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1期

論社會轉型期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馬緣園 王燦發

2014年11月26日08:2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當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在社會政治、經濟、觀念轉型的背景下,在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不斷融合的語境下,討論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與責任擔當極具現實性與前瞻性。當代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責任擔當,做時代的記錄者、建設者和服務者,維護新聞傳播與社會大系統的和諧關系。這就必須堅守黨性原則、堅守新聞規律、堅守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和社會主義的新聞倫理,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推手,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得力助手。

關鍵詞】社會轉型﹔責任擔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轉型期的中國社會

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急速發展,當下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社會轉型。轉型源自變遷,“社會轉型是在社會根本性質、國家根本發展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具體的社會形態、社會結構、社會觀念等發生變化”[1]。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推進過程中,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遷的過程中,在從舊有價值觀向新的價值觀變遷的過程中,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繼而向信息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深刻出現,並對當代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一)執政轉型

中國古代政體的特征是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打下了“人治社會”的深深烙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以法治替代人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進一步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開始不斷進行執政轉型,為中國民主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在執政黨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的執政轉型過程中,由於政府職能改革滯后、公權力制約機制不足、官員政治信仰迷失等原因,政治腐敗問題十分突出,成為執政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2]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層開展密集反腐,堅定不移的反腐工作成為執政轉型的重要工作,也是媒體與公眾關注的政治焦點。

(二)經濟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遷的過程中,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強調市場主體的獨立性和平等性並加以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轉型舉措,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民跨入小康生活。然而社會經濟轉型也帶來了諸多社會矛盾,諸如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市場秩序失序、資源耗費過度、社會腐敗滋生、拜金主義盛行等。經濟轉型帶來的系列矛盾體現在傳媒領域則表現為媒體片面追求商業利潤,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出現失衡,導致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等新聞尋租現象屢禁不止,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倫理與社會責任感缺失。

(三)觀念轉型

社會政治、經濟層面的轉型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原有的價值觀念受到沖擊,新時期社會公民權利意識開始覺醒,現代公民意識高漲。但觀念轉型並非一蹴而就,在舊有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新的價值觀並未完全形成的轉型期,多元價值觀交織混雜,形成了觀念的激烈交會與劇烈碰撞,夾雜著許多極具負面影響的社會觀念,諸如誠信缺失、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等。全社會出現了嚴重的社會道德滑坡現象,群體性事件頻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遭受嚴峻挑戰,這對新聞媒體輿論引導功能的發揮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媒介轉型

從IT(信息技術)到ICT(信息與傳播技術)時代的變更帶來了媒介生態的巨大變化,媒介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我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變遷,促進了當代中國的媒介轉型。數以億計的受眾向網絡新媒介轉移,給傳統媒介帶來了巨大沖擊,媒介融合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3]的媒介轉型重要思路。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的融合對媒體與新聞工作者在責任擔當的履行、對現代輿論場的引領上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當代新聞工作者記錄者、建設者與服務者的角色定位

社會轉型期的社會現象錯綜復雜、各類矛盾集中凸顯、社會觀念空前多元,在新聞媒體自身面臨媒介轉型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顯得尤為重要。明確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其履行責任擔當的重要前提。

(一)時代的記錄者

自洋務運動興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促使國人辦報發軔。近現代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誕生於內憂外患背景下的民族革命斗爭中,記錄了從洋務運動起始的中國近現代史的艱難發展歷程。無論是民國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還是愛國新聞人士鄒韜奮、范長江,他們的筆尖忠實記錄了中國近現代社會波瀾壯闊的偉大圖景。今天的新聞即明天的歷史,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角色定位即時代的忠實記錄者,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樣是受眾對於新聞工作者的角色期待。

回望中國新聞發展史,范長江——這位杰出的新聞巨子,其新聞精神影響了一代代新聞工作者,以其名字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現為“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是中國新聞從業者的最高榮譽。1935年,范長江以《大公報》旅行記者的身份考察了川、陝、青、甘、內蒙等廣大地區,行程4000余裡,用筆忠實記錄了西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文化等景象和紅軍長征路上的真實情況。“范長江是以國內記者身份進入延安採訪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並如實報道陝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第一人。”[4]1937年,他向全國人民報道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新氣象和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言行,突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忠實記錄了20世紀30年代陝北革命根據地欣欣向榮的真實景象,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忠實的記錄、強烈的時代氣息、濃烈的情感、崇高的責任感是范長江精神的內涵核心,范長江無愧為時代的偉大記錄者。

