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中的群體極化現象探析——以新浪體育微博為例

洪見驍

2013年12月09日14:0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1 體育微博群體極化現象的特征

1.1周期性、瞬間爆發

體育微博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大多來源於議題,而這些議題又大多來源與現實生活中的各類體育事件和活動。因此,體育微博群體極化現象與體育賽事和體育事件息息相關,呈現出周期性以及短時爆發的特點。在網絡社會中,其傳播的方式十分的特殊,在超短的時間內信息就能得以有迅速的傳播,具有一種爆炸式的傳播效果,並且這種效果的持續時間極為短暫,從信息被引爆到逐漸歸於平靜隻需極短的周期。重大體育賽事或是重大的體育事件往往成為體育微博用戶話題的中心,比如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體育微博中關於中國女子羽毛球隊打假球事件的討論中,所呈現的群體極化現象就具有爆發突然、時間持續短的特點。

1.2體育微博使用者情感簡單化

群體對於簡單或極端的情感最為熟悉,他們要麼全盤接受,要麼一概拒絕,不是將其歸為謬論就是將其歸為真理。這些用戶往往在觀看完或參加完體育活動之后積極的活躍在微博平台上,帶有自己的態度和價值判斷來主動且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如果互動促成了目標的實現或帶來了某種形式的回報,那麼互動就會增強並最終導致人際吸引的形成,群體內部成員之間會降低內群敵意,並引導敵意指向外群,常常群內個體之間會形成積極的刻板印象,而對群外的個體則會形成消極的刻板印象,從而促成了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在對某些體育事件的看法上形成了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容易作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判斷,而不能全面理性的去分析問題和看待事物,而且,內群中的個體對內群的極度喜愛與對外群的極力排斥,十分地容易導致個體對內群形成積極的刻板印象,於此相反的是很容易對外群形成十分不利的消極刻板印象。

1.3體育微博使用者行為上的失控

體育微博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在網絡世界自由表達和公共對話的平台,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微博用戶不理智和不文明的行為,這種行為正式由於認知層面上的扭曲所造成的。不少的微博用戶在形成價值判斷,找到和自己意見相同的群體后,他們的表達更加的肆無忌憚。桑斯坦從兩個角度來對群體極化現象進行詮釋,首先,群體中的人們容易將自身置於說服和爭辯的立場,在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維護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極端主義容易由此而生﹔其次,個體在群體之中時,即容易對群體中成員的觀點表示贊同,與此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別人的肯定。比如,在2013年男籃亞錦賽中國男籃無緣四強后,籃球評論員蘇群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關於質疑中國男籃的微博后,支持體育評論員蘇群觀點的一方和反對的一方很短時間內就在這條微博下面評論表達各自對不同的觀點,甚至出現了詆毀和人身攻擊的評論,雙方吵的不可開交。

2 體育微博群體極化現象的成因

體育微博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可以簡單的歸結於三大因素,一是微博的使用者與體育傳播受眾具有相似的人口屬性,有利於同質化群體的形成,二是微博本身所特有的信息傳播形式和傳播渠道,在群體極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后一個則是體育自身所具有的參與性和沖突性的特征,這三者為體育微博中的群體極化現象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環境。

2.1微博使用者與體育傳播受眾具有相似的人口屬性

微博的使用者與體育傳播受眾的人口屬性上具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年齡結構上面就非常的相似,據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互聯網網絡用戶行為調查顯示,分析微博用戶的人口屬性可以發現,在19歲的微博用戶當中19—40歲的微博用戶佔到了用戶整體的82.14%,其中年富力強的青年人,即26—35歲的微博用戶就佔據整體用戶的50.6%。而從年齡上來講,年輕人是體育傳播的主要受眾群,有數據顯示,運動人口數在15歲—49歲的人群中所佔得比例已經高達75%,更為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此類人群中47%都會親臨比賽現場去觀看比賽。大多數的體育傳播受眾都樂於接受微博這樣一種傳播方式,而微博用戶由於求知欲較強、精力更旺盛,參與體育活動的可能性也越高,從兩方面來看,體育傳播受眾和微博用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微博的使用者很有可能也是一個體育愛好者,一個體育愛好者也很有可能是微博的忠實用戶,因此,體育微博用戶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微博用戶來說的話屬於一個同質化的群體,在同質化的群體之中,意見和觀點更容易得到強化甚至極化,這就從而為群體極化的發生提供了環境。

2.2微博的開放性、互動性、個性化

社會影響理論對那些決定群體怎樣影響潛在群體成員的因素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即那些能夠增加遵從、促進群體歸屬感和提高凝聚力的因素,這些因素有:(1)群體的規模——在場的人數越多,群體的影響越大﹔(2)接近性——人們在時空上越接近,影響越大﹔(3)影響源的強度——對潛在的成員所構成吸引的群體及其成員的特征。微博的出現在擴大群體規模,實現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超時空性以及增強影像源強度三個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微博為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提供了合適的溫床。

