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大數據時代,面對三網融合新形勢的擠壓,報紙遭遇了繼與新媒體競爭融合之后新一輪發展瓶頸。紙媒顯得力不從心,出現了盲目追逐“雲時代”“大數據時代”“全媒體時代”而忽略自己一畝三分田的怪象。本文試圖引入經濟學“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從報紙的視覺位置和視覺語言角度去挖掘報紙本身的注意力優勢,力圖傳遞“報紙需要設計”這個被忽視的理念,向報業注入理念識別系統(MIS)、行為識別系統(BIS)和視覺識別系統(VIS),建立獨特鮮明的報紙風格與形象,重塑報紙品牌。
關鍵詞:報紙 設計 視覺表達 注意力 品牌
“雲計算”“大數據”“全媒體”已經成為本年度熱詞,受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人的熱捧,其所體現的商業價值逐漸成為業內人士爭相追捧的焦點並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三網融合”在移動網絡即將大規模來臨的拐點上也開始了新一輪設計。
紙媒坐不住了,紛紛設立自己的全媒體。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報業賬號大規模出現,一大批APP在移動媒體應用商店上線,二維碼大行其道,儼然已提前進入雲時代,生怕被移動互聯網搶了自己的飯碗。在搶佔這塊沃土的時候,卻忽略了自身。毫無疑問,在沒有做好做強紙媒,穩住自身發展之前進入其他領域是在自找死路。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佔據大壁江山的時代,紙媒更應該關注自身的強壯,設計能夠為報紙發展提供競爭力,畢竟,報紙設計也是一種生產力。
下文將試圖從報紙視覺化表達方式角度論証,結合西方主流大報的版面設計和幾個存在的理念概述報紙設計的趨勢以及帶給我們的幾點思考,希望這種趨勢是與眾不同的以及對國內紙媒有意義的。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報紙瓶頸與優勢
1、報業缺少自己的融合渠道
傳統報業集團為何辦不好新媒體?浙江報業集團社長高海浩曾在暨南大學和南方報業做交流時提道:傳媒數字化和傳媒互聯網化這兩個說法有什麼區別?區別在哪裡?傳統媒體借助技術推動變革並不晚,但十幾年后,互聯網是誰的江湖?非常清楚,傳統媒體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傳統媒體就開始辦網站,浙江在線、南方網、東方網都是第一批,那個時候還沒騰訊,沒有百度和阿裡,新浪和搜狐也才剛剛發展起來。傳統媒體需要反思。
在這個時代節點上,紙媒顯得力不從心。移動終端的升級帶來了生產革命,電信行業開始介入內容生產,渠道也越來越開放,平台日益多樣,熱衷報紙的讀者開始轉移平台,這種變化給報業帶來巨大沖擊。電信運營商試圖把掌握的終端打造成媒體,而報業卻顯得捉襟見肘,紙媒面前的路越來越窄。
報業缺少自己獨有的融合渠道,這是致命的。
2、報紙獨特的注意力優勢
戴爾菲神廟鐫刻著三句箴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在眾多解救報業的靈丹妙藥中,報人忽略了報紙自身,一味地向新媒體伸橄欖枝。縱觀近十年紙媒與新媒體融合之路,紙媒並沒有借力新媒體實現質的飛躍,反而逐漸失去自己的品牌。汽車和智能手機復蘇了毫無生氣的廣播,使廣播定位越來越明確,報紙也需要一種角色來幫助其復蘇,而這個角色就是報紙本身。我們需要注意:紙媒有巨大優勢,而且自身優勢的最大發揮將會給報業帶來希望。
報紙最重要的不是發行量,而是“注意力”——足以提高發行量的特殊素質。最早提出“注意力經濟”的邁克爾·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指出,“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極大豐富甚至泛濫的社會,而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這一進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資源,相反是過剩的。而相對於過剩信息,隻有一種資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們的注意力。”①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在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也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②著名跨領域經濟學家,2011年阿瑪蒂亞森經濟學獎得主陳雲博士說:“未來30年誰把握了注意力,誰將掌控未來的財富。”③
我們思考,是否可以把這個經濟學上具有獨特貢獻的概念引入報業,使報紙的自身優勢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