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2期

高校虛擬演播室在精品課程制作中的應用研究

歐慧玲

2013年12月10日13:4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開展的一項重要教學改革工程。虛擬演播室在精品課程中的應用,是利用優秀的電視技術手段對精品課程進行再創作,從而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傳播。本文就如何利用虛擬演播室制作精品課程做了詳細的闡釋,並對虛擬演播室制作精品課程的優越之處進行探析。這對進一步完善精品課程的建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精品課程﹔虛擬演播室﹔技術應用

一、引 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不斷開發與實施,精品課程的制作科技也在不斷推陳出新。201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發通知,鼓勵各高校啟動2013年精品課程公開課建設工作[1]。故此,如何利用虛擬演播室技術制作精品課程,使精品課程“精益求精”,正受到越來越多教育技術工作者的關注。

精品課程代表著高校優質的教學資源,優質的教學資源更需要搭載先進的信息傳播工具進行整合。虛擬演播室的使用,可以極大地豐富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制作手段,使教師擺脫傳統的授課空間,進入到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充分滿足課程創作需要,實現內容和形式的雙重“精品”。這對精品課程的制作和傳播可謂如虎添翼。

二、虛擬演播室在精品課程制作中的應用

1.何為虛擬演播室技術。虛擬演播室技術是一種利用傳統色鍵摳像技術發展起來的電視節目制作技術,它可以將計算機制作的虛擬場景與攝像機現場拍攝的人物活動圖像進行數字化的實時合成[2]。被拍攝對象隻需要置身於藍箱內完成拍攝活動,后期視頻制作人員就可以將人物動作與虛擬背景同步變化,實現前景與背景的完美結合。攝像機拍攝的現場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物理空間,因為藍色背景會被摳除,被拍攝對象的活動空間可以置換成任何需要的背景,即使面積很小的演播室,也可以制作出大背景、大空間的效果。相對於傳統人工搭建舞台或演播場地所消耗的巨大成本,可以由計算機構建虛擬三維背景的虛擬演播室技術可謂一次重大的革命。隨著虛擬演播室技術的日臻完善與構建成本的不斷降低,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陸續建立了虛擬演播室,以滿足視聽教學實訓課以及教育電視節目制作的需求。

2.較之傳統精品課程不同的制作流程。傳統的精品課程的教學錄像絕大多數都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攝制完成,課內教學多媒體輔助工具多為幻燈片課件(PPT格式),教師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通過展示幻燈片對授課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故此,傳統精品課程的制作基本上以主講教師的鏡頭和對應的幻燈片課件(PPT)的相互切換來完成。但這種方法錄制的視頻,通常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頭像為主的畫面,拍攝環境多為課堂,學生在觀看時會感受與置身教室聽講無異。而且,在普通課室錄制,受燈光、音響、環境的限制,也很難獲取高質量視頻畫面和清晰無噪的音響效果,達不到精品課程對視、音頻高質量的制作要求。

基於虛擬演播室技術下的精品課程相對比傳統精品課程在拍攝與制作流程上有了很大改觀。虛擬演播室的應用給精品課程的制作帶來的是全新制作理念。主講教師的授課地點不再是普通的教室,而是虛擬演播室的藍箱內,隻要被拍攝主體活動范圍不超出藍箱即可。精品課程主講教師在藍箱內完成授課計劃,其余后續制作大多由技術人員完成。在虛擬演播室中,我們把攝像機拍攝到的主講教師、教具如講台等物體稱為前景圖像,而把通過電腦動畫軟件制作的二維或三維動畫、圖形稱為虛擬背景或虛擬場景。虛擬演播室系統能夠將攝像機拍攝到的前景圖像與電腦制作的虛擬場景恰當的結合在一起,使視頻圖像與虛擬背景同步變化。最重要的是,虛擬場景的設計幾乎不受限制,隻要符合課程要求,創作人員可任意想象、自由發揮。像場景的大小、布局、材料、道具、動畫等均可根據課程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使得資源視頻與仿真背景更能真實和貼切地反映課程內容。具體拍攝的時候,還可以有意安排一些拍攝主體活動畫面,讓主講教師在前景和背景之間穿插運動,從而增強了視覺效果的縱深感和真實感。

可以說,運用虛擬演播室技術制作精品課程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它不光涉及到優秀的教師充分展示教學風採和人格魅力,還需要專業的攝像技術與優秀的后期制作通力合作,才能制作出內容精湛、形式精美的課程視頻。尤其是虛擬3D背景的制作,要達到亂真效果,更需要手法熟練、審美較高的電視制作技術人員。

