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2期

貴州抗戰時期廣播事業探析

牛 顏

2013年12月10日15: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當局遷都重慶,為了發展其大后方廣播,決定建立貴陽廣播電台,貴州廣播事業由此開始。抗戰期間,由於貴州緊鄰重慶的重要地理位置,國民黨在資金、人力、設備上積極大力發展貴陽廣播,一時間貴陽廣播電台規模、設備在國民黨中廣管處管轄的11處廣播電台中位居第4位,其播音范圍可傳送到南洋一帶,是當時對外廣播的骨干台。貴陽廣播電台為推動貴州抗日救亡運動發展,為中國廣播的抗日宣傳,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貴州﹔抗戰﹔廣播﹔發展

一、引 言

貴州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內陸省份,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抗日戰爭前,由於交通閉塞、對外開放程度低,經濟落后、文化貧乏,基本處於一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抗日戰爭期間,由於其是陪都重慶聯系華南及東南亞各國國際交通線的必經之路,加上境內山脈眾多、地形險要的特殊戰略位置,成為淪陷區的工商企業、文教事業單位和軍政機關遷入貴州的理想場所,人口大幅增加,一時間人才匯聚,資金、技術麇集,貴州經濟與文化都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廣播作為在抗日戰場海、陸、空三戰線之外的第四戰線,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后方的貴州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二、廣播電台的建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導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抗戰初期,由於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致使其戰場節節潰敗,國民黨政權退處西南,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積極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形成了國民黨統治下的大后方,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和日偽佔領下的淪陷區三種性質的政權。在三種不同政權的統治下存在五種類型的廣播電台即國民黨統治下的大后方廣播電台、日偽佔領下的淪陷區法西斯廣播電台、淪陷區民營廣播電台、抗日根據地人民廣播電台,蘇聯反法西斯廣播電台與美軍廣播電台等五類廣播電台[1]。

抗日戰爭前,在國民黨統治下西部僅有5座廣播電台,總發射功率不過10多千瓦。戰后,國民黨廣播事業遭受重創,為了適應戰時廣播的宣傳需要,對敵人實施有效的廣播和更有力地爭取國際同情與支持,又因為雲南與貴州緊鄰陪都重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以下簡稱中廣管處)擬設昆明和貴陽廣播電台,以供戰時之需。1938年4月貴陽廣播電台開始籌建,1939年1月1日建成開始播音。貴陽電台的呼號1939年至1946年上半年是XPSA,短波波長35.4米,周率8465千赫,中波波長300米,周率1000千赫。台址租用電台街(電台街因設電台於此而得名)華問渠(也稱華家閣樓),設有發音室與發射設備,后為防備日軍空襲。1939年初,中廣管處撥款,在本市小團破(現半邊街106號501台所在地)購買地皮,並著手修建,不久將發射部分設施遷到新址。新台址佔地31畝,有房屋11座。發音室仍在電台街。至此,貴陽廣播電台有“城台”和“鄉台”之稱。城台為行政部門與發音室,鄉台為技術設備與發射。電台在貴陽市,但人員編制、財政供給和設備配置以及宣傳工作,均由中廣管處直接管轄,關系不屬於貴州省和貴陽市。據檔案記載,中廣管處給電台的編制38人。台長下設工務、傳音、總務三課。傳音課負責組織稿件、編排及播放節目,不設專職採編人員,播出稿主要來自中央社電訊和《中央日報》、《貴州日報》。總務課分管全台行政事務、財務和財產管理兼處理有關文書檔案。工務課負責發射台機器和設備維護。

抗戰時期貴州廣播事業主要集中在貴陽地區,其他地區廣播發展零星、緩慢,且不成氣候。如桐梓教育會1937年從重慶購回一台直流收音機,建立收音室。1941年9月,設在遵義縣城何家巷(今人民印刷廠)的浙江大學用收音機抄收新聞,為遵義《黔聲日報》提供國內外新聞[2]。1938年,貴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在畢節公署設置無線電台,收聽國民黨中央和省政府的指示、命令和消息。1939年8月,畢節、威寧、織金等縣相繼設無線電台。1943年,國民黨中央在威寧草海小島上設立導航電台[3]。

三、廣播電台的發展

貴陽廣播電台建立后,民用收音機才逐漸出現,但絕大多數集中在省會貴陽。抗戰前的貴陽市隻有少數收音機接外地廣播,限於少數達官顯貴和軍政首腦機關。為了提高收聽率,中廣管處於1939年給貴州調來收音機75架,供集體單位組織收聽,收聽率很低。此后中廣管處針對貴州收音機少的狀況,於1943年至1945年陸續配發了71架公用收音機,責成各台培訓公共收音員,便於在公共場所播放。截止1945年上半年,全省有收音機305架,一半以上在貴陽。

(一)廣播電台設備規模

貴陽廣播電台於1938年試播及1939年元月正式播音,是用自備的柴油發電機發電,1939年5月與貴陽電廠簽訂供電合同后,於當月開始供電,貴州電台短波發射機天線為雙極式,高度10米左右,貴陽電台的短波發射機功率較大,其傳送可達數千公裡之外,抗日戰爭期間,其覆蓋范圍除全國大部分城鄉外,還可傳送到南洋一帶,是對外公布的骨干台之一,由於當時貴州的收音機擁有量極少,且一般簡易收音機收不到短波,所以主要接收對象在省外和國外,其作用的發揮僅在抗戰時期。