改革開放以來,對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認知處於不斷變遷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新聞工作者角色本位回歸的討論增多。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理應把握時代的脈搏,這是范長江精神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啟示。“新聞記者總是自覺地關注一個時代的新變化、新情況、新事物,把握時代的最新動蕩,做時代脈搏的最直接、最敏銳的感應者。”[5]當下中國正處於重要的轉型時期,針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各類社會矛盾以及多元的價值觀念,新聞工作者更應扮演好“時代記錄者”的重要角色,真實報道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新變化、新現象,緊扣時代脈搏,講好中國故事,忠實記錄中國改革變遷的奮斗歷程。

(二)時代的建設者

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在忠實記錄時代的同時,必須重視新聞工作的建設性,做好時代的建設者,這是由新聞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在社會轉型期這一特殊時期,新聞工作者建設者的角色在助力社會發展、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社會轉型期的新聞報道中,由於新聞工作者對自身角色認識不清,時常進入報道誤區。2013年3月《湖北日報》刊發了一位老新聞工作者的來信,信中反映“有的媒體編輯記者對正面報道和建設成就宣傳熱情不高,認為缺乏新聞價值,但對負面新聞卻興趣十足,常常一擁而上﹔有的媒體對主旋律影視作品報道僅三言兩語,對一些影視明星的風流韻事卻連篇累牘﹔還有些媒體喜歡從互聯網網站上‘扒’新聞,導致經常出現虛假不實報道,嚴重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公信力”[6]。由於社會轉型中矛盾集中凸顯,新聞工作者對負面報道趨之若?﹔部分新聞工作者為了片面迎合受眾對於刺激性信息的需求,罔顧社會傳播效應,令媒體上充斥著星、腥、性的報道,這均是新聞工作者缺乏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的表現。由《湖北日報》發起的這場“記者建設者角色”的大討論在全國新聞界迅速展開。

“新聞天天有,但報道什麼,怎麼報道,不僅是新聞採訪學的問題,它還反映了報道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價值取向。”[7]新聞工作者的角色不能止步於記錄時代,更應在觀察與記錄中拋棄局外人的觀念,在新聞選題、新聞採訪、報道視角、輿論引導等層面以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為導向,肩負社會責任、具備大局意識、成為時代的建設者。正如湖北日報原政宣部主任、高級編輯周政授所言:“做真正的建設者才能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建設者的角色做好新聞報道,就要求我們每一篇報道都要有正確的出發點,要有明確的建設性,能促進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8]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石義彬則認為:“媒體可以傳播正能量,使社會形成向心力,形成團結協作。在共同建筑中國夢的過程中,媒體應該做、可以做、也能夠做凝聚社會共識的建設者。”[9]強調了在社會轉型期,媒體作為建設者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學對待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具備大局觀念﹔合理輿論監督,以建設心態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傳播主流價值觀並凝聚共識,這是新聞工作者作為時代建設者角色的基本內涵,也是新時代對於新聞工作者的新要求,更是新聞工作者推動社會發展、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三)時代的服務者

新聞業是以新聞信息傳播為主要手段來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社會文化事業。新聞工作者以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具備鮮明的服務性特征。新聞工作者以人民為服務對象,是時代的服務者。

被譽為“人民記者”的穆青在新聞一線工作了60余年,始終堅持“勿忘人民”的新聞理念和顧全大局的政治覺悟,加之獨具的人格魅力,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新聞大家。回顧穆青的新聞工作和新聞精神,其“扎根人民、勿忘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聞思想影響了一代代新聞人,是貫穿其職業生涯的重要思想。穆青堅持認為:“我之所以有今天,功勞也在人民群眾身上。是人民哺育了我,人民教育了我,並給予我以前進的動力。所以我經常給大家講‘勿忘人民’。”[10]穆青“勿忘人民”思想的根源來源於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新聞思想的繼承,來源於革命歲月對人民的感恩,來源於對新聞工作經驗教訓的反思,更是優秀黨員遵守中國共產黨要求的深刻體現,其“服務人民”的新聞思想精髓對當下新聞工作者“時代服務者”的角色定位影響深遠。