三、虛擬演播室在精品課程制作中的優勢

精品課程拍攝與制作的目的在於利用電視技術手段,將優秀教師的教學進行實況攝制並精心制作,有效保証精品課程充分發揮導向性和示范性作用。而虛擬演播室技術的運用則大大增強了精品課程的視覺傳播效果,使教學內容密度成倍放大,在一些實訓課程方面更能有效重現實驗環境與操作。

1.營造教學現場感、增強課程可視性。電視畫面最基本的特點是以視覺形象為主,以活動影像為主。運用虛擬演播技術制作精品課程,可以發揮豐富的場景功能和強大的數字特技,主講教師背景畫面可以隨講授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有效的保持受眾的注意力,對發揮電視媒體的傳播特性、提高精品課程的可視性非常有用。

美國視聽教育家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在其著作《視聽教學法》中提到,視聽媒體較語言、視覺符號更能為學生提供具體和易於理解的經驗,並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其他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4]。虛擬演播室技術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出形象鮮明的學習環境,精美的背景制作又增強了課程畫面的藝術性,將傳統的學習內容從平面的文字形式轉化為空間的結構形式,學生通過視聽覺的感性認識來加深理解,強化對教學內容的直觀感受,進而實現立體認知。同時不同場景中拍攝的素材的引用可以豐富演播室節目內容的表現形式,使畫面富於變化,增強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從而有效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記憶的保持和鞏固。而教學內容的虛擬背景再現,為精品課程創造了多個 “現場”,主講教師的語言和直觀形象緊密結合,學生可在情景中整體感知語言的聲音和結構,使單調的課堂授課變成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大大增加了精品課程的傳播效果。

2.加大課堂內容密度,提高精品教學效率。感官是知識教學的媒介。心理學家特瑞克勒(D.G.Treichler)認為,用於獲知的所有感官中,通過視覺的學習83 %,聽覺佔11%[5]。經過虛擬演播室技術后期加工過的精品課程,視覺內容的比重較傳統課程大大增加。因為課堂內容不再是傳統層面上50分鐘的抽象文字敘述,而是融合了主講教師、視聽攝像人、后期視頻制作人的智慧和心血,整個課堂的信息經過“導演”之后合成輸出。多樣化、多場景、多維度的視聽結合表現形式,節省了教師板書、作圖等時間,使教學內容密度成倍放大,進一步提高精品課程的教學效率。而這種“抽象”與“直觀”相結合的課堂表現形式更具可視性和趣味性,比教師單純口授有著更為廣闊而形象的時空觀感,能創造出生動、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並不會導致學生產生疲勞感,相反能使學生較長時間保持集中而旺盛的精力,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提高思維能力,並使其貫穿整個課堂。

另外,視頻后期制作中,字幕的添加也能進一步增強課程畫面的信息量。字幕是畫面信息的文字再現,是視頻元素中重要的屏幕表現形式。字幕與視頻畫面互為依托,使呈現的教學信息有很高的“清晰度”,相應提高了有限授課時間的信息傳播量,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復雜的信息容易消化接受。

3.創設實驗環境,再現立體實訓。虛擬演播室的應用對實驗類精品課程的好處尤甚。對於一些演示試驗或者動作、技能類的教學內容,可以不受真實條件的約束,而是通過虛擬演播室的融合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習者的面前,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方便學習者觀察、模仿,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且實驗類課程在編制上就更為靈活,教師可以在演播室講授實驗理論,對需要實驗操作的內容,事先可以在實驗室錄制好。剪輯過程中,跟隨教師口授的步驟,將准確細致的實驗畫面穿插演示,很好地實現教師連貫講授與多角度多環節實驗過程之間的無縫鏈接[6]。學生甚至不用去實驗室,就能身臨其境地獲得豐富直觀的“操作”體驗,極大地方便實訓教學的開展和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虛擬演播室技術還可以幫助解決實驗演示教學中的教學難題,例如對一些關鍵的實驗步驟,在視頻拍攝中,可以用特寫鏡頭加以放大,在后期剪輯中,也可以對該段內容進行多次重現,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試驗次數,縮短重復工作時間,增加對學生的指導時間。事實証明這種實驗方式很受師生歡迎。

四、結 語

精品課程集中體現著高校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特色。利用虛擬演播室技術,制作出優良的課程畫面,進一步發揮精品課程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對不斷開發精品課程的創作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從長遠來看,虛擬演播室依靠日臻成熟的技術、相對低廉的價格和日趨簡化的使用方式,必將會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精品課程的建設中來,成為開發精品課程資源的新途徑。這對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高司函[2013]13號[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gggs/201302/147737.htm.

[2] 周春燕.虛擬演播室軟件在教育電視制作中的運用[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 栗曦坤.虛擬演播室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

[4] 經驗之塔[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08820.htm.

[5] 視聽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7182.htm.

[6] 涂濤,葉永沛.虛擬演播室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4(5).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