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屬》是天津衛視2010年10月31日傾力推出的電視職場真人秀節目。它以強大的陣容、浩大的聲勢打造了一場視聽兼備的媒體奇觀“盛宴”,一經推出就佔領了收視和傳媒關注的制高點。然而,隨著節目的播出,《非你莫屬》也不斷因為“北大標簽女”、“網絡紅人”、“偽娘”等求職選手的表現、主持人及嘉賓的點評引發極大爭議,並在媒體及社會上被廣泛討論,將節目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一邊是收視率飆升,另一邊是爭議不斷,面對《非你莫屬》的秀場奇觀現象,本文將從媒體、文本、受眾三種視角出發對其原因進行分析。
一、媒體把關功能消解
《非你莫屬》作為一檔求職節目,自播出以來受到高度關注。然而,受眾的評價卻褒貶不一,與其說是一檔求職節目,不如說是一個華麗的秀場。在這裡,后現代文化涌入,主流價值觀不斷遭到挑戰,某些選手的表現更是令人瞠目結舌、BOSS團的點評頻頻出位。究其原因,是媒體把關功能的消解使節目呈出秀場奇觀的形態。
經驗學派的盧因曾提出“把關人”的概念,把關人的重要作用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使其符合當下社會的群體規范和把關人的價值標准。電視作為社會功能的“瞭望者”與“監督者”,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電視媒介“把關”時的大局意識、受眾意識、電視文化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凸顯其價值。
然而,《非你莫屬》媒體把關功能的消解使“北大標簽女”、“學歷哥”、“偽娘”這些頗具戲劇性的求職者走上了舞台。他們懷著“秀一把”的目的,以出位的語言方式詮釋自己另類的價值觀。未曾接觸職場的北大女學生展示自己的暢銷書《玩轉職場》﹔學歷哥郭杰炫耀自已在法國取得的學位,被BOSS文頤當場戳穿﹔“偽娘”更是以自己的另類照片為美,彰顯著后性別時代所謂的個性。媒體把關功能的不足使求職舞台上的鬧劇一出接一出的上演。在這種媒體制造的秀場奇觀環境下,《非你莫屬》對某選手而言只是一個展現自己個性的秀場而非嚴肅的求職平台,他們並非真心求職,不過想借節目火一把。媒體把關的不到位,讓這些偽求職者有機可乘,嚴肅的招聘變為娛樂的秀場,在電視上呈現出秀場奇觀。
此外,媒體把關功能的不斷弱化也使得《非你莫屬》變成了某些BOSS的秀場。一些老板在點評的過程中故意制造噱頭,過分挑刺,沒有針對求職者的表現提出合理的建議,而是一味的借機展示自我。可以看出其目的並非招賢納士,只是通過節目為企業和自己做軟廣告。這類老板在節目中出現,顯然是節目組未對招聘企業嚴格把關,給嘉賓制造了可乘之機,為他們提供了天然的秀場。同時,媒體把關功能的消解也使節目更加“同質化”、“媚俗化”,減少其社會價值及文化價值,逐漸演變成秀場。
二、節目話語權建構失衡
除了媒體把關功能的消解外,造成《非你莫屬》的秀場奇觀現象還緣於節目對話語權建構的失衡。《非你莫屬》通過符號權力的語言形式及影像文本建構出了一套精英權力主導的話語系統,在此體系內,求職者與BOSS團二者權力的不平衡,使秀場奇觀現象愈演愈烈。
權力話語建構形式之一是通過“滅燈”與“點評”建構起一套符號權力的語言形式。從表面看BOSS團通過“亮燈”與“滅燈”來表示對選手的肯定和否定,並通過點評的形式為選手提供建議。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場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對抗,一場精英分子對平民的審判。 BOSS團擁有絕對話語權,他們可以通過“亮燈”與“滅燈”決定選手的去留,體現著權力。相比之下,選手無權對BOSS做出任何決定其舞台命運的評判,他們無法對BOSS構成任何威脅,這是節目的規則。
此外,BOSS的點評也強烈地體現著話語權的不平衡。節目通過“台上”與“台下”的形式建構起一種無形的壓力,當選手在“台下”時,會不自覺地把“台上”的人認作權威,他們的話在形式上有更強的說服力,這是《非你莫屬》人為劃分的權利界限。這種界限使得部分BOSS在節目中過度點評,甚至挖苦、嘲諷選手,毫無回避地對求職者進行言語攻擊,展示自己在話語系統中主導者的地位。因此,節目中更多的展現著精英群體對環境的批判與建構,大眾群體的權力被弱化,其意見也很難得到重視。
在《非你莫屬》中權力話語建構的另外一種形式是通過鏡頭的能指與所指對影像文本進行建構。實際上,影像符號是一種外在的符號象征,節目中使用攝像機鏡頭的類別的能指與所指功能,用影像文本闡述了一種權力分配關系。
節目通過特定、中景、遠景、全景,以及鏡頭的仰拍、俯拍、推、拉傳達出影像的權力關系。求職者與BOSS團所使用的鏡頭是不相同,求職者更多地運用特寫和遠景的大落差鏡頭來表示,而BOSS團更多地運用中景與近景來表示,在視覺上BOSS團的鏡頭運用更加舒緩。同時,對BOSS團的仰拍代表的是一種權力、威嚴﹔而對求職者的俯拍代表的是一種渺小、微弱。