新聞工作者服務者的角色定位同樣是時代的需求。轉型期的社會多元化發展,社會輿論環境復雜,輿論引導工作困難重重,新聞工作者必須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切實對人民群眾負責,才能贏得公信力。群眾路線歷來是我黨領導下的新聞宣傳的核心,2011年由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共同組織開展的“走轉改”活動,正是推動群眾路線與新聞宣傳實踐相結合的積極舉措,旨在使新聞媒體更好地服務人民、拉近與人民的距離,強化新聞媒體服務人民的角色定位。“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做好時代的服務者”是我國新聞工作者從歷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先進經驗,更是新時代賦予新聞工作的重要角色定位。

三、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新時期我國新聞工作者承擔著時代記錄者、建設者與服務者的重要角色,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在當代的責任擔當。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指的是以新聞工作者為責任主體,強調其新聞傳播活動對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領域負責,服務社會系統、維護新聞傳播與社會大系統的和諧關系。

(一)黨性原則的堅守

在我國,新聞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黨的事業休戚與共。當代,我國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黨性原則,這是責任擔當的核心。

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黨報思想,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形成了系統的報紙黨性原則,指導了革命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新聞業的偉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問題,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國家領導人反復強調了意識形態性與黨性原則在宣傳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於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11]

新聞工作者必須在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組織上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堅持“政治家辦報”,維護中央權威,旗幟鮮明,服從大局,團結群眾,運用新聞宣傳手段為黨的各項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當前的新媒體環境更加開放、便捷、多元,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激烈,當代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黨性原則,在社會轉型中有力地表達黨的主張、為黨立言,做到與黨同向、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對黨性原則的堅守是當代新聞工作者首要的責任擔當。

(二)新聞規律的堅守

新聞事業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新聞工作者在堅守黨性原則的基礎上必須堅守新聞傳播自身發展規律,充分發揮新聞工作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對新聞規律的堅守是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擔當。

對新聞規律的堅守首先體現在對傳媒公共性的建構上。新聞工作者必須通過對社會的觀察與記錄、建設與服務彰顯新聞媒體社會公器的性質,確立新聞媒體作為公共領域的重要價值。“主流新聞傳媒也隨之具有了傳播信息、反映輿情、引導輿論、凝聚公眾意識、表達公眾利益,甚至有限度地批判政府政策、制約政治權力的功能,初步具有了‘公共領域’的價值。但應該看到,主流傳媒的這一公共性職能擔當還有待進一步強化。”[12]

其次,新聞工作者要堅守新聞傳播的公開性原則。新聞傳播不是對某一部分人群的傳播,而是對大眾的公開傳播。在社會轉型期,受眾對於信息公開的需求高漲,新聞工作者應推進社會信息公開尤其是政務信息公開,保障社會各階層信息對稱,以捍衛受眾的知情權為職責。

再次,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實踐中必須堅守新聞傳播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基本原則,對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現象、多元的價值觀念進行全面觀照,努力報道社會生活的大趨勢、新變化,勿將支流當主流,勿被網民所左右,真實客觀地記錄中國改革變遷的奮斗歷程。

(三)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的堅守

社會責任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佔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理論,它發源於自由主義新聞理論,是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過程中,出現了新聞自由的濫用和壟斷的背景下產生的,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度。

在中國新聞發展史中,近現代報人對於新聞的社會責任向來非常注重,涌現了一大批極具報格的著名報人,如王韜、梁啟超、黃遠生、邵飄萍、史量才、羅隆基、范長江等。隨著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源自西方的社會責任論被賦予了中國特色,誕生了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從中國近年來以新華社為代表的媒體一系列的公益報道實踐來看,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環境下,社會責任理論被賦予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13]

當代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強調新聞工作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努力傳播先進的現代文化觀念,並強化社會監督與社會責任意識。在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的內涵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核心。2012年下半年,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資深評論人米博華在接受《新聞記者》雜志訪談時說道:“有影響的大國必有穩定的核心價值體系。越是多元多樣,越要有國家團結的‘一體化’紐帶,越要有一個維系民族和諧的‘一致性’倫理,以保持其價值體系的連續性和基本一致性。”而這個核心價值體系即黨的十八大提出並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的堅守是新聞工作者的根本責任擔當。

(四)社會主義新聞倫理的堅守

隨著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傳播活動對個體認知和社會價值判斷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引發了一系列對道德倫理問題的反思。新聞工作者對社會主義新聞倫理的堅守是其基本的責任擔當。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前,新聞媒體出現重利益、輕倫理的現象﹔同時,整個社會倫理危機也引發了新聞倫理滑坡,這直接導致了新聞工作者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新聞倫理的失范和基本人文關懷的缺失。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執政轉型和經濟轉型中折射出諸如社會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市場秩序失序、資源耗費過度、社會腐敗滋生等問題,作為新聞工作者,有責任關心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報道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環境等民生問題,以高度的人文關懷和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懷進行適當適度的客觀報道,致力於構建社會倫理的共識。