1938年,在國民黨國際廣播電台尚未建成開播的情況下,為了加強國際宣傳,中管處撥給貴州廣播電台一部由中廣管處自己制造的10千瓦中型短波播送機,於同年4月裝置完畢並試驗播音,播音覆蓋美國東部、新西蘭、印度及南洋一帶。國民黨中廣管處在1941年的《中國廣播事業之沿革及發展情況》中對這部短波機頗多褒揚之辭,稱之為開國人自制短波機之先聲,贊揚其在1939年正式播出后的3年中於國外宣傳頗著成效。同年10月24日,國民黨向西南地區撤退,中廣管處為充實和加強抗戰宣傳力量,決定將武漢電台的1部5千瓦中波機遷裝於貴陽,1939年元旦與10千瓦短波機同時發射。以后又陸續將武漢台撤退時存於桂林的500瓦中波發射機及100瓦中波發射機運至貴陽,據資料介紹,該機從撥來之日,末機一直未能開動,實際上開動的只是500瓦前機。中波發射機的天線為拉線鐵塔式,高度僅40米,加上地網鋪設質量不高,根本不能承擔省內和國外的節目發射任務。對省內的覆蓋,也隻限於夜間,白天播音僅能覆蓋貴陽市區和近郊。中波播出的對外宣傳節目完全是應付公事[4]。

另外,根據中廣管處的規定,貴陽台同全國各台一樣,與國民黨航空委員會合作,負責導航任務,協助飛機的安全飛行。

1938年4月籌建到1944年7月間, 在中廣管處所轄的11個電台(日偽佔領區電台)中,貴陽電台已發展成一個設備齊全,具有中上規模的電台。到1944年底,中廣管處所屬各台財產總值統計表明,貴州電台的財產總值達56.8萬余元,其中機件包括4部發射機,1部干擾機(1940年2月啟用,主要干擾日偽電台的華語節目)、公共演講機(即多路話筒混合器)及與之配套的發音(話筒)、增音和儀器等設備就達44.2萬余元。屬於傳音課的唱片、國樂器(揚琴、二胡、琵琶)、西樂器(鋼琴)、圖書等價值1.8萬多元。如果撇開屬於總務課及傳音課的價值,單算機件及配套的儀器設備,貴州電台高出西康台9萬余元,比甘肅、江西、陝西、湖南4台高出10∼30萬元,處於除中央、國際、昆明台之后的第四位[4]。可見國民黨政府對貴陽台的國際宣傳非常重視,撥款是比較多的。貴陽廣播電台在抗戰時期的繁榮發展是與其處於國民黨統治大后方,緊鄰陪都重慶的重要地理位置緊密聯系的,國民黨當局出於抗戰需要,對貴陽廣播電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設備、資金。抗戰結束后,國民黨政府返回南京,貴陽不再擁有緊鄰陪都的重要地理位置,也就隨之失去了此前對外宣傳骨干台的地位。抗戰結束后,國民黨政府對貴州廣播發展的扶持力度和重視程度頓時下降,給貴州廣播電台的經費減少,管理也有所放鬆,機件損壞往往無法補充,其狀況日漸衰落。一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發射機房已經傾斜,靠木架支撐﹔從播音到發射台的傳音線路已經老化,碰到風吹,播音就中斷,電台工作人員也隻剩下19人。

(二)廣播電台內容對象

除電台呼號、頻率外,中廣管處對全國各台的播音對象、用語,各個時期的宣傳方針以及各類節目的百分比也都有明確的規定。貴陽台1939年建台至抗日戰爭結束,每天播音時間約7小時,第一次播音從早晨6點55分開始,8點結束。第二次播音從中午12點30分開始,下午2點結束。第三次播音從下午6點開始,晚上11點結束。隨著時局的變化或增加或減少。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於得到英美在廣播設備方面的多次援助。國民黨的廣播事業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其中之一就是正式開辦了對國外廣播。從1939年元旦開播到1945年,貴陽廣播電台負有國際宣傳任務,開始有短波對東南亞地區廣播,電波可達到美國東部。貴陽電台正式播音之前,中廣管處明確規定播音對象為本省、全國與南洋,用國語、英語、馬來語和粵語、客家、廈、滬4種地方語共7種語言。根據貴陽電台1945年的一份播音節目時間表可以看出,用上述7種語言播送簡明新聞中,國語比重較大,每天20分鐘,其次為英語(轉中央台)、馬來語、滬語,各15分鐘,其余客、廈、粵語各15分鐘。7種語言每天播音時間總計95分鐘,佔全天播音時間的24%(全天共1400分鐘)。

抗戰時期貴陽廣播電台的節目內容有:強調抗日宣傳及駁斥日寇和漢奸的濫言,特設《抗戰縱談》及《演講》節目。另外開辟有答復國內外聽眾函件的節目。總的來說其節目可分為三大類(如表1所示)。節目設置因受制於不同時期宣傳的側重點不同而各異。

表1 1939年貴陽廣播電台節目內容

這些廣播內容與當時的抗日救亡運動是緊密聯系的,比如演講和話劇就是喚起民眾的有力武器,它們向群眾暴露了侵略者的殘暴、鏟除封建勢力的作祟,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激發群眾的國家觀念,宣示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的英勇。在抗戰的艱難歲月裡,貴陽廣播電台用聲音牢牢筑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防線,為中國廣播的抗日宣傳、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貢獻。

(作者系: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通史[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2] 遵義市志編纂委員會編.遵義地區志 廣播電視志 報業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

[3] 貴州省畢節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畢節地區地方志 廣播電視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4] 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貴陽市志 文化新聞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