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1期

論懷舊老電影的持久魅力

楊曉明 郭秋林

2014年11月24日09:4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要】:自十九世紀以來,電影就成為一門重要的文化藝術形式。伴隨著世界電影史,世界各國跌宕起伏的民族命運、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都在電影中得到了展示。如今,電影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電影對民眾生活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優秀影片不斷問世。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對老電影的忠誠和喜愛。那些由老電影鑄就而成的文化記憶,永不退色,流淌在人們的血液中。

關鍵詞】:老電影﹔藝術魅力﹔精神﹔感動

在藝術家族裡,電影和電視都可稱得上是后起之秀。雖然電影在制作上始終受商業利益的影響,但是,當它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形式、有了強大的群眾基礎后,它就成了社會精神和文化教育的強有力工具之一。一百多年來,那些優秀的電影作品尤其是老電影,在世界范圍了產生了廣泛影響,激勵、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以老電影為研究對象,就老電影的魅力進行了探討。

一、難以磨滅的時代記憶

以前的電影,無論是在設備、構思、技術上,還是在制作、放映條件上,與現代的電影相比,都顯得有些粗糙。如今的電影,動輒幾百萬的制作成本,動輒是大規模的明星參演、大團隊制作、各種特效和各種帶有噱頭的宣傳,但是,能讓人有重復觀影沖動的,為數甚少。反觀老電影,缺乏高科技手段,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它們仍備受群眾喜愛。人們談起老電影,總是唏噓不已,更多的人還會發出“今非昔比”的感慨。一些人認為,雖然同是電影,但是,今天高科技、大制作、在電影院或家庭影院裡看到的電影,商業味道過於濃郁,電影的藝術味道大大沖淡,在觀看時,即使是看的驚心動魄,但是情感激發與參與已經很少。而老電影,雖然技術有限,在聲光影呈現上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波瀾壯闊的歲月河流,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沉思和一個時期的民族心態。這些,才是最難復制的。

新中國成立后,最早被大眾廣泛接受的老電影為外國譯制片,《列寧在十月》《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列寧在一九一八》《鄉村女教師》等,在中國民眾中受到了熱烈歡迎。在今天看來,這一時期的電影講述的故事與歷史事實有一定的差距,許多情節都是編造的,電影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也有被過度拔高之嫌,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對他們的喜愛。許多當代作家都描述過小時候觀看露天電影的場面:傍晚,大銀幕在村口大樹下扯起時,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此后,他們以亢奮的狀態等待電影放映時刻的到來。電影還未放映,銀幕前就擺好了板凳。月上枝頭時,電影開始,一個村子的人都出動了,婦女們還拿著沒有納好的鞋底,姑娘小伙們隔著人群相望,熙熙攘攘,比過年還要熱鬧……看電影《列寧在十月》時,看到人們喊列寧為“弗拉基米爾”時,下面的人都“哦”了一聲,原來這是列寧的名字!被特務暗殺的同志跳樓時,男孩們都會跟著他喊一嗓子“瓦西裡”。當然,對瓦西裡“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那句名言,許多人至今仍舊是津津樂道。如今,那種新奇、期待、激動、緊張的心情再也不會有了,那種帶有集體狂歡性質的湊在一起看露天電影的日子,再也不會重現。對於有懷舊情結的人來說,失去的,總歸是令人懷念的,與其說懷念老電影,不如說懷念那個永遠無法重回的時代,也許,老電影的魅力就在於此。

早期的國產電影起步慢,發展緩慢,但是也出現了許多令人稱道的優秀影片,改革開放之前,國產戰爭片是唯一能與外來譯制片相提並論的“名角”。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抗日、抗戰電影,《柳堡的故事》(1957年)《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狼牙山五壯士》(1958)《風雪昆侖駝鈴聲》(1958年)《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地雷戰》(1962年) 《小兵張嘎》(1963年)《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地道戰》(1965年)等,共同構成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在那個休閑娛樂方式單調的時代裡,電影成為人們最為寶貴的娛樂方式。通過電影,人們不但體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還會通過思考與自我審視,珍惜現在,發憤圖強。可以說,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老電影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它是民眾的精神食糧,它不僅激活了人們的青春,還給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以正確的指引。同樣,人們對電影的忠誠和熱愛,也被印到心靈深處。最終,這種影響,會幻化為年輪,永遠存在。

二、歷久彌新的精神感動

老電影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其藝術價值上,還體現在其精神價值上。許多鐘愛老電影的人說起老電影的好處時無不是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一位老藝術家如是說:“我小時候喜歡看與解放戰爭有關的戰斗片,《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兩個小八路》《五朵金花》《上甘嶺》《農奴》《董存瑞》等,我看過好多遍。記得第一次看《董存瑞》電影,當看到董存瑞犧牲時,我都哭了。回到家,心情仍舊很低落,媽媽看到我不開心,問我為什麼,我把自己的感受說了。我的母親,平時對我很嚴厲,那次卻擁抱了我,並對我說:“你能想到這一點,說明你是個好孩子。你好好學習,長大后多為別人做好事,一樣是英雄。”這句話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那以后,我成績提高很快,直至考入上影,做了一輩子與電影有關的工作。”銀幕戰斗英雄的故事,能對一個孩子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從中可見電影的內涵與激勵意義。這正是老電影歷久彌新、至今備受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

