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報紙媒體中,如何運用文學語言讓氣象新聞“活”起來?本文從氣象新聞運用文學語言的必要性說開,然后舉例筆者在《三秦都市報》氣象新聞改版后所進行的實踐報道嘗試,即用比喻、比擬、引用等修辭手法,讓氣象新聞生動化、通俗化。從而達到提高氣象新聞傳播效果、增強紙媒氣象新聞競爭力的目的。
關鍵詞:氣象新聞﹔文學語言﹔修辭手法
一、氣象新聞和文學語言
氣象新聞“是指媒體傳播的天氣、氣候變化或氣象事業發展和變動的事件或信息[1]。”
追溯我國氣象新聞,最早的形式是天氣預報。“1981年7月1日,中央電視台開始口播8個城市的天氣信息。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報》全新改版,新開辟了風雲榜氣象新聞版,在我國媒體中最先運用氣象新聞這一術語。概括而言,氣象新聞報道經歷了從‘天氣簡報’到‘氣象新聞’,從‘直線報告’到‘立體解讀’的轉變,從而使氣象新聞在媒體上由配角成為主角,由當初無足輕重的服務性信息變成新聞媒體上重要的新聞品種[2]。”如今,新媒體的出現,對報紙媒體的氣象新聞帶來新的挑戰。
文學語言的基本性質有兩個,一是意象性,克服了一般語言的抽象性﹔二是超越性,具有隱喻性,能夠表達審美意義。本文所探討的文學語言,主要是指借用比喻、比擬、引用等修辭手法,以及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的有益養分。
氣象新聞與文學語言的關系是“新聞與文學的結緣由來已久,在我國報業初創時期,即在新聞紙上給文學辟出一塊地盤,稱之為副刊。新聞與文學結合得好,就能產生某種超越二者本身的優勢——‘雜交優勢[3]’”。
二、氣象新聞中運用文學語言的必要性
在氣象新聞中,運用文學語言很有必要,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吸引讀者、為讀者服務:西安霧霾天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於是,拿報紙翻看氣象新聞,就成了許多讀者的必修課。報紙應當貼近讀者的這一需求,不斷拓展氣象報道領域,創新報道形式,讓氣象新聞生動活潑、有新聞性、有趣味性、有知識性、有可讀性,吸引讀者眼球,服務讀者生活。
2.破解專業性、枯燥性問題:天氣預報,有很多專業術語,一般讀者看不懂或覺得很枯燥不想看。那麼,記者必須要下功夫,在自己正確理解專業術語的同時,要用生動、活潑的文學語言,把氣象新聞轉變為老百姓能讀懂的大白話,這一點很重要。
3.增加可讀性、趣味性:在氣象新聞中恰當地運用文學語言,可以使新聞語言確切精當、朴實簡練,擺脫其干巴枯燥、僵化呆板、沒有新鮮感的痼疾,從而增強報道的可讀性。
文學的特點在形和情,文學性,即形象性、抒情性、豐富性。新聞作品一旦插上文學的翅膀,就能飛得更高、傳得更遠。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有機結合,是產生精品的途徑。當然,需要強調說明的是,要把握好“度”。
4.增加媒體的競爭力:如今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獲得天氣預報,如手機、網絡等。紙媒由於自身的特點,天氣預報的時效性不如新媒體那麼快捷,那麼,如何來增加競爭力呢?當然要做到有深度、廣度、趣味性、可讀性,通過文學語言的運用,讓人們在輕鬆中閱讀氣象新聞。
三、舉氣象新聞中文學語言的運用(以筆者在三秦都市報嘗試寫作的氣象新聞為例)
1.比喻: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比如“西安的天氣,熱得就像‘蒸桑拿’。”《想見燦爛陽光還得耐心等等》(2012年3月9日),“這幾天,人們都說最近的天氣很郁悶,很久都沒有見到燦爛的陽光了,整天灰蒙蒙的,像是吸滿了水的棉花想要暢快淋漓的擰一把,卻又舍不得的,昨天終於掉下了幾滴。”
2.比擬:把物當成人來寫,或者把人當成物來寫。這樣的話,不僅可以啟發讀者的豐富想像,還會使得文章更加生動。《啥時候出太陽?近三天沒希望!》(2012年3月1日),其中一個小標題是“老天板著臉好似有人欠他錢”,把老天比作人,陰沉著臉,比老是用陰天來寫作更加生動。本文文中還寫道“有人說在中午時候看到一點陽光,很曖昧地閃了一下就跑了。”也把太陽比成有生命的人,“曖昧地閃了一下”,讀起來很輕鬆。
3.引用:有意引用現成語、詩句、格言、典故、民諺等,增強說服力,富有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引用古詩詞。《古城昨日陽光燦爛》(2012年3月14日),文中引用古詩詞。“其實,昨天西安的天氣用李清照《蝶戀花》來形容比較貼切:‘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那種冬末春初的意境,殘留著冬天的寒意,又有著溫暖的陽光,讓人感覺生機盎然的春天已經到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2012年3月16日),主標題就引用了杜甫的詩句。文中還進一步寫道,“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要萌發生長的時侯,它隨著風在夜裡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街頭燈火星星點點。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樹木,似乎在孕育著綠色迎接春的到來,潮濕的空氣中有一絲泥土的清香飄入鼻中。” 非常有意境。
引用民諺。立秋當天寫氣象新聞時,引用了俗話說,“秋后一伏天熱死人”,提醒大家不要放鬆警惕,仍要注意防暑﹔“俗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今日進入‘四九’,今日起,我省將迎來連陰雨雪天氣。”通過引用民諺告知大眾,需要注意連陰雨雪天氣所帶來的問題。
有市民經常會問,天氣預報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在世界氣象日,筆者採訪了專家,先從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給予解答,然后用引用民諺,“俗話說的好,天有不測風雲”,為科學儀器的“走偏”進行了很好的注解。
