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快評]從第一次到第N次親密接觸
越 名
1994年,中國申請接入國際互聯網時,我還是讀中學,根本不知網絡為何物。2000年,“新華網”三個字縱橫網絡的時候,我正在大學校園裡因為上網的問題跟不同的人“打游擊”。那個時候,上網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兒,不僅因為上網費比現在貴需要克扣生活費,電腦比現在少需要排隊,更主要的是上網被認為是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整天“挂”在網絡上,簡直是玩物喪志、無可救藥了。2014年,網絡已經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走著坐著躺著手機不離手,早晚第一時間向網絡“報到”。上網不僅成為謀生的手段,更切切實實地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
衣服可以網購,吃飯可以網上下單,沒有網絡的房子是絕對住不了的,打車都可以網絡化了……網絡影響衣食住行,都是“有圖有真相”的。但網絡對人更深刻的影響,體現在精神上。不借助網絡,人們也不會凍著餓著﹔離開了網絡,很多人卻是要抓狂的。不說那些以網絡為家業的大咖們,普通人對事件的感受也因網絡而變。最簡單的例子,昨晚手機通訊錄突然“失聯”了,而且沒有找回來的可能,根本不緊張,常聯系的人都能通過網絡找到,至多在企鵝、微信上改個簽名告知一下就好了。倘若沒有網絡,那感覺肯定是立刻從地球村倒退回原始社會了。
當然,話說到這裡往往會有轉折。與網絡同行,也有煩惱,鋪天蓋地的信息有時讓人焦慮、莫名的壓抑﹔也有擔心,看到手機提示一堆的程序正被允許獲取我的各類信息,莫名的緊張。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過分親密總是伴隨著不安全感。對網絡的依賴越多,越容易產生恐慌,本領恐慌、道德恐慌、媒介恐慌……等等。從早先“你不知道網絡那端跟你交流的是一條狗”的調侃,到如今“你不知道誰在偷窺你的生活”的風險,如何更好地讓網絡為我所用,事關人人。
風情烏鎮,網咖雲集,用四天的時間,為你尋找繼續與網絡親密接觸、更好地與網絡親密接觸的理由,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