老電影中有許多千錘百煉、厚積薄發的精品,民眾可以透過它們,感受到精神的鼓舞、電影的魅力。《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制片廠1964年攝制的一部經典電影。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戰場,在王成壯烈犧牲后,王芳在以哥哥為榜樣繼續戰斗,並最終和養父、親生父親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這部電影在故事情節上,不但有殘酷的戰爭和澎湃的革命激情,還在故事中穿插了父女、兄妹、戰友分離死別的情感戲,突破了以往的軍事電影“不問親情”的局限,故事設置巧妙,內容充實,主題多樣,在當時廣為流傳。從中,人們不但可以在炮火連天的戰爭畫面中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還能感受到英雄兒女的革命激情,又能接受溫馨感人的親情、道德教育。我們相信,無論何時,當王成大喊“為了祖國,向我開炮”時,所有人都會為之動容!事實上,正是受“英雄兒女”精神的鼓舞,許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科學家才紛紛回歸祖國,為四化大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電影主題曲《英雄贊歌》的歌詞:“風煙滾滾,唱英雄……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用來歌頌我們的人民子弟兵,任何時候都不過時。觀眾同樣可以英雄為榜樣,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樹立頑強拼搏的精神,不怕困難,刻苦專研,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今天,中國大國地位崛起,國家外來入侵威脅已經解除,但是,我們仍舊需要王成一樣的獻身精神,仍舊需要重溫那種精神感動,並帶著這種感動永遠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無可爭議的經典與輝煌

老電影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那對人性的刻畫,是它在故事講述方面的流暢,是它其中蘊含的質朴情感。反觀民眾,對於那些優秀的影片,他們也是非常買賬的。以電影《少林寺》為例,這部1982年出品由香港電影公司投資出品的功夫片,講述的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影片以覺遠和尚為報父仇、出家學武為引線,表達了反抗暴政、反對分裂的主題。電影由中國武術界的年輕精英擔綱主演,演員、動作、器械、景色全部是真人真戲真家伙真景,不但拍攝是一鏡到底,故事也流暢、精彩,電影插曲《牧羊曲》《少林少林》更是廣為流傳。這部電影,開創了一個功夫片新時代,捧紅了一批電影明星,使得少林寺名揚海外。最令人驚奇的是,在票價平均不到1毛的時代,它竟然取得了將近兩億的票房。演員的純真,電影人的執著,群眾的熱情,都讓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的成功,與導演的嚴謹認真的創作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是分不開的。導演張鑫炎在創作時堅持“弘揚中國傳統武術藝術”的理念,堅決不讓商業化因素影響影片制作。為此,在劇組已經花掉40萬港元的情況下,他堅持要重新挑選真正的武術運動員來參演電影,堅持要去風景優美的嵩山實地取材拍攝,目的就是使得觀眾在觀影時候能真實感受到武術、飛瀑、碑林、佛像、碑碣、壁畫的美感。於是,才有了這部態度嚴謹、思想性和藝術性均臻上乘的影片的誕生,影片才能引得觀眾爭先觀看,才能遠銷至泰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才能引發時代習武健身熱潮,才能創造出令人咂舌的票房神話。這對今天的觀眾和電影人來說,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事實証明,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寶貴的財富,我們在積極進取的同時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工作。對於電影人來說,寓教於樂也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的電影人,在文化創作活動中,仍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保持謙虛、謹慎、認真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經典如同祖傳的茶器,經常拿出來擦拭,才能煥發出耀眼的光彩。重溫那些經典老電影,總能讓我們收獲不期而至的感動,總能給電影人以更多的營養。不止觀眾,時代文化工作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中央電視台開設的《流金歲月》欄目,西安廣播電視台自2014年1月1日起開設的經典影視劇賞析欄目《西安早視》,這些老電影觀影欄目總能受到觀眾、學者的好評。同樣,電影工作者在進行創作時,也樂於借助於老電影對新電影進行文化分析、對比,部分電影工作者還在老電影改變上做出了不懈努力,老電影《林海雪原》《紅旗牌》《烈火金剛》新電影都陸續跟觀眾見面。原先的黑白影片變成了彩色電影,原先單調的戰斗主線出現了分支,感情戲出現了,集體主義理想變成了個人主義價值觀,這種對歷史的彩色化、多樣化更改,難免會受到人們的質疑。但是,我們應該從中看到的是,正是民眾對老電影的喜愛,才促使電影人加大了老電影改變、革新的步伐,這其中固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這種不足也可以成為促使電影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指引中國電影走上新的發展道路。換而言之,我們今天在欣賞老電影時,不止要關注老電影放映的新環境,還要看到老電影的發展與演變,看到新時代給老電影帶來的發展機會,看到電影人的努力,同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對老電影的新發展給予客觀評價,隻有這樣,才能營造有利於經典影片創作的社會環境,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到光韻再生的魅力。

(楊曉明為西安廣播電視台《西安早視》欄目制片人,郭秋林為西安廣播電視台旅游節目編輯)

 

參考文獻:

[1] 林增偉.黑白電影的藝術魅力[J].電影文學,2010(11).

[2] 曲妍.淺談電影主題音樂的藝術魅力[J].電影文學,2013(8).

[3] 郭學勤.“期待視野”與林杉電影的藝術魅力[J].當代電影,2005(11).

[4] 張平莉.身體的美學:淺談體育電影的藝術魅力[J].電影文學,2012(5).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