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瘋傳“媽媽再打我一次”
記者查詢該漫畫的原版發現,此系列最初的版本是媽媽說道:“學習了一天,媽媽帶你去公園玩啊!”然后第二幅圖女兒回答:“不,媽媽,我喜歡學習。”第三幅圖沒有文字,隻有一張媽媽扇了女兒一個耳光的動作。最后一幅圖同樣沒有文字,而是女兒捂著被媽媽打紅的臉,一臉委屈。
就是這麼一幅漫畫,卻被網友們各種惡搞,衍生出了無數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就被和近期火爆的節目《爸爸去哪兒》聯系在了一起,第一幅圖配以文字“如果有人向你扔石頭,你不要生氣,要大度的。”第二幅圖裡,女兒回答:“接住他,然后還給郭濤‘蜀黍’。”第三幅圖媽媽一個耳光后說:“不要跟我搶台詞。”最后一幅則依然是女孩捂臉的圖片。
有的網友則給這則漫畫加上了各種結局,溫馨版、暴力版都有,甚至有的網友還制作了動畫版和真人版,儼然一副全民開始惡搞母女兩人的節奏。
被網友瘋狂惡搞的同時,卻也有不一樣的聲音傳來,不少網友質疑該漫畫過於暴力,比較低俗,不應該被如此廣泛傳播。
網友:褒貶不一
“-驍-”:太搞笑了,博主當時怎麼想到這麼畫的,無厘頭。
“滕不然”:兩天沒上網,“媽媽再打我一次”火了,不過原圖我實在看不懂啊。
“劉劉依含”:小時候我媽就這樣打我,所以我看這圖片就完全笑不出來,心裡挺難受的。
“紅芝麻123”:不明白這組又丑又沒有任何正能量的圖怎麼會一夜之間這麼紅?媽媽打孩子,還是打臉,也許我缺少幽默感。
心理學家:焦慮的宣泄
來自南京市12355心理咨詢熱線的專家文清女士也關注了這幅漫畫系列的走紅,她對於這樣一幅裡面包含“暴力”元素的漫畫走紅有著自己的理解。
文清女士說:“這幅漫畫的走紅惡搞就體現出了一種現在網民對於焦慮的宣泄。現在的很多網友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從小都被父母親打過,這樣的‘暴力’攻擊很多人都有親身體會,所以在心理學上來說,他們就產生了‘共情’,也就是感同身受的意思。網友們通過圍觀和評論,來達到宣泄自己情緒的目的。”
“中國自古還有以大壓小的家庭觀念,在工作環境中和社會上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在處於這種氛圍和壓力之中,同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的關系,都會有焦慮的情緒在裡面,這樣的漫畫就是一種以大壓小的表達。”文清女士表示。
所以,文清女士認為這樣的吐槽惡搞並不能算是壞事,因為它讓很多壓力下的年輕人得到了宣泄的機會,讓內在的積壓的能量得到了釋放,在惡搞大笑之后情緒也隨之得到了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