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聞業競爭的日趨激烈,深度報道是保持媒體對人們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而由於記者報道的客觀性要求和其專業局限性,專家參與到新聞中就成為了必然選擇。雖然專家參與能夠彌補記者知識面的缺憾,讓新聞更有權威性,但是現階段專家參與新聞有時仍存在不足,這些均需要記者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加以認識並注意避免。
關鍵詞:新聞﹔深度報道﹔專家﹔作用
一、新聞深入報道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僅僅在數十年前,記者的工作還主要局限於將他們認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通過媒體呈現給人們。尤其是電視媒體,記者有時隻需將新聞畫面展現給觀眾,而並不需要對其做過多的描述。隨著新聞媒體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媒體平台出現,人們對於新聞媒體變得具有更多選擇性。在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媒體僅僅展現給人們記者的所看及所聽,是很難吸引觀眾(聽眾或讀者)的,他們還需要對新聞事件進行解釋。而這需求,在報紙這種平面媒體尤為顯著。在缺少畫面效果支持的條件下,要與其它類型媒體相競爭,就要盡可能的將新聞做的更加深入,從而吸引讀者[1]。而近年來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獲得新聞信息的途徑以及習慣發生了改變,並對傳統的新聞業造成了沖擊。互聯網在新聞報道的時效上更加迅速,幾乎可以做到與新聞事件的發生同步﹔它同樣能夠呈現新聞事件的聲音和畫面,這使得電視媒體不再具有優勢﹔其標題式的選擇性瀏覽方式,滿足了當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下“快餐式”的新聞獲取需求。因此,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要想保持其活力和競爭力,對新聞事件的更深層次的報道則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以往,新聞事件本身是新聞報道的主角,記者的工作主要是描述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報道形式是告訴受眾新聞當事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隨著新聞報道更深層次的要求,記者的報道向解釋性的方向出現了轉變。現階段,一名合格的記者需要扮演好兩個角色:一方面,記者需要作為一名出色的觀察者,對新聞進行描述﹔另一方面,記者還需要充當分析家的角色,對新聞進行分析。而好的新聞形式,不僅僅包括新聞事件本身的描述,還要求對新聞故事進行不同角度的勾勒,對背景進行說明,解釋其重要性,並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估計。另一方面,新聞報道同樣需要“沖突”,通過正反兩方面進行報道。如何讓人們選擇並接受這條新聞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缺少對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尖銳問題及其解釋的報道,隻能使新聞當事人滿意,但對觀眾吸引力則大打折扣。正如前NBC新聞總裁Reuven Frank在他的書中所指出的:“新聞報道應該在不犧牲事件的真實性和新聞人責任的基礎上,要展現出一種戲劇的特點。它應該有結構和爭論,問題和結局,高潮和低谷,開始、中間以及結尾。要讓新聞報道變成新聞故事。”隻有這樣的報道,才是成功的、吸引人的新聞[2]。
二、專家參與報道的原因
由於對新聞報道深度的追求,記者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但是大多記者所涉及採訪的范圍相對較廣,很難做到對各個領域的了解。即便是隻針對某領域的記者以及所謂的專家型記者,其專業背景知識以及深邃的專業洞察力也很難與從事該領域研究多年的專家相比。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專家的言論較以前更為頻繁地出現在每天的新聞報道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記者希望通過專家的言論,使新聞報道更加具有權威性。新聞報道對觀眾的吸引力以及觀眾對於新聞內容的接納程度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新聞內容的是否具有權威性。而新聞中應用專家的言論,由於更加具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以及良好的背景(如:經歷、頭銜、社會影響力等),即便與記者表達同樣的內容和觀點,卻要比記者的敘述更加具有權威性,從而更加能夠取得觀眾的信任,被受眾接受[3]。
第二,記者需要專家對他們的新聞稿的結構以及結論進行確認、支持。現在新聞源多種多樣,涉及各個專業領域。有時記者對於某專業領域相關新聞稿雖然能夠形成自己的解釋及結論,但有時候並不十分確定,這時他們會尋找專家參與到新聞的制作中,以尋求對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一個吸引人的新聞稿件有時需要制造“沖突”(即相互對立的觀點),而記者又很難接受將自己可能膚淺的對立觀點帶到新聞稿中,這個時候專家的引入,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現在新聞報道的解釋性、研究性的轉變,迫使記者需要專家的幫助、咨詢來解釋說明新聞。雖然記者在新聞報道的制作以及通過各種技術銳化新聞方面具有優勢,但是他們仍然需要專家來發展新聞故事並使新聞具有足夠的深度和寬度。而且,由於現階段信息更加便捷,更多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記者也要不斷應對新的新聞事件,這使得記者根本沒有時間去對新聞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專家的咨詢可以快速地提供相關背景知識,並能夠使原本簡單的陳述提高一個層次。
