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決定了,我要走我自己的忍道,朝著一個絕對不會后悔的路,一直往前走。”這是漩渦鳴人的經典台詞之一。《火影忍者》連載15年終將完結,對相陪多年的粉絲而言,不僅意味著一個故事的結束,更多的是對那份情感的追溯。對我國的漫畫家和企業而言,“火影”已成為一種現象,不僅值得去研究,更值得去學習。
創作從業者說
皮揣子作者張少杰:
“火影”畫工水准穩定
我覺得火影的成功和完結的原因是一個,那就是故事的可開發性。當一個故事有足夠大的展開空間,有足夠吸引人的地方,它就有很長的生命力。相反,如果故事編不下去了,也就該完結了。
我認為熱血漫畫是漫畫的最基本形態。面對用戶最廣泛,形象最正面,取向最正常,適合長期大范圍宣傳和對外輸出,也容易擴展領域和開發周邊。越是長期連載,故事構架就越大,越考驗作者和編輯的功力。作者會在長時間的繪制中磨煉畫技,在作品受歡迎的高低起伏中尋找經驗。同時,也考驗了出版方的穩定性以及能否長期對作者和作品提供支持與把控。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一整套產業鏈,是無比嚴格的從業標准,是日積月累的業界精神。
我們國內的營銷模式就是初期摸索階段,借用火影裡的一句話:“努力沒有捷徑……”市場就是市場,我們和日本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還不成熟、不理智、不重視。說白了,我們還欠幾十年的火候。
動漫形象皮揣子作者張少杰(長弓手皮揣子)是《火影忍者》的粉絲之一,不過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同時也是一位漫畫家。提及《火影》馬上要完結,張少杰稱:“從一個漫畫愛好者的眼光看,我覺得這部作品在畫工上保持了穩定的水准。但在情節上,比起后期怪力亂神的故事展開,我更喜歡早期一個菜鳥小忍者慢慢成長。”
回憶起首次接觸《火影》,張少杰說是在2001年,“當時我正在准備高考,壓力很大。某天,一個同為漫畫愛好者的同學對幾本《火影忍者》單行本大加批評。我把書拿來翻閱了一下,馬上就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個漫畫一定會火。從那時起一直關注到今天。”
之所以得出“一定火”的結論,張少杰的理由是:忍者元素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個吸引人的重點,這個故事把忍者和很多現代元素結合,並以眾多伏筆和復雜精彩的人物關系,構建了一個完全架空的世界觀。同時,一個以忍者為基礎的世界,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阿狸作者Hans:
良性競爭呵護作者激情
在日本漫畫雜志上,所有連載作品都是一種競爭排名關系,可參照《食夢者》。所以,《火影忍者》能連載15年,一定是作品緊緊抓住了所有讀者的心。這種良性競爭關系一方面讓作者更有壓力,也更有激情,同時保証了大部分讀者能看到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我覺得一部好的漫畫能成功,首先還是靠故事。自從手塚治虫通過電影鏡頭創作漫畫大獲成功后,無論好的日漫或者美漫,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所以我覺得在故事的打造上,我們仍然需要更加努力,同時希望能有更多像日本《少年跳躍》這種雜志平台,能挖掘更多新人,讓我們的國漫越來越好。
大概是2005年,Hans聽朋友說有套日本忍者的漫畫很棒,一看便追到現在。“我覺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一個奇幻的世界裡,漸漸見証一個孩子的成長,見証奇跡的誕生。《火影忍者》這部作品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觀,作者把日本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故事,並重新賦予了新的概念和定義,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是通過各種冒險,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把鳴人和佐助的性格刻畫得鮮明豐滿。”
