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碼相機和拍照手機等現代化照相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攝影技能,報業進入全民攝影時代。論文以全民攝影為背景,通過分析新聞攝影的現狀以及當前環境下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所面臨的挑戰,認為編輯記者們隻有創新攝影理念、轉變工作方式,才能在報業轉型的浪潮中通過圖片新聞打造報紙品牌。
關鍵字:全民攝影 編輯記者 轉型
全民攝影已是大勢所趨,新聞圖片以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日益成為報紙上的視覺核心,對於一張報紙的整體質量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當智能手機成為大多數人的必需品,隨手拍、隨時拍成了都市生活中時尚的代名詞。龐大的攝影隊伍不斷挑戰著攝影記者的絕對優勢。報社編輯部每天都會收到許多通訊員的攝影來稿,隨著報紙上刊登通訊員的攝影作品隨之增多,攝影記者拍攝的作品見報的照片就少了許多。另外,文字記者也開始拍照片,他們寫的文字稿可以不需要讓攝影記者配圖,自己可以拿著相機直接拍攝。績效考核的機制下,這一問題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攝影記者的薪酬下降。可以說,全民攝影對於攝影記者的挑戰是巨大的,如何在這種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中佔據主動,贏得先機,這是每個攝影記者所要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學會思考是攝影記者的照片脫穎而出的關鍵
攝影記者,這法律賦予一群人採寫新聞的特殊身份,他們的拍攝行為受法律保護。這是攝影記者區別於通訊員最大的不同。記者不光光是採寫,更承擔著一種責任。普通的社會新聞、“四季歌”新聞,通訊員可以和他們搶新聞,對於重要會議、大型活動、突發事件等新聞,這些新聞的採寫拍攝是通訊員所取代不了的。同樣的場所,怎樣才能拍出不同的效果,怎樣在圖片上體現視覺效果的差異化,攝影記者都在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手握“長槍短炮”,面對每年差不多的拍攝手法,記者們未免也有些視覺疲勞。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盲從,這也是攝影記者的優勢所在。
隨著專業相機的不斷高級化,越來越多的攝影記者開始淡化對新聞的思考,許多攝影記者都有這樣的思考:隻要把相機調到高速連拍模式,多拍一些總能挑出一張好照片。因此,拍攝“決定性瞬間”的照片從腦力活轉變成體力活,這一點在無意間就降低了攝影記者的身價,再豐富的現場拍出的照片也不過平平。攝影記者擁有專業的攝影知識,照片的求新求變是他們的追求,隻有以其獨到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備,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005年震撼新聞界的一張時政類照片《兩黨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意義,回味無窮。這是堪稱經典的一張新聞圖片,講的是2005年4月29日15時,胡錦濤與連戰在北京伸手相握。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會見。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賀延光從接到此事的採訪任務起就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張照片拍好。賀延光思考了幾天,在當天中午連午飯都沒趕上吃,早早就去與會記者區排了3個小時的隊等候,搶先選擇了拍攝位置和角度,使得圖片拍攝過程完全在作者的計劃之中。當日15時06分42秒,胡錦濤與連戰會見的歷史性瞬間被定格。與在場另外的二百多名中外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相比,《兩黨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以生動鮮明的形象,充分反映了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時隔60年后的首次會見,照片中定格領導人把手伸出,並未握上的瞬間,海峽兩岸從此開始交流互通的象征意義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此照片不僅在業內和讀者中有很高的評價, 據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白岩鬆與張泉靈直播報道, 胡錦濤同志也很喜歡此作。該照片還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和2005年全國新聞攝影年度最佳照片獎。這是攝影記者進行充分地思考之后拍攝出來的杰作,在眾多頂尖的攝影記者同台競爭中,照片的精彩直接體現了作者與眾不同的思考。
肯吃苦能讓攝影記者更好地捕捉新聞現場
法國的攝影大師馬克•呂布說過,“一個攝影師首先需要的是一雙好鞋,我幾十年的攝影生涯穿破了無數雙鞋。”照片不同於文字,文字記者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也能實現採訪,但攝影記者隻有親身到現場才能有照片。照片來源於新聞現場,這一特點決定了攝影記者總是忙碌於在外奔波。在全民攝影的今天,每個普通民眾都能夠拍攝新聞現場,由於現場的不可復制性,真實的特點顯得尤其昂貴,甚至有人提出,無論用什麼方式,照片質量再差,隻要記錄下來就有新聞價值。攝影記者不能依賴於通訊員,在通訊員的照片前署上自己和通訊員的大名,這樣偷懶雖也完成了發稿任務,但以這樣的態度去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必會被淘汰。攝影記者隻有趕到現場拍攝採訪,才能把握好圖片的真實效果和新聞的真實性。