微博之所以具有開放性,是因為其具有超低的准入機制,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博主來傳播信息。微博平台裡可以傳播的信息相對比較自由,對微博用戶的限制比較少,微博匿名的特點更是讓微博用戶的發言無比自由,各種觀點和看法得以表達。開放性保証了微博用戶可以較容易地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發地形成不同的群體,這也為群體極化的產生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

微博的互動性則體現在微博用戶之間可以無差別地進行信息的交流,既可以作用信息的傳播者,又可以作為信息的接收著,並能與其他用戶進行即時迅速的溝通。微博用戶間通過即時的溝通使得信息得以流暢的傳遞,這即為群體和小團體的形成創造了環境,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群體內人們的喜好和觀點幾乎相似,因此人們通過群體內不斷的交流和發聲傳遞著自身的觀點和價值判斷,在互動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更加確信無疑,群體極現象得以醞釀發展。

微博的個性化表現在微博用戶寫微博、轉微博、評微博的過程中,都力求盡力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傳達出自己的個性特點。想在有限的字數限制內傳遞出生動有趣又吸引人的微博,就必須得在用詞上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和立場。

2.3體育的傾向性、競爭性、沖突化

體育的魅力不僅表現在可為人所欣賞,更表現在其可參與性,體育傳播受眾的最大特點就是他們的參與性,他們不僅觀看比賽,同時也親身參與類似的體育活動,而在觀看和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體育傳播受眾最突出的特征就在於其具有傾向性。人們會受地緣、個人愛好、心理等因素形影響而以不同的群體來參加到體育活動中來。體育受眾在使用微博之前就帶有自己的態度和傾向,人們也經常在體育微博裡自發的形成不同的圈子和群體來探討體育實踐過程中的種種話題,帶著各自不同的意見參與到微博平台的互動之中。

競爭性和沖突性則是體育運動中最典型的特色,球隊或是運動員之間為了挑戰成績、展現實力總是不可避免的要與其他的對手進行競爭和對抗。不同的運動員或球隊具有不同的支持者,不同的支持者之間也往往體現出對立或矛盾的一面,球隊或球員之間的競爭或沖突往往引發球迷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在體育微博中,具有不同支持對象的微博用戶就會自發地形成不同的微博群體,在群體內他們交流著各種他們所共同感興趣的球星或是球隊,但在群際之間他們卻很少與其他的群體產生聯系或交流。信息窄化現象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群體極化現象也因此得以迅速地形成。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中對群體心理進行了比較生動的描述,書中提出了群體極化的觀點,認為人們集結成群后,群體的無意識將代替個人的有意識,人們在群體之中會變得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甚至會因為盲從而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美國哲學家凱斯•桑斯坦,最早在他的《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的民主問題》書中生動地把群體極化概念和互聯網聯系在一起,從而在此書中催化出了網絡群體極化的概念。他的看法是,當人們在身處群體之中來進行各事項的決策時候,往往比人們在進行個人決策時候更保守或是更冒險,常常容易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從而不利於最佳決策的制定。人們根據不同的體育項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觀點都可以在體育微博中找到自己所屬的群體,在群體中內成員通過頻繁的交流,使得意見和觀點趨於一致並且得到不斷的強化。

3理性看待體育微博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凱斯•桑斯坦提到,群體極化現象在現實中造成的客觀結果並非都佔負面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負效應和負面影響未必會引起嚴重的后架,相反,通過對於它們的不斷枳累和辨析能夠更有益於網絡防控體系的建設。因此不能簡單對體育微博中的群體極化現象做出好與壞的判斷。

體育微博中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在一定壞境下有利於輿論和意見的集中,具有一定的正效應。這對於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有借鑒的意義,他們可以通過其來了解民意和輿情從而有利於下一步的計劃和決策。例如,遼寧全運會期間北京女子橄欖球隊罷賽事件一時間成為體育微博中的熱點話題,對北京女子橄欖球隊的譴責和質疑之聲在體育微博中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最后,迫使北京女子橄欖球隊在事后迅速進行了道歉,阻止了事件的進一步激化

與此同時,體育微博中的群體極化現象也易滋生出盲目指責、謾罵、人身攻擊等不文明行為,助推了網絡暴力的滋生。要想減少這一現象所造成的負效應,必須同時開展三方面的工作,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應該出台嚴格的法律來規范各種不良行為,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系統,以“監測”為主,管控為輔﹔從網民自身來看,應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多吸收一些積極的信息,冷靜理性的進行網民之間的討論,培養網絡公德意識﹔從媒體從業者來看,必須加強其媒介自律,完善新聞的“把關”機制和輿論應急機制,此外還必須加強媒體人員的職業規范教育。

(作者系: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版

[2][澳]邁克爾•A•豪格 [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會認同過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版

[3]王大中,杜志紅,陳鵬:《體育傳播——運動、媒介與社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版

[4] 魯鬆.網絡群體極化的負效應——網絡暴民現象初探[D].山東:山東大學,2013

[5] 賀坤.傳播學視閾下網絡群體極化研究[D].遼寧:遼寧大學,2011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