運營管理者說
北京夢之城文化有限公司
COO王玲:
長期連載吸引商業支撐
熱血作品的連載長度往往取決於作品在市場上的被認可度,作品受市場認可就會有繼續連載的機會。《火影忍者》、《死神》、《海賊王》、《柯南》等長期連載作品的粉絲數量遙遙領先於其他作品,從而可以獲得更多商業機會。
在日本,業內競爭非常殘酷,但會有完整的產業鏈支撐優秀作品的后續商業化運營。其漫畫、動畫、游戲、周邊等同一內容的不同展現形態,也會促進粉絲的互相轉化和持久忠誠,交織出更大的商業利益。正如少年熱血漫畫提倡熱血、友情和夢想,優秀的內容能夠賦予讀者無限的正能量。為合適的人提供合適的作品和合適的衍生品,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國內和日本的營銷方式都是多種多樣的:以內容為主的作品,多在平媒期刊或網絡平台上連載﹔以形象為主的營銷,多會選擇新媒體平台上推廣﹔以動畫為主的內容,多會選擇視頻媒體和院線。所以營銷核心是根據自己擁有的內容選擇最合適的平台,做最有效的推廣。更重要的是,除了推廣,后續還有什麼樣的商業機會做支撐。
日本承載動漫產品的平台非常豐富,出版社、媒體時段、互聯網平台,都會有多層次和多人群的覆蓋。所以國內動漫產品本身質量有待提升,市場可供成長或優勝劣汰的環境也還有待成熟培育。
學術研究者說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
地鐵與漫畫文化有可能結合
“日本漫畫原創性非常高,而故事漫畫首先就是以好故事取勝,能吸引讀者一集集地‘追看’下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認為,日本漫畫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也很強,“比如宮崎駿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往往會帶動一個完整的團隊,整個團隊能做出風格非常統一的作品。相較而言,我們的動漫故事往往創新不足,觀看者當時覺得很喜歡,成長幾年后就不喜歡了,或者說完全不適合新一代觀眾的口味,這就說明這些作品穩定性不強,受眾也不穩定,因此很難把一個故事做很多年,就更別提持續發展了。”
在孫立軍看來,日本的故事漫畫大多以月刊、周刊連載的方式發行,這種“靜態的電視”方式不但成本低,還非常有利於漫畫的傳播。“很多讀者看完第一遍還會看第二遍,之后還可能推薦給同學和朋友看。而且日本的地鐵文化和漫畫文化有非常好的結合,在地鐵裡讀有大量文字的報紙會非常累,因此大家傾向於看全是圖畫的漫畫,這樣的環境也給故事漫畫市場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日本動漫市場的成功還要歸功於成熟的體系。”在提到發行渠道和方式時,孫立軍表示,很多動漫故事都是先在平面刊物上積累人氣和口碑,進而把適合電視制作的故事做成電視動畫或者出版DVD,之后再把有潛力的故事拍成動畫電影,而這樣類似“金字塔”的方式能夠循序漸進地了解市場,也能良好地控制成本。“當然這種方式不是絕對的,宮崎駿、迪斯尼的很多作品都沒有採取這樣的方式,但依然能成功,動漫的商業模式本來也應豐富多彩。”
反觀我們的動漫市場,大量的企業和制片方在毫無市場鋪墊的情況下,直接孤注一擲地投資動畫電影,一旦票房不好,就“玉石俱焚”,也失去了繼續創作的信心。孫立軍還提到動畫電影市場的另一問題——營銷為王,“有的公司大肆夸張宣傳,當觀眾走進電影院就會失望而歸,這種過度營銷是在透支觀眾對國產動畫的信心。”
除了故事原創性、整體環境、發行渠道等問題,孫立軍還提到動漫人才缺失問題。“即便專業的學生能在大學裡學到完備的知識,但畢業后要麼過於好高騖遠,要麼有才華但幾年后因為待遇、信心等問題轉行網絡、游戲等,造成人才的不穩定。”即便有各種問題,但孫立軍認為,“我們比10年前有了很大進步。畢竟日本和美國經過了長達二十幾年的市場培育,我們養成自己的動漫風格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而且市場上已經能看到一批有誠意的作品,比如《魁拔》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