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讓觀念更新些,讓內容更“迷人”,讓機制更健全 

新媒體貼近大學生"心"選擇 應時而變讓機制更健全

本報記者 卞民德

2014年08月21日03: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漫畫:李瑞寧

  掃二維碼
  關注人民日報微博

  上期回顧

  平等參與,提高大學生的認同度﹔無障礙傳播,實現價值最大化﹔技術引領,增強正能量感染力。深深嵌入年輕一代生活的新媒體,理應也更應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和人格的完善發揮潤物無聲的積極能量

  

  見本報8月14日23版《導航大學生的“心”方向》

  

  伴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互聯網、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層出不窮。它們不僅改變著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而且讓大學生有了“心”變化。導航大學生的“心”方向,緊迫而重要。

  在這個新的“十字路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何去何從,考驗著大學生,考驗著教育者,也考驗著整個社會。

  跳出“框框”,讓觀念更新

  新媒體的發展讓教育超越時空,成為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活動

  如果是在幾年前,剛剛出版的校報分發到宿舍,很快會被爭搶一空。而在當下,校報的受歡迎度大不如前。

  在大學課堂上,情況也在發生變化。老師們聲嘶力竭講授的許多知識,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已不再新鮮。課前或課間,他們很容易就能從電腦、手機上找到更多信息。

  類似的場景,越來越多地在大學校園出現。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媒體時代知識傳播理念的嬗變。

  “以往的模式,是教育者掌握話語權,學生隻能被動接受。而新媒體時代,知識傳播強調的是個人體驗,以用戶為中心。”多年從事校報編輯工作的濟南大學報社社長劉珂珂一直在思考,教育如何適應當下大學生的心理,“觀念不改,再好的辦法也是空談,落不到實處”。

  新媒體帶來的是個性的張揚和視角的平等。與此相對應,“大水漫灌”“簡單說教”“居高臨下”式的傳統教育方式,將在校園失去市場。

  今年年初,山東大學黨委學工部像往年一樣,向全校師生發布了新一年的工作要點。與往年不同的是,它採用了一張圖片的方式,進行全方位解讀。效果令發布者始料未及,這張圖片在網絡、微信、微博上引起師生強烈關注,並迅速在校園傳播。

  山東大學學工部教育科科長張偉和同事們分析發現,最吸引大家的是其中的14條文字,比如“綜合測評再改進,獲獎比例又提升”“困難認定更科學,獲得幫助更及時”。“全部是從學生的角度總結提煉出來的,不是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學校要做什麼,而是說明學校要做的工作將給學生帶來什麼影響。”張偉說。

  “一樣的內容,不同的思路,效果完全不一樣。”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團委書記蔡清香喜歡撰寫人人日志或博文。這些關注時事熱點及大學生活的文章,成為許多學生最實用的“心靈雞湯”。

  新媒體的發展,也讓教育超越時空,成為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活動。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嘗試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把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延伸到課堂之外。

  今年9月開學季,全國近200所高校的新生用微博掃描錄取通知書上的二維碼,即可進到學校專屬頁面,獲得詳細的入校指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200余所高校開設官方微博,教育類認証微博規模擴大到32494個。

  遵循規律,讓內容更“迷人”

  新媒體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可以讓生活更美好的秋月春風

  有吸引力,才會有影響力。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時代,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如何才能脫穎而出,獲得大學生群體的青睞?

  “當代雷鋒”郭明義的微博,或許可以給人們一些啟示。從2011年3月25日開通,這位全國道德模范的微博粉絲數量以日均萬計的速度增長,並很快突破100萬,時至今日已達到2100多萬。在線下,不到兩年時間,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成立了344支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小分隊。

  運用新興媒介和平台,“在網絡這樣的虛擬世界把郭明義現實化了,使典型更加真實可靠、可親可敬、可學可用,從而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今年2月的“郭明義微博座談會”這樣總結。

  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而言,新媒體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可以讓生活更美好的秋月春風。在這個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隻要遵循背后的規律,原本充滿“說教味”的內容同樣可以變得魅力獨具。

  “新媒體的出現,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既提供了新手段,又提供了新視角”,山東大學黨委學工部副部長王浩認為,與形式上的改進相比,內容的調整、優化更為必要。“你要先了解大學生需要什麼,再有針對性地去提供。”

  形勢政策課,曾是大學生們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時常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要麼玩手機,要麼打瞌睡,甚至直接翹課。許多老師最犯愁的是,怎麼才能把課時上完。可現在,形勢政策課卻成了山東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經常出現拖堂。

  “幾個學生一組,有的演話劇,有的說相聲,有的拍微電影,氣氛很熱烈,別說翹課,打瞌睡的都沒有。”山東大學學工部教育科副科長崔楊很自豪。上個學期,他到幾個學院都聽過這門課,“像自媒體一樣,學生自己生產信息,並在備課、講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即便有個別偏激、負面的觀點,也會在集體討論中被化解”。

  應時而變,讓機制更健全

  高校對新媒體的運用,需要從形式上的擁有,轉到機制上的逐步完善

  成立於2000年的山東大學學生在線網站,是國內最早一批由學生自主設計、開發和運營的校園網站。目前,網站總訪問量超過5000萬次,日訪問量逾2萬次,先后榮獲“全國十佳校園學生門戶網站”“全國十佳思政類網站”等殊榮。

  每年,這裡都要匯聚300余名來自各個院系的學生。從后台程序到網頁制作,從稿件採寫到修改編發,從后勤保障到外部聯絡,從制度制定到日常維護,所有工作均由學生自主完成。

  “這是一個完全屬於學生的互動開放網絡平台。”王浩笑言,這些年來凡是學生在線提出的要求,學校幾乎不會拒絕,“作為一個依靠和扎根於互聯網的學生組織,它也成為開展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最好的陣地”。

  在大學生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一直是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經過多年實踐,無論是部門間協作,還是資金保障,都已經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運作機制。但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新的挑戰出現。

  山東省委講師團講師亓勝林認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目前既有過去沒有解決的老問題,也有新媒體時代才出現的新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要給大學生創造一個虛擬與現實可以互相印証的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銜接尤為必要”。

  目前,國內不少高校,已經開始邁出第一步。自2010屆本科生開始,吉林大學正式將“志願服務”納入本科生學分考核。學生每學年參加各級各類志願服務活動不得少於60小時,參加市及市級以上單位組織的志願服務活動不得少於兩次,要有長期開展志願服務的地點和受援對象,並且每月至少開展志願服務3次。

  2011年,國內首個大中專生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成立,開通當天即有50余家院校申請加入。檔案內容包括教育經歷、學習成績、証件証書、社會實踐、在校不良記錄、助學貸款記錄等等。

  在劉珂珂看來,高校對新媒體的運用,需要從形式上的擁有,轉到機制上的逐步完善,“比如教學活動要化虛為實,比如評價獎懲要更加合理,但無論哪一種變化的實現,都需要從考核、投入、課程設置等機制上予以配套”。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1日 23 版)

分享到:
(責編:袁勃、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