了一定比例﹔粉絲團對於“微公益”也有一定的重視,懂得使用個人影響力來幫助一些弱勢群體,號召尋人或捐款。由於粉絲團的重點在於搭建一個交流偶像相關事務的平台,因而盡量淡化個人的因素,對於個人信息的發布量較小。

同時,研究發現,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每個月份中關於習近平的微博內容佔當月微博內容總量的百分比總體呈下降趨勢,且起伏較大,最高月份,即開博的第一個月,佔100%,最低僅15.7%,從2013年4月到10月,習近平相關微博的百分比均低於50%,7、8兩月甚至低於20%。這體現了學習粉絲團從一開始的“偶像指向”(idol oriented)向其“關注者指向”(fans oriented)轉變,開始重視與其粉絲之間的“互動”。

其次,微博粉絲團特別關注偶像的最新動向,如學習粉絲團對於習近平最新動向的發布佔相關微博總量的75.2%,追蹤偶像最新動態成為所有粉絲團的一致特征。發掘偶像的歷史舊聞以及老照片的微博也佔據相當部分,這種懷舊形式是粉絲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偶像的普遍心理所造成。對習近平身邊的人,事的關注也佔據相當部分,所謂“愛屋及烏”,將對於偶像本人的喜愛蔓延到了對其身邊事的關注。以上是所有粉絲團所共有的粉都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學習粉絲團與習近平之間的准社會交往的研究表示,學習粉絲團習慣運用諸如問詢、稱贊、問候祝福、對話、虛擬對方心境等類社會交往的話語方式,與習近平進行想象中的“交流”,如“親,能超您車嗎”,“來,握一下手”等日常交往的話語模式。同時,學習粉絲團得以名聲大噪的一大因素在於其不同於其他官方媒體的話語體系,如稱習近平為“習大大”,“平平”,以草根追星的方式直播領導人的出行,典型案例就是對習近平甘肅之行的報道。

再次,學習粉絲團與其關注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也呈現出類社會化特征,本研究發現,學習粉絲團幾乎不回復其關注者的評論,隻通過在微博的發布來與關注者進行准社會交往。如發布一些勵志安慰、問詢、祝福問候、請求、提醒、感謝的話語,或直接轉發對方微博進行對話,通過這些方式來吸引關注者的注意,使其參與到自己的微博中來,從而與粉絲們建立一種准社會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除去這些與粉絲進行“隔空對話”式的微博,還有一些微博只是表達自我的觀點,或是本著分享的態度進行發布,這樣的微博佔據總量的40.2%。然而,微博中的“看”與“被看”本就是一種無中心的雙向關系,這些看似沒有直接與粉絲“交流”的微博也在無形中與建立了一種准社會關系,讓關注者們更加了解博主本人,博主也通過這個平台形成自我認同和進行形象構建。

最后,學習粉絲團與關注者之間進行交流的典型方式是發布一些勵志安慰的帖子,這種類似心靈雞湯的文字受到了很大反響,與其他的交流方式相比,這種模擬日常生活的問候和貼心的鼓勵可以直擊閱者的心房,與關注者建立一種類似家人、朋友般的親密關系。這種方式在微博中出現的十分頻繁,也是微博粉都話語體系的一種重要形式。

五、研究不足

本文以個案研究觀照微博粉都文化的一角,代表性較為一般。且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粉絲本身作為微博博主的對象模式,而對於名人本身作為博主情況下的粉都文化未有涉及,無法概覽粉都文化全貌,亟待相關研究的補充和修正。

同時,受到個人研究條件的限制,研究類目的設定較為簡單。后續研究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控制實驗等方法對本文觀點進行補充。

(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John Fiske,”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In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ed.Lisa Lewis,London:Routledge,1992,pp.30

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p17

陶東風.粉絲文化研究: 閱讀——接受理論的新拓展.社會科學戰線.2009.07

鄧惟佳,試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發展方向,國際新聞界,2009.10

Cheryl Harris, Alison Alexander (Edited). Theorizing Fandom: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M] . Hampton Press Inc.1998:p131-151

Jonathan Gray , Cornel Sandvoss , and .C Lee Harrington .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2007:pp.10-11

陶東風.粉絲文化研究: 閱讀——接受理論的新拓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9.7:p164-172

孫慧英.漫談“粉絲”現象及其文化解讀.[J].現代傳播.2006.6

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以“伊甸園美劇論壇”為例的中國美劇網上迷群研究[J]..復旦大學.2009

蔡騏,毛娜.社會心理學視野中的“粉絲”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9.3

聶晶磊,王秋艷.從大眾傳播學視角談一種文化現象. [J].中國出版. 2010.1

歐陽菁.E時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p46-48.

歐陽菁.E時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p46-48.

歐陽菁.E時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p46-48.

尚香鈺.網絡時代的”粉絲”狂歡一對后現代人眾文化fans群體的症侯式分析[J].廣東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p105-108

曹書樂,何威.誰是美劇迷?——互聯網上中國觀眾的美劇觀看與接受.[J].國際新聞界.2012.09

徐波,朱麗麗.消費與抵抗:科技浪潮下的蘋果迷群體.[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曹洵.虛擬社區的動漫迷文化實踐模式研究——以《聖斗士星矢》動漫迷為個案的質化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Horton,D. & Wohl, R. R. (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19,215-229

David C.Giles,Parasocial Interac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Media psychology,4,pp.279-305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