之前,通訊員往往在不斷模仿和學習攝影記者的攝影技巧,這些業余的愛好者在不斷趕超專業攝影記者。當攝影記者的優勢已被大大削弱,他們更應該向通訊員學習,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目前,新華社已建立起一支龐大的簽約攝影師隊伍,這些編外的攝影通訊員遍布祖國的每個縣市,為新華社提供了大量的新聞圖片。省市級媒體不會有這麼多的通訊員,也不能總是依靠新華社的照片,當地一些事件的發生,自己報社的攝影記者隻有默默地辛勤耕耘,才能結出碩果。2009年8月,《嘉興日報》拍攝了一組江浙地區沿運河一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部的記者袁培德輾轉各地,在陌生的城市中聯系和尋找非遺文化,歷時多日行走上百公裡,認真記錄和採訪了當地的非遺文化,成功完成了報道任務。2013年4月,四川蘆山縣發生地震,《解放日報》派出3名特派攝影記者前往採訪。他們冒著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危險,深入災區一線採訪拍攝,記者們日夜兼程、起早貪黑、席地而睡,見報的照片極大地反映了災區人民抗震救災的精神,為災后重建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他們,我們看到了事件的真相﹔通過他們,我們感受到了災難中的人間溫情﹔通過他們,我們體會到了新聞的力量。
圖片編輯應權衡好攝影記者與通訊員稿件
圖片在報紙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圖片,也在思考著圖片的拍攝技巧和表現手法。他們的出現打破了報紙上圖片多由攝影記者採寫拍攝的格局,越來越多的通訊員的照片開始出現在報紙上。通訊員的加入無疑拓展了報紙上圖片新聞的來源,更加豐富了報紙的內容,但也帶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報社每天出報的版面是差不多固定的,為了視覺的美觀,每個版面編輯的圖片數量也有較高的要求,在總量固定的情況之下,通訊員圖片的增加直接影響到攝影記者的發稿,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記者收入的減少,這對記者的打擊是最大的,直接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但隨著全民攝影的不斷深入,這種趨勢又似乎很難改變,如何創新編輯理念,更好地權衡記者與通訊員的圖片稿件成了圖片編輯們探討的話題。
第一是開設攝影專版,發揮攝影記者的獨特優勢。現狀必須改革,要做到既維護攝影記者的切實利益,又不傷害通訊員投稿的積極性,擴版是現如今大多數報紙所採用的通用做法,攝影專版由此應運而生。這種以圖片為主,文字說明為輔的版面拓展了版面上圖片的數量,以6到10張組照或圖片故事組合而成的版面以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成功地打出了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攝影記者拍攝的積極性。攝影專版不同於其他版面,文字新聞版面上的圖片新聞更多地是用來體現某一條圖片新聞的價值,圖文並茂的視覺效果也用於美化版面。攝影專版也不同,它以圖片為主,以文字說明為輔,對圖片的質量相對嚴格,這就要求攝影記者用攝影的眼光和觀察力去思考拍攝對象,這也為他們發揮自身特長提供了物質條件。
如今,許多地方報都開設了攝影版面,《廣西日報》於每周二開設“攝影視角”版面,編輯選取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故事,以藝術化的文字標題和生動的圖片組版,極具視覺沖擊力。《解放日報》在每周五組版“解放視覺”。版面中,編輯會選取一張最好的照片做成大圖,一張照片幾乎佔半個版面,其余照片按視覺效果組合,給人以十分大氣的視覺感受。《無錫日報》每周六增加“快門周刊”版面,其版面設計和安排讓讀者有一種閱讀周刊雜志的感覺。作為版面形態時尚化的創新和突破,周刊內容全部圍繞新聞紀實攝影設置,常規板塊包括主打、圖說、城市表情、攝匯故事、快門課堂等多個欄目,結合無錫社會的種種熱點推出系列視覺專題。周刊開設官方微博,以各種視覺表現形式傳遞辦報理念。《常州日報》每周則開設兩個攝影版面,每周五開設“常州影像”版面,每周六開設“運河拍客”版面,“常州影像”版面大多數情況下刊登報社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故事,“運河拍客”版面則刊登一些通訊員和拍客拍攝的照片。每周兩個版面有效地權衡了攝影記者與通訊員的發稿問題。在內容方面,《常州日報》的圖片編輯每周都會向拍客和通訊員公布一個拍攝主題,或是組織一場攝影採風活動,拍客們有了發稿的陣地,報紙也通過“常州影像”和“運河拍客”版面打造自己的攝影品牌。
第二是創新版式設計,體現圖片編輯匠心獨運。攝影版面有效平衡了攝影記者與通訊員之間稿件的平衡問題,如何把攝影版面做好,做得生動,這也是圖片編輯所要思考的問題。相比較文字版面長期以來形成的成熟與老練,攝影版面還處在探索和發展時期。《常州日報》在版式設計方面也有其獨到的探索,“常州影像”和“運河拍客”的排版各不相同,“常州影像”採用通用的豎版,“運河拍客”另辟蹊徑,創新形式採用橫版排版方法,在版式設計上令人耳目一新。
2013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報紙上都刮起一股“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之風。縱觀這些報紙的廣告,大多以固定的繪畫為形式,內容形式都是固定的。《淮安日報》的編輯則把公益廣告與新聞攝影結合起來,用攝影記者和通訊員拍攝的照片作為廣告的內容進行刊登,一張照片就佔用文字版面半個版,2013年3月30日甚至一個版就刊登一張照片作為公益廣告。報社在一年中陸續在報紙的醒目版面刊登幾十張照片作為公益廣告,並在如今新聞版面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編輯不惜刪減許多文字內容,在公益廣告周圍大量留白,使得圖片顯示尤為突出,在視覺上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全民攝影之風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應審時度勢,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把握好新聞攝影的發展方向,拍好新聞圖片,做好做精攝影專版,為新聞攝影發展的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對於整張報紙的發展和品牌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者系: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
參考文獻:
1. 曾璜,任悅:《圖片編輯手冊》[M],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2. 吳國方:《新聞攝影實例談》[M],杭州出版社,2010
3. 吳小蓉:淺議數字時代攝影記者的職業挑戰和應對,《新聞傳播》[J],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