在傳統媒介與網絡新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介為了迎合網絡社交媒體和網絡語言的傳播特點,忽視了權威性、公信力和主流價值導向的自我定位,產生了新聞倫理的新問題。這更凸顯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當代新聞工作者在傳統媒介轉型中恪守新聞倫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實現責任擔當的現實途徑

執政轉型過程中,全面報道需要跟進﹔經濟轉型中,民生問題亟待關注﹔觀念轉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亟須傳播﹔媒介轉型中,互聯網思維需要跟上——社會轉型期的當代新聞工作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責任與利益間、在新老媒介融合中探索著實現責任擔當的現實路徑。

(一)記錄社會,反映時代

記錄社會,反映時代是實現新聞工作者記錄者角色定位的途徑。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史學家的嚴謹態度,恪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忠實記錄當下社會新變化、新現象,緊扣時代脈搏,把握主流趨勢。傳播的新聞信息不但要表象真實、細節真實,而且要宏觀上、總體上真實,忠實記錄中國改革變遷的奮斗歷程。

(二)服務公眾,公信至上

服務公眾,公信至上是實現新聞工作者服務者角色定位的途徑。無論通過何種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工作者必須以公眾作為服務對象,堅持人民性原則。牢記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性質,為公眾利益代言,發揮新聞媒體在公共領域的重要價值。唯有如此,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贏得公信力。

(三)堅持黨性,重視引導

堅持黨性,重視引導是實現新聞工作者建設者角色定位的首要途徑。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黨性原則,明確新聞媒體的政治屬性,聽從中國共產黨的指揮,明確我國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和政府新聞輿論工具的性質,不能使商業邏輯讓位於政治邏輯。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尤其要引領網絡輿論陣地,強調網絡輿論引導。堅持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的統一。

(四)懲惡揚善,堅守責任

懲惡揚善,堅守責任是實現新聞工作者建設者角色定位的根本途徑。在價值觀多元的當代社會,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有直面邪惡的正氣、勇氣,堅決抨擊假惡丑,弘揚真善美,傳播社會正能量。在以建設性心態進行輿論監督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肩負社會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五)人文關懷,凸顯倫理

人文關懷,凸顯倫理是實現新聞工作者建設者角色定位的基本途徑。新聞工作者是傳承“光榮和夢想”的光輝職業,必須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和正義感才能堅持下去。當代新聞工作者要像穆青那樣,在事業中保持桀驁不馴的風骨,堅持新聞人的逐夢情懷,以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高尚的倫理操守進行新聞傳播。

五、結語

新聞工作者永遠是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是當代的新聞工作者。新的時代語境給予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新的挑戰。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新聞工作者必須明確記錄者、建設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定位﹔明確黨性堅守、新聞規律堅守、責任堅守和倫理堅守的責任擔當,在新聞輿論工作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推手,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得力幫手。

(馬緣園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王燦發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李宏斌,鐘瑞添.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內容、特點及應然趨向[J].科學社會主義,2013(4).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3]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共同為改革想招 一起為改革發力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出席,新華社北京2014年8月18日電訊.

[4]胡愈之.不盡長江滾滾來——范長江紀念文集[M].群言出版社,1994:18.

[5]陳力丹,江凌.改革開放30年來記者角色認知的變遷[J].當代傳播,2008(6).

[6]請大家來參加“我是建設者”大討論[N].湖北日報,2013-03-22.

[7]徐建華.建設者:公眾對記者角色行為的期待[J].新聞前哨,2013(9).

[8]以建設者姿態共圓中國夢——老新聞工作者座談“我是建設者”發言摘登[N].湖北日報,2013-04-09.

[9]讓未來媒體人樹立建設者意識——武漢地區高校新聞院系負責人談“我是建設者”[N].湖北日報,2013-04-15.

[10]穆青.穆青論新聞[M].新華出版社,2004:468.

[1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劉雲山出席會議並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21.

[12]羅以澄,陳文高.構建和諧社會與新聞傳媒責任擔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5).

[13]王燦發,曹光煜.中國特色社會責任理論的內涵及實踐——從新華社公益報道談起[J].新聞愛好者,2013(1).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