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淺談智能電視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發展的驅動力及其影響

鄭 健

2013年12月09日13:2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2013年可以成為傳媒業的變革年,這一年,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傳媒行業的沖擊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互聯網對平面媒體的沖擊上,隨著樂視網、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智能電視領域,開啟了智能電視與互聯網產業跨界融合的新浪潮。視聽傳媒迅速進入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時代。曾經對平面媒體構成威脅的電視,也在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時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智能電視的發展及其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寓於媒介技術發展的邏輯中,由技術進步、文化發展、產業變化和政策導向共同驅動的,未來的互聯網智能電視勢必將成為電視行業的主流,人工智能、雙向互動的多樣化功能也將逐漸顛覆傳統電視被動單向傳輸的傳播方式。傳統電視行業將面臨革命性的挑戰。

關 鍵 詞:智能電視, 互聯網, 傳統電視行業, 驅動力,影響 

一、智能電視行業的現狀

智能電視是指電視擁有更廣泛的互動電視平台,可以讓用戶從電視瀏覽任何網站、使用各種應用程序實現豐富的多媒體娛樂功能。從應用方面,就是使電視連接上網線,採用機頂盒處理電視視頻、互聯網等多種內容,從而向家庭用戶提供各種服務,融合了PC、數字電視和互聯網的功能。

2010年5月,Google FO大會上,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電視Google TV,該產品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包含在各種產品中的軟件,它既可以應用於電視機,也可以應用於機頂盒或者影碟機。按照Google的設想,未來的智能電視可以成為一個PC、互聯網和各種App的合體,是具有一定運算能力的處理器,可以外接鼠標和鍵盤等設備。同時搜索引擎可以和智能電視實現對接,讓用戶輕而易舉地看到想看的節目,並且能對用戶偏好進行跟蹤分析,同時擁有App擴展功能。同年9月,蘋果公司推出了Apple TV,採用ios4操作系統的Apple TV可以實現對YouTube和Netflix的訪問,更加側重於支持用戶對於在線視頻觀看的需求。

我國的行業發展在經歷了由家電廠商主導的初級互聯網電視、LED電視、3D電視熱潮之后,智能電視已經成為推動整體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2011年,中國智能電視銷量同比增長690.4%。2012年,這一市場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全年銷量達到了1413.3萬台,同比增長319.8%。近日,互聯網企業紛紛出手圈地,進軍電視產業。2013年5月7日,樂視網宣布推出樂視超級電視,這意味著樂視網成為國內首家正式推出自有品牌電視的互聯網公司,也標志著互聯網模式正式殺入傳統電視領域。 2013年9月3日,百度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攜手TCL推出智能電視“TCL愛奇藝電視——TV+”。互聯網企業與終端廠商合作的方式成為互聯網電視發展比較受關注的一種模式。其后阿裡巴巴聯合華數傳媒推出搭載智能TV操作系統的彩虹盒子初定於9月9日上市,華為發布的高清互聯網電視播放器——華為秘盒,正式上市時間也在9月,而優酷土豆和小米也有意在9月推出相關電視產品。智能電視對於傳統電視,就像智能手機對於傳統手機一樣,智能化掀起了手機產業的大洗牌,當初炙手可熱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老牌手機廠商紛紛被趕超,蘋果、谷歌、三星等新軍崛起﹔而在電視終端的智能化、網絡化過程中,互聯網企業的實力更加不容小覷。

二、互聯網電視跨界融合的驅動力

互聯網電視是人類文明自圖畫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一路走來,進入視聽時代的必然產物。人認識世界的過程逐漸演化為從人腦外的世界圖景,經由數字化的擬像或視像,又回到人腦內的圖像這一過程。同時,互聯網電視的從無至有是電視的延伸、互聯網的延伸共同發展驅動的結果,最終將成為三網融合的典型應用。其發展動力、現狀與趨勢的邏輯完全寓於社會、電視、與互聯網的共同影響之中。

(一)視聽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人類傳播的歷史從圖畫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一路走來,當前已步入典型的視聽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各自起主導作用的傳播媒介。圖畫時代的主要表征為口語傳播、圖式傳播輔以標記傳播與聲光傳播,文字時代的主要表征為人對文字的掌握,印刷時代各種書籍、報刊紛紛出現,而到了視聽時代則以攝影、電影、廣播電視與計算機互聯網互動技術為主要標志。主導視聽時代的傳播媒介就是視聽語言,它是一種雙頻語言,包括視頻(Video)與音頻(Audio)兩頻,其中音頻處於輔助地位。人類接受的信息70%來自視覺,其中活動圖像是信息量最豐富、直觀、生動、具體的一種承載信息的媒體。視頻(Video)就其本質而言,是根據人類對光波、聲波特殊的接收機制——視覺暫留、擬動現象與心理補償的特性創造出來的,實際上就是其內容隨時間變化的一組動態圖像(25或30幀/秒),所以視頻又叫做運動圖像或活動圖像。隨著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全面轉換,視頻在電影、電視、游戲、動畫、視聽新媒體中的技術趨同,實現了視頻跨媒介、跨平台、跨屏幕的轉變。