4.對比:就是把幾種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個事物的幾個方面,相互比較。這樣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榆林下暴雨涼爽,西安蒸桑拿悶熱。”從全省的范圍內來說,把這兩個地方的天氣進行了對比,讓人們體會到“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內涵。
5.設問:故意先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然后自己回答。這樣不僅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而且還有強調等意義。比如《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准確?》(2012年3月23日),不僅標題採用了設問句,而且導語也是設問,“今天是世界氣象日,那你知道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一些氣象知識嗎?你知道天氣預報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嗎?為啥有時候會感覺天氣預報不准呢?昨天,省氣象局專家對此進行了科普解答。”
6.夸張:指為了啟發聽者或讀者的想象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西安昨39.9℃創今年以來最高溫》(2012年7月30日),“你說這天氣熱的,路上遇到個陌生人,相視一笑竟變熟人了!雖然這樣的段子有點夸張,但是西安連續4天‘高燒’,昨天更是燒得一塌糊涂,39.9℃,成為今年以來最高溫。雖然晚上下了一陣雨,可市民覺得並沒有趕走‘桑拿天’”。其中,“路上遇到個陌生人,相視一笑竟變熟人了!”這一句夸張的寫法,把西安高溫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用再拿其他語言來修飾,人們都知道西安有多熱。
7.對偶:字數相等,意義對稱,有非常好的語言效果。標題《“秋老虎”再回首 悶熱天又露頭》,不僅能對新聞報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能使讀者對新聞報道形成深刻的印象,不僅容易記憶,而且有音樂的美感。
8.仿擬:是一種巧妙、機智而有趣的修辭格。它有意仿照人們熟知的現成的語言材料,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創造出新的語、句、篇來,以使語言生活活潑、或諷刺嘲弄,或幽默詼諧,妙趣盎然。
比如這則新聞標題:《清明沒有“雨紛紛” 大風降溫“欲斷魂”》(2012年4月2日),通過對“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仿擬,在清明小長假即將來臨之際,告知人們假期雖然沒有雨,但是有大風和降溫,需要注意保暖,用語妙趣盎然。
《十面“霾”伏西安如何突圍》(2013年10月18日),通過“十面埋伏”的仿擬,讓相關部門和人們看到,霧霾天很嚴重,已經刻不容緩!從霧霾中突圍,這不再是某個部門的事情,而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
9.移情:給原本沒有感情的事物,賦予了感情,從而突出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前半周陰雨綿綿后半周艷陽暖暖》(2012年3月2日),這則氣象新聞更是“大膽”,開頭直接運用了筆者寫的“詩句”,表達了在同一種天氣下,不同的心情和心態,表面看是天氣,實則是心態,非常有張力。第一段小標題:“這是一場冬雨還是春雨?”內文:“輕輕的伸出手\你就會知道 \這冬天的雨水\飽含著人世的蒼涼\裹著寒風\把歲月的苦水\洒在城市的每一處\淺灰的天空下\匯集了我一季的寒冷”。“輕輕的伸出手\你就會知道 \這冬天的雨水\蘊藏著萬物復蘇的訊息\春的花開\夏的綠葉\秋的果實\它都積累著\沉澱著\冬雨總會停下\思索永遠不會”。以上兩首不是詩歌的詩,是筆者和友人聊天時寫的,她寫的前面一首,筆者寫的是后面一首。相同的是雨,不同的是心情和看問題的角度。她說西安灰蒙蒙的,下雨后更覺淒涼、飄渺。筆者說這樣的雨,從氣象角度來說雖然是冬雨,但是從季節和節氣上來說也可以稱之為春雨,況且西安自春節過后,一直沒有什麼有效降水,這場雨貴如油啊!
10.運用讀者喜愛的網絡語言:《表白日女網友送<愛情天氣預報>給暗戀的他》(2012年3月1日),“昨天是2月29日,是‘國際女性表白日’……有位女網友稱,她借這個表白日給暗戀已久的男生發了條短信《愛情天氣預報》:‘今天上午有點想你,預計下午轉為持續想你。受此低情緒影響,傍晚將轉為大到暴想,心情降低五度。預計此類天氣將持續到見你為止……’驚喜的是,對方也回了一條:‘這個天氣預報很准確,跟我的天氣預報一樣!’”這則氣象新聞把當天的好日子與女友送《愛情天氣預報》巧妙結合,增加了可讀性。
正是運用以上這些文學語言,使得氣象新聞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引人入勝,真正地“活”起來,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眼球。
(作者系:三秦都市報)
參考文獻:
[1] 馮健.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2] 陳娟.解析氣象新聞二十年嬗變[J].中國記者,2005(11).
[3] 曾凡華.談談新聞與文學的雜交優勢[J].新聞與成才,2002(7).
[4] 芮必峰,姜紅.新聞報道方式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5] 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6] 王鏑,李偉.談談新聞語言的准確性[J].理論觀察,2001(6).
[7] 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 陳榮升.天有不測風雲文有萬千變化[J].新聞知識,1992(4).
[9] 唐星宇,潘耀清,關鴻志.用修辭手法實現氣象新聞報道語言的通俗化[J].廣東氣象,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