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记者身份,以帮助访民解决问题或曝光公职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相威胁,诈骗、勒索钱财,这一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媒体形象,也干扰了社会秩序。近日,西城检察院查办了数起类似案件,通过揭露冒牌记者的诈骗手段,以此给市民敲响警钟,避免上当受骗。
上网发布公函 假戏真唱
2013年9月开始,犯罪嫌疑人高某、薛某分别自称中国廉政内参编辑部主任和中国综合新闻快报记者,谎称以中国廉政内参的名义给政府发督办函,或对上访事由进行网上曝光,诈骗访民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为了让骗局更逼真,他们特意在国家信访局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中国廉政内参编辑部的办公地址,与访民见面。
高某、薛某等人并不主动联系访民,而是通过在信访局附近出售《信访条例》、上访通信录的闲散人员申某、陈某等进行“沾活”。这些人常年在信访局周围活动,与访民接触频繁,除了兜售相关册子,还会为一些代写上访材料、承接法律服务的人做中介。于是,高某要求对方向访民鼓吹上访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找记者公开才能起到作用。一旦诈骗成功,申某、陈某会领到相应提成。
据被害人吕先生说,2013年11月,他来到国家信访局准备上访,经一出售上访通信录的人介绍认识了“记者”薛某,称可以对吕先生上访的事进行采访报道,但编辑部要收8000元,吕先生听后觉得可以接受便交了钱。几天后,薛某告诉吕先生文章已经发到某网站,他上网一看果然有自己反映的情况,便觉得这钱花得“太值了”。然而没过多久,该网站就关闭了。据了解,中国廉政研究内参属非法刊物,因此高某所寄材料并非“公函”,相关网站也是高某等人自己注册,其所做均属个人行为,根本无法解决访民诉求。
专盯违法乱纪 拍照勒索
另一起典型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李某曾经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后来因故记者证被撤销,然而李某却仍然以记者的身份自诩,并找到了另一套赚钱的路子。李某找来侯某,让其寻找身边违法违纪的现象,然后李某再去向对方施压勒索赔偿。
2013年9月的一天,李某和侯某两人在路上寻找合适的目标,在走到一处政府机关的门口时,突然发现旁边停着两辆牌照相同的汽车,且一辆车身上印有公务车的标识,李某觉得这很可能是公务车套牌,于是便拍下照片,他还发现车里放着两条高档香烟,于是拍照留作证据。
随后,李某就将此事编成情况反映,以记者的身份寄给该政府机关,称将要作为负面典型进行报道或者直接上报相关部门。没过多久,李某就接到该机关常先生的电话,说要面谈此事。见面后,李某开门见山说要是不让自己把这件事曝光出去,就要拿好处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常先生最终给了李某22000元。(记者 彭小菲)
■案件分析
普及合法途径
假记者无处藏
西城检察院表示,针对上访人员,有关部门要普及合法上访的途径、流程及相关制度,公开常见诈骗手段,对访民进行警示教育。另外还要加强对上访的管理力度,对上访事件进度、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让访民对上访充分信任,当合法途径被接受,所谓曝光、发函的骗术自然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而公职人员要在工作中依法行政,按规办事,只有自己身正,才能够打击某些记者的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