視聽語言如今贏得了“元語言”的地位,如同文字在印刷時代以前是知識分子階層的特權,現在人們獲得視聽語言的審美情趣,掌握操作技術,閱讀名著所耗費的智力與勞力絲毫不亞於人們當初習得文字所苛求的身心投入程度。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尚未獲得如此發展以前,視聽語言被極少一部分專業人才所壟斷。大多數人能做的就是“視”與“聽”。視聽時代與后視聽時代都實現了單媒體到多媒體物態的整合,確立了視聽語言為中心的語言形態與語法,視聽時代也改變了以往的視頻使用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從“看”轉為“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條技術發展的現實邏輯:正是由於人類獲取視頻信息的本能需求促發了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衍生,視聽接收終端的智能化及其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又為人們獲取視頻信息提供更為滿足的體驗感,同時,視聽新媒體產業又給傳統廣播電視產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沖擊,必然又催動傳統電視行業的重塑,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任何媒介的發展都經歷過信息傳播主體由少數到多數的過程,印刷術曾是破除文字壟斷、劃時代的技術發明,現在看來能破除視聽語言壟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發明是手機。近十年誕生的視聽新媒體,如互聯網廣播影視、IP電視、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仍然是相對被動的視聽,以單向傳播為主,視頻採集制作主體單一,專業化程度高。而互聯網又進一步改變了人們作為單一信息消費者的局面,使其同時成為信息生產者,從單向被動到雙向互動,這才是新媒體與新語言結合的力量所在,才是推動互聯網電視發展內在的不竭動力。

(二)經濟需求引發新政頻頻示好

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就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制定了產業發展路線圖,提出了發展的標志性目標、提升整體創新能力與拓展市場應用等創新發展重大行動計劃、主要政策措施等。2013年國務院又在《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的信息消費規模要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其中基於互聯網的新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4萬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隨后,被廣泛關注的“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終於通過並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技術路線、政策保障。這份文件明確了寬帶網絡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發展寬帶網絡對拉動有效投資和促進信息消費、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由此而論,互聯網電視產業的跨界融合乃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而在面對現實中已經發生的OTT的大潮洶涌而來,廣電系統的危機感日漸深重,終於在2013年初下發了《廣電總局關於促進主流媒體發展網絡廣播電視台的意見》。該文件要求將網絡廣播電視台提升到與電台電視台發展同等重要地位,並明確三至五年后確立網絡廣播電視台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的目標。這無疑是從政策上給予互聯網電視發展變革一劑強心劑。

(三)“三網融合”的加速前進亟需引擎

三網融合的概念在我國提出已多年,“推進三網融合”的概念從國家“十五”規劃中就開始出現。直至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的決定,我國三網融合發展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自2010年開展三網融合試點以來,全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擴大至54個,覆蓋人口達到3億以上,三網融合已經進入規模化推廣階段,同時在電信廣電雙向准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台建設、互聯網電視終端等方面有顯著的推進。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3)》(廣電藍皮書)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共7家單位獲批建設、管理和運營互聯網電視集成平台,10家機構獲批提供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互聯網電視終端用戶數接近3000萬﹔截至2013年3月31日,全國共有608家機構獲批開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另有19家省級以上廣電播出機構獲批開辦網絡廣播電視台,22家地市級廣電播出機構獲批共同建設運營城市聯合網絡電視台(CUTV)。此外,工信部也分別批准廣東深圳市天威視訊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電廣傳媒集團和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基於有線電視網的互聯網接入業務、互聯網數據傳送增值業務和國內IP電話業務。

政策的演進是基於現實的邏輯,但是事實也的確如此,隨著數字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三網融合的進程再次聚焦在公眾的關注下。而三網融合在概念上基於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涉及了技術融合、行業融合、終端融合和業務融合等多個層面,其中,業務融合才是三網融合的核心業務。而視頻正是業務融合的有效切入點。有鑒於此,互聯網電視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時期。

(四)傳統電視產業進退維谷

傳統電視產業包括兩個維度,一是電視機終端生產,一是廣播電視網絡服務,這兩者都正面臨著來自互聯網的嚴峻挑戰。近年來,家電行業在國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等刺激政策的推動下,獲得了高速發展,尤其是家電下鄉,讓電視行業獲得了連續高速增長,不過,隨著家電下鄉、節能惠民工程以及家電以舊換新三大拉動內需政策的退出或將逐步退出,過去兩年中國電視生產企業的好日子不再。此外,電視機設備制造商的微利經營也無法支出互聯網電視的運營成本,終端商必須尋找新的突破點,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似乎成為一片新大陸。