三、專家參與新聞報道的形式
一般情況下,專家參與到新聞報道中與記者之間的互動存在以下兩種模式:
第一種常發生於記者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解釋並說明新聞事件而咨詢專家時。客觀性是記者的職業要求,因此,有時記者不便在新聞報道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就需要將一個在新聞沖突中保持中立的人(獨立的權威人士或專家)帶到新聞中充當仲裁者或評論者。這時記者會同專家進行溝通,以期獲得對他們已形成的框架或結論的支持,或通過專家來表述他們的觀點。但這種形式的交流常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記者在溝通中可能會通過提問等方式對專家進行誘導,以使其朝向他們已有的結論方向進行,而這種交流在記者達到其目的后,同專家的交流也就停止。
另一種形式是由於新聞背景及相關知識的復雜性,記者需要咨詢專家來解釋、說明,並幫助其理解新聞事件。記者與專家的溝通內容隨著對新聞的解釋的增進,以及記者的理解深入,其對專家咨詢的需求也不斷改變。這樣可逐步增進記者及觀眾對新聞的關注度。而這種交流的方式,通常以新聞報道時間或篇幅的終點而結束。在這種形式的交流時,記者和專家有著良好的溝通,記者根據新聞的內容和框架有自己的看法理解。顯然,這種形式的交流要比第一種形式更加具有互動性。
四、現階段專家參與新聞中的不足
雖然專家經常出現在現在的新聞報道之中,提升了新聞的專業性,但是仍有許多地方存在著不足。
首先,專家對於新聞報道的咨詢范圍應該再擴展。現階段,一個事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一般是由記者做出判斷,而很少有專家參與其中。而記者判斷出發點是其是否對觀眾具有吸引力,這雖然代表了人們對新聞的偏好,但缺乏專業的指導,有時會對事件的新聞價值做出誤判。由於新聞所具有的對觀眾的教育、引導的特性,這種誤判可能會傳遞給人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而且還可能對新聞當事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而決定對該事件報道后再由專家引入,雖然可能會對先前的新聞價值判定做出直接或間接指正,但是這樣可能會對新聞媒體的公眾信譽產生影響。比如曾幾何時,某媒體報道某速凍食品檢測出某細菌,並在報道中對該食品公司進行間接的批判。但在隨后的報道中,專家指出媒體的錯誤,雖然還了新聞當事者的清白,但在事件的過程中,食品公司和媒體均為受害者,他們的形象和信譽都受到了損害。因此,專家對於新聞的參與,不應僅僅局限在對新聞的解釋和分析上,而且在新聞制作的源頭參與其中,從而根本上提高新聞的質量,充分發揮新聞對人民群眾的意識形態的引導、教育作用。
其次,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專家基於其客觀性,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模糊、不確定的回答或者期望之外的回答。而這些回答,有時並不是記者或觀眾所期待的。因此,在記者與專家的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誘導或間接要求專家提供准確回答或期望之中回答的現象[4]。但事實上,這種包含不確定、預期之外回答的新聞報道才是一種真實的新聞,才能傳遞給人們真實准確地信息。記者在交流過程中應該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
再次,雖然專家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但是專家通過新聞所呈現的只是他們的個人意見。這些研究結果或者結論有時並沒有通過同行們的廣泛了解和認可。這些意見雖然是基於他們個人或深或淺的洞察力而獲得的專業判斷,但是專家的個人偏好及經歷在這其中會起到一定的影響。比如有專家在媒體上稱,板藍根能夠預防H7N9禽流感的發生,隨后又有別的專家予以否認。這發生的過程中,既有新聞媒體因出於對疾病預防方法迫切需求,而對專家提出誘導其表達個人觀點的提問,也有學者在面對媒體時,並未完全轉換其個人角色的觀點的表達。在我們這個民主的社會,專家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們有權表達他們的觀點。雖然專家觀點和其作為普通人的觀點之間並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但是,由於新聞的播散性和導向性,當專家、學者在新聞中出現時,其已經不能作為一個普通人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樣,記者也有責任、義務來保持專家的真實可靠,從而使新聞中的評估真實、專業,而並非普通人的個人觀點[5]。
總之,新聞的多樣化表達展現和專業權威的樹立,新聞媒體競爭力的加強,除了新聞本身的魅力之外,記者和專家的密切合作不可或缺。專家答疑解惑、專家彌補記者知識面的缺憾,專家讓新聞更有權威性,同時,記者本身也應做好新聞把關人的角色,不應為了吸引受眾而夸大事實,偏離新聞真實性這一關鍵。更不要一知半解,誤導受眾對新聞事實的了解和分析。再者對於請入新聞事件分析的專家學者更不能誘導其朝記者的意識之路上行走,一定要最大空間的讓專家發揮其專業性的分析,讓新聞事件更飽滿,更有新聞市場競爭力。
(作者系:陝西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
參考文獻:
[1] 劉全亮.新聞報道的『深度』探尋[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11(4).
[2] Albaek 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perts and journalists in news journalism[J]. Journalism,2011 (3).
[3] 何願.新聞受眾接受新聞時的影響流分析[J].科技傳播,2010 (14).
[4] 葉慧玨.新聞點評中大眾傳媒和專家學者之間關系的異化可能[J].新聞大學,2007(2).
[5] 吳輝.新聞報道中專家言論“四忌”[J].聲屏世界,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