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1期

試論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

哈艷秋 張大鵬

2014年11月26日08:54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長期指導著新聞理論研究和新聞實踐。它的內容包括: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公開地向群眾表明立場指明方向﹔擴大群眾的監督﹔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強調新聞報道要拿事實說話﹔講求新聞的針對性﹔注重調查研究﹔關心作風建設等七個方面。當前,學習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就是為了更加主動地應對時代變化,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公信力、親和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群眾觀

2014年8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鄧小平同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拓者,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熱愛人民,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並高度評價他為中華民族獨立、繁榮、振興和中國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奮斗的輝煌人生和偉大貢獻。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鄧小平始終重視群眾路線問題,把群眾路線提高到黨性的高度來看待,在鄧小平理論中有多處涉及新聞宣傳工作要重視群眾路線的問題。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出發,強調黨要密切聯系群眾,這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豐富和發展。體現在新聞宣傳思想上,是他在不同歷史時期從群眾觀點層面對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豐富和完善,對新聞宣傳工作必須緊密聯系群眾生活的具體要求。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並正確指導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聞宣傳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的群眾觀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群眾的立場和態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正是基於這種唯物史觀的認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並將其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其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二是黨必須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形成正確的理論和政策,然后再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由此可見,新聞宣傳工作屬於群眾工作的范疇,要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新聞宣傳工作的群眾路線做過許多精辟論述,這些觀點包括“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思想、“拿事實來說話,反對形式主義”的觀點、“三貼近”原則以及“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等等。這些理論闡釋,為我國廣大新聞工作者強化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並逐步形成堅持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從戰爭年代開始到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的新聞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始終堅持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並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二、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點

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點,來源於他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一直忠實地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群眾觀。在指導思想上,鄧小平強調在堅持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和擴大群眾的監督。在新聞宣傳實踐中,鄧小平要求新聞工作者拿事實說話,注重調查研究﹔辦報要關注“群眾的議論、群眾的思想、群眾的問題”,培養良好的文風和過硬的作風。

(一)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把它變成人民群眾自己的主張

毛澤東同志早在1948年《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就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意義給予明確說明:“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於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1]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指出:“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把它變為人民群眾自己的主張,並且組織人民群眾加以執行。”[2]225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心,深刻全面地領會黨的方針政策,懂得黨制定政策的理論根據和現實依據,准確生動地宣傳黨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善於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在進行政策宣傳時,要緊密結合實際,結合群眾的切身利益,針對群眾的思想和需求,深入淺出地解釋黨的方針政策,找准黨的主張與群眾利益的契合點,並由此展開去,隨著群眾實踐的進展,政策宣傳也步步深入,最終使黨的政策落到群眾行動的實處。

(二)公開地向群眾表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指明正確的方向

堅持真理,敢於並且善於同各種錯誤思想和行為展開斗爭,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黨工作的著重點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針對黨內極少數人的懷疑情緒和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想,1979年3月,鄧小平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此后又針對當時新聞宣傳工作中的問題,在1980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的宣傳工作還存在嚴重缺點,主要是沒有積極主動地、理直氣壯而又有說服力地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對一些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嚴重錯誤思想沒有進行有力的斗爭。”他向全國新聞界提出,正確的思想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中確立和發展的,要“堅決批評和糾正各種脫離群眾、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的錯誤”,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同妨礙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斗爭。

《紅星報》

可以看出,在表述的側重點上,鄧小平強調將新聞媒體作為有力的武器,對不同時期的錯誤思想和不正之風進行尖銳的批評,教育人民,發揮新聞輿論導向作用,這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在實踐中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表現。

(三)擴大群眾的監督,讓群眾通過新聞媒體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

鄧小平一貫重視黨報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在1957年的《共產黨要受監督》一文中,他寫道:“黨要受監督,黨員要受監督。如果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這裡的監督,除了一套章程以外,也包括了新聞輿論某種程度上的監督。所以鄧小平接著補充道:“發揚民主不會妨礙統一領導,擴大群眾的監督很重要,那麼,什麼是群眾的監督呢?所謂群眾監督,就是要讓群眾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其中新聞媒體是一個重要方面。應該讓群眾有充分的權利和機會,表達他們對領導負責的批評和積極的建議。”

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黨報黨刊積極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成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重要渠道。20世紀80年代初對渤海2號鑽井船翻沉事故、山西省昔陽縣“西水東調”工程以及商業部長在飯庄吃飯不付款的批評報道,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使人們對改革增加了信心和力量。到了90年代,隨著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以批評性報道著稱的欄目面世並受到中央領導的鼓勵和群眾的歡迎,我國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走上了一個新的軌道。

(四)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強調新聞報道要拿事實說話

鄧小平深刻認識到,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宣傳受到群眾信任的前提。他要求新聞工作嚴格尊重客觀事實,准確反映客觀實際,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鄧小平早在1961年就指出,報社發社論,提出口號,不要搞一般號召,而要扎扎實實地告訴人們怎樣做。1962年,針對“大躍進”以來由新聞界帶頭刮起的“浮夸風”鄧小平批評道:“這幾年在我們黨內滋長了一種不如實反映情況,不講老實話,怕講老實話的壞風氣。有意弄虛作假,是不好的……”對新聞宣傳夸大成就的傾向,他說:“切不可過分夸大自己的成就,切不可把我們的事情說得太美滿了。”[3]262針對夸大缺點的傾向,他說:“報紙上正確批評的作用應該肯定,但是應該注意不要把個別的現象當作普遍現象,不要把局部的東西夸大為整體。”對新聞宣傳的形式主義問題,他在1992年的南巡談話中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並不很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小平同志的這些講話和指示,中心意思隻有一個,就是強調:“我們的宣傳,要拿事實說話,要防止在群眾中造成各種不符合實際的印象。”[3]366

(五)講求新聞的針對性——辦報要“結合實際”“考慮對象”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體現。兩者的結合,就是鄧小平對新聞宣傳要“結合實際”“考慮對象”的要求,即講求新聞的針對性。這一辦報思想來源於他豐富的新聞工作實踐,在擔任《紅星報》主編時,他就讓報紙內容貼近紅軍戰士的實際生活和戰斗,因此深受紅軍指戰員的喜愛,大家都稱贊《紅星報》是“革命的喇叭”。1950年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又指出:“我們的報紙要登中央發的一般消息,但作為地方報紙,新華總社的廣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適當選擇、改編、壓縮、提煉,要考慮對象,能不能看那麼多,看了懂不懂。”[2]50他對如何辦好西南《新華日報》提出過加強針對性的具體要求:“報紙要結合實際,結合當時當地的中心任務。領導同志和辦報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當地新聞上,要大量刊登本區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報社要時時和領導取得聯系,根據本地當前任務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報道方針。”[2]146

(六)堅持群眾路線,注重調查研究

堅持群眾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在黨的幾代領導人的思想體系中都閃耀著這一思想光輝,並在革命與建設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包含著要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從人民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把群眾的新問題、新思想和新創造集中起來進行總結和傳播。為了密切聯系群眾,鄧小平還要求新聞工作者重視和研究讀者聽眾的來信來訪。他說:“從領導來看,辦報是大家辦報,從新聞工作者自己來看,也是大家辦報。報紙真的同實際、同群眾聯系好了,報紙辦好了,對領導是最大的幫助。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黨和