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軟流層理論沒有提到軟流層的涌動會導致霧霾的產生,也沒有提出霧霾與地震的發生存在聯系。 |
近日,一則“嚴重霧霾預示將出現大旱和頻繁地震”的說法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引起種種疑慮。該觀點認為,我國近期大面積、長時間霧霾現象的成因與地球軟流層的活動有關,出現大范圍霧霾后,地震、干旱等其他災害也可能接踵而至。此說法科學嗎?霧霾的成因與地質運動有關嗎?記者採訪了觀點的提出者和其他有關專家。
大范圍霧霾與地質活動有關?
【回應】 僅是猜測﹔目前尚無研究証明近期地球軟流層特別活躍,水蒸氣不太可能因此突然增多並導致霧霾
記者查閱發現,該說法源自姜冬梅在“天大研究院”網站發表《霧霾之后警惕大旱多震》一文。12月9日,記者聯系到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副院長姜冬梅教授本人。她認為,環境污染固然加劇了霧霾的外在表現,但卻絕非霧霾根本成因。
姜冬梅引述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健的軟流層活動理論認為,地球軟流層的活動可以解釋大面積、長時間霧霾現象的成因。據了解,王健在2012年4月份發表的《地球內部深層次動因及其影響與氣候變化》提出,地球軟流層的涌動推動了板塊運動,進而引起了地震、火山爆發、干旱等災害現象頻繁發生。(如圖示)
記者查閱王健的文章發現,該文章沒有提到地球軟流層的涌動會導致霧霾的產生。
姜冬梅認為,依據王健的理論推導,在軟流層活躍的情況下,地球軟流層會使岩石圈釋放出大量的水蒸氣﹔而水蒸氣積聚在近地面,結合大量的污染物后就產生了霧霾。除了霧霾,地震、干旱等其他災害性現象也可能接踵而至,相關部門應提前做好准備。
對此說法,一位長期研究地震的專家告訴記者,目前研究還沒有發現霧霾與地震的發生存在必然或顯著聯系。他表示,將霧霾現象與地震聯系在一起比較牽強。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張東寧認為,通常所說的地球內部活躍期,往往表現為火山地震多發。從固體地球物理學的監測看,最近十年火山地震比之前一段時間並無增加。“地球內部活動進入活躍期”的認定還缺乏証據,距離地表100多公裡的軟流層,目前也尚無研究証明其近期特別活躍。
張東寧介紹說,軟流層又稱為軟流圈,溫度在800℃至1500℃的范圍,一般認為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漂浮”在它上面是一層低溫、剛硬的岩石圈。目前的地震學觀測和地熱測量都顯示,軟流層的熱量釋放是一個非常緩慢而持續的過程,對地表的影響也是穩定的,水蒸氣不太可能因此突然增多。由此,這次大范圍持續霧霾也不太可能是這一因素導致的。
姜冬梅坦承,該理論到目前還是一種假說,尚缺乏足夠的實踐和事實依據。“把地殼運動等地理科學納入霧霾等災害性現象的研究是為了更全面地研究問題。”姜冬梅表示。
近期南方霧霾成因何在?
【回應】 霧霾不能簡單用某個公式來表示﹔污染物排放量大和靜穩天氣是導致本輪霧霾的主要原因﹔霧霾需加強多學科研究
姜冬梅在文章中給出了霧霾產生的公式:霧霾=(80%以上的濕度+污染物)×逆溫層。她認為,內地今年發生多次大面積霧霾,不可能僅僅由污染物傳播導致。
上海氣象局有關專家介紹,霧霾不僅與大氣中的水汽、污染物濃度和逆溫層有關,還與大氣擴散條件(水平擴散和垂直擴散)、污染物輸送條件和區域地理環境等因素有關,所以霧霾天氣不能簡單用某個公式來表示。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馮銀廠教授對霧霾產生的這一公式也不認同。“霧和霾是兩個概念,霧是一種自然現象,在水汽充足、溫度合適、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稱為霧。霾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濃度增高而形成的渾濁現象。”
馮銀廠說,霾的形成簡單說來有內外兩種成因。內因是污染物的排放。顆粒物在大氣中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工業的發展,能源結構的不合理等問題導致目前大氣中污染物的排放已經足以形成灰霾天氣,隻要氣象條件吻合,灰霾就會出現。外因就是氣象條件,空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風,上下運動形成湍流,這些運動有利於顆粒物的擴散。當這些運動幅度都很小時,靜穩天氣出現,大氣中累積的顆粒物越來越多,灰霾天就形成了。“今年霧霾天氣增加和大氣擴散條件差於去年、靜穩天氣多於去年關系很大。”
對於近期持續大范圍霧霾天氣的形成原因,上海氣象局專家介紹,首先從氣候背景來說,冬季本身就是霧霾天氣多發的季節。其次,近期北方冷空氣弱,所以南方受冷空氣影響也較弱。區域內長期受弱高壓控制,大氣層結穩定,大氣擴散條件差,容易造成污染物積累﹔加之晴好的冬季,輻射降溫容易造成近地層逆溫,相對濕度高,更容易形成霧霾天氣。
據了解,12月1日至8日,我國中東部遭遇大范圍霧霾天氣,蘇皖滬等地的霾最為嚴重。中央氣象台有關專家表示,污染物排放量大和靜穩天氣是導致本輪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何立富表示,此次霧霾是今年入冬以來,我國范圍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氣過程。何立富說,江蘇、上海等華東地區此次出現范圍大、持續時間長、局地PM2.5濃度高達30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重度霾,確實比較少見。一方面是由於冷高壓從華東一帶入海以后,變性高壓處在東部沿岸,使得地面濕度增加較快﹔另一方面是由於前期弱的偏北風轉為后期弱的偏西偏南風,比較有利於周邊污染物在這一帶地區匯集。
“雖然‘霧霾預示地震’的說法難以成立,但為我們研究霧霾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建議我國有關專家可以從更大視野、多學科領域來加強對霧霾的研究。”一位專家評價道。
(本報記者 朱 虹 李永寧 喻思孌 胡安琪 曹玲娟 劉 毅)
本期欄目統籌:呂毅品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