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打官腔
很長時間,縣區時政新聞節目給人的印象是“聽會議、跑視察、拍調研”。在這次“走轉改”中,我們打破這種老套,捕捉現場生動的畫面,嚴格控制資料畫面的使用,重生產、工作現場,輕活動場景,不發活動架勢、隆重場面。
武進區召開失地農民保障會議,按照以往的常規路數,區縣電視台會把它做成宣傳政策的時政新聞,以會議場面為主。如此,雖符合宣傳要求卻不受當地觀眾歡迎。武進台記者採寫的《我區為第四年齡段失地農民發新年紅包》,不報道會議規模、形式,而是關注會上提到的與失地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政策,以“新年紅包”為切入,報道生動具體,言之有物。
報道好看不好看,與工作方式是否踏實有關。以前基層編導為了向上多發稿,好大喜功,往往喜歡導故事,編新聞。去年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張照片,一名縣區電視台記者拿了一張打印好的文稿,讓領導照著讀,攝像在邊上拍領導講話,一時間被網友傳為笑談。這種浮躁的不講究真實的工作方式,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打官腔”,勢必會引起受眾反感。
在新聞報道上,我們嚴格杜絕標語式標題,力求“精、准、活”,與時代脈搏同拍。如:《春茶遭遇雙重“倒春寒”》、《前黃村民捕獲“河蚌精”》、《為“禽”所困》等,既生動活潑,又寓意准確深刻。在人物報道中,實施了“報足報活報透主體人物新聞競賽活動”,注意捕捉人物個性化的一面,如有特點的話語、肢體語言等。要求攝像早開機晚關機,為抓住新聞主體最佳狀態甚至不息機,通過塑造新聞人物的個性魅力,使新聞報道不再僵化。人物個性化的表達,使得報道的鮮活度、社會的關注度都有明顯提高。
(巢強:武進廣播電視台副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