可以看出,《非你莫屬》對語言及影像文本的建構都體現出了不平衡的權力關系。在這種權力關系中,BOSS團高居台上,有權力俯視台下,並通過點評的方式以“權威”的身份發表意見,同時節目對影像文本的運用更凸顯了BOSS團的話語權。相比之下,選手在節目既定的規則裡處於權力的劣勢地位,當他們表現出BOSS團所不認同的行為時,自然受到BOSS們的質疑,於是台上常常上演激烈的爭辯。在秀場中不平衡的話語結構裡,選手努力為自己抗辯以爭得話語權,BOSS團發揮其既定的話語優勢壓制著選手的個性,使其很難得到足夠的話語權,節目規則為二者制造了天然的沖突。爭辯的過程中,選手“秀”著自己后現代、非主流的價值觀,BOSS們則“秀”著自己意見,同時借機宣傳自己及企業,讓求職現場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秀場,催生了《非你莫屬》的秀場奇觀。
三、受眾“使用與滿足”的驅動
實際上,《非你莫屬》作為一檔娛樂性節目要被大量的受眾“使用”,就必須滿足受眾的需求。對受眾需求的滿足程度越高,被消費使用的量就越大。將節目打造成秀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對受眾的吸引力,提高節目收視率,“使用與滿足”這一潛在的驅動力造成了《非你莫屬》的秀場奇觀。
經驗學派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形成於70年代。該研究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首先,富有懸念的環節使受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娛樂心理獲得滿足。《非你莫屬》通過“自我介紹”、“天生我有才”、“談錢不傷感情”三個相輔相成的環節,不斷制造懸念。選手如何自我介紹並展示才藝,他們可以闖到哪一關,哪家企業會在中途滅燈離去,企業提供的薪酬是多少。這一系列懸念都不斷吸引著受眾的興趣,滿足他們觀看節目過程中的娛樂心理。同時,懸念也構成了節目的成規,使受眾對節目產生特有的期待,在觀看的過程中釋放個人情感,滿足心理需求。
其次,激烈的矛盾沖突滿足了受眾尋求刺激的心理。主持人與求職者、求職者與BOSS團,BOSS團內部成員之間,主持人與BOSS團成員之間有進會對相關問題產生不同看法,在相互論辯的過程中形成意見的矛盾沖突,幾方的激烈交鋒滿足了受眾尋求刺激的心理。例如,在2012年1月9日的《非你莫屬》中主持人張紹剛與選手劉俐俐關於“中國”這一稱呼的爭論,劉俐俐與BOSS團之間關於“站姿”的爭論,BOSS團內部成員之間關於“薪金”的爭論。這一系列與選手劉俐俐相關的爭論都使節目現場的沖突不斷加劇,滿足了受眾尋求刺激的心理。
此外,節目還滿足了受眾的自我確認心理。求職是當下的熱點話題,《非你莫屬》圍繞求職者與B0SS團之間的沖突和矛盾鮮活地展現了求職者求職的全過程。對於即將面臨面試的求職者而言,B0SS團成員的提問可以讓求職者更清晰地了解當下企業更看重求職者的哪些素質。節目中選手的表現,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可為求職者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比較,對自身行為進行反省,並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非你莫屬》反映了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滿足了受眾的自我確認心理。
其實,“使用與滿足”是《非你莫屬》這類職場真人秀節目潛在的驅動力,節目通過打造一個令受眾滿意的秀場,套用一系列公式與成規,滿足了受眾的娛樂心理、尋求刺激的心理以及自我確認心理。受眾的心理得到滿足之后,他們會對節目產生期待,這種期待又反作用於受眾,促使他們不斷“使用”節目,形成循環。當節目制作者意識到秀場對受眾的吸引力之后,他們會不斷制造並加劇《非你莫屬》的秀場奇觀現象,以吸引更多受眾。因此,《非你莫屬》雖然飽受爭議,但其秀場奇觀現象愈演愈烈。
四、小結
綜合來看,媒體把關功能的消解給了求職者及嘉賓“秀”的機會,這是《非你莫屬》成為秀場的前提,也是其秀場奇觀現象的必要條件。而節目話語權建構的失衡導致了舞台上求職者與BOSS團之間的激烈沖突,求職者為爭取話語權而抗辯,BOSS為捍衛自己的權威地位與求職者展開博弈,二者權力的抗衡形成秀場奇觀。同時,受眾的“使用與滿足”心理使《非你莫屬》的奇觀現象得以循環,並不斷延續。因此,《非你莫屬》收視一路飄紅,但社會對其褒貶不一,奇觀現象的背后是媒體、文本、受眾三者合力的作用,這使節目一經推出就佔領了收視和傳媒關注的制高點,並在爭議中日益成長。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