而三網融合進程中廣電系統的拘泥也久為人所詬病,體制呆滯已成為廣電網發展新業務、創新舊業務,突出重圍與電信網、互聯網抗衡的一大瓶頸。據央視索福瑞(CSM)調查,2012上半年全國觀眾收視量較前兩年有明顯下降,下降幅度在7分鐘左右。觀眾規模持續縮小,由2009上半年的75%下降至2012上半年的68%,觀眾以每年2%的速度遠離電視。2009年上半年至今,15-34歲的年輕觀眾收視持續減少,34-54歲的中年觀眾收視略有下降,55歲及以上的老年觀眾穩中略升。CSM相信,年輕觀眾在逐漸遠離電視,而老年觀眾是電視的忠實觀眾。數據印証了電視觀眾在收視時長與規模上加速分流的趨勢,尤其近年來電視廣告的增長放緩,2012上半年僅為4.2%,低於GDP的增幅,互聯網對電視廣告的分流是不爭的事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OTT TV服務增長迅猛,OTT TV可以繞開有線網絡直接以更低的成本賣更多的內容給更多的人。盡管目前國內OTT廠商受政策限制還尚在摸索中,但OTT產品的爆發式增長,背后所潛藏的顛覆產業的能量不能不引起市場重視。據調研機構的相關報告顯示,支持OTT的產品出貨量預計將從2011年的2.58億個增長到2015年的7.31億個,其中2012年的出貨量達到3.848億個,比2011年增長近50%。而2012年中國網絡視頻總收入約100億元,OTT TV的爆發使觀眾收視節目由被動變成主動,由受眾群體演化為主動傳播者,並且OTT能夠打破現有的節目地域覆蓋限制,擴展所有的接入點到所有的終端,結果就是,電視屏幕已經不再可能僅由廣播電視獨佔了。

(五)互聯網企業冰冷的現實

在經歷了野蠻生長、版權和帶寬大戰后,我國的互聯網企業迫於資本與生存的雙重壓力,紛紛走上合縱連橫的道路。盛大網絡牽手酷6網、人人網收購56網、優酷土豆合並、百度收購PPS、SMG增股風行網等一系列事件,仿佛讓人們看清了互聯網企業的冰冷現實。業界評論說這些年來中國的視頻網站一直在賠本賺吆喝,盈利遙遙無期。視頻行業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競爭慘烈,無論是改善軟硬件系統,還是提供優質內容,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被一線寡頭的車輪碾壓之下,處於二三線的視頻網站苟延殘喘,無奈隻能走向合並之路。但這並非壞事,互聯網企業的集團化發展,也代表著未來的方向,整合以后的業務可以更加集中、更加專注。目前我國的視頻網站給人的感覺依然是電視台的附庸,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信息傳播平台,重點在於視頻網站的內容和使用方式依然因循舊制,導致其廣告價值未能完全釋放。

因此,互聯網企業在經歷了行業的大浪淘沙之后,也逐漸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視頻業務勢必回歸互聯網的特性,基於娛樂消費的高清內容和海量內容、基於互動需求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方式都要求互聯網電視發揚互聯網的優勢。

三、互聯網智能電視的發展對傳統電視產業的影響

樂視、愛奇藝等許多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進軍智能電視行業,試圖將互聯網上的內容移植到電視機上並進行多種形式的創新,以收視為主要功能的傳統電視機乃至整個電視傳媒行業都受到了巨大沖擊。未來以雲計算、大數據等為核心內容的下一代互聯網技術逐漸融入智能終端,語音控制、動作控制、面部識別、體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設計,在人機交互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化設計,大大地提升了人機交互體驗,從而推動終端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傳媒行業的沖擊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互聯網對平面媒體的沖擊上,曾經對平面媒體構成巨大威脅的電視,也在多屏智能化的時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進入21世紀,電視機終端已經衍生出了背投、液晶、等離子等多個品種,當前更注重終端系統的開放性,具備獨立操作系統的智能電視正逐漸成為電視終端市場的主流。人們想玩游戲,往電視上插個手柄就是街機,想看最新電影,打開電視就是家庭影院,還能自備3D眼鏡,刷微博、網上購物一鍵搞定,還能直接將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的內容直接顯示在電視機屏幕上,智能技術的發展使電視機逐漸變成一個大型的平板電腦或是個人電腦(PC)。隨之而生的是傳輸方式的多元化,從有線到無線,從地面廣播到太空衛星,從金屬同軸到玻璃光纖,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單向傳輸到雙向互動,從標清到高清,如此種種,電視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電視機的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符合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消費需求,但是電視機傳統的收視功能卻在逐漸衰落,以電視機為核心的客廳文化、家庭氛圍也在日漸消退,人們的情感訴求、閱讀形式、消費習慣、思維方式都開始發生巨變。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林少雄著.視像與人:視像人類學論綱[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2]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 理解媒介 論人的延伸[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3] 鄭維東,張天莉.網絡視頻發展深化對電視媒體的影響[J/OL].收視中國,2012

[4] 李蕭然. 視頻網站進入拼爹時代[N],載於《IT時代周刊》2013年第11期

[5] 高巍. 從互聯網走向電視機——OTT TV的興起與有線網絡的應對思考[J]. 載於《廣播與電視技術》,2013年第1期

[6] 王傳珍. 三網融合背景下互聯網電視業務發展研究[J]. 載於《廣播電視信息》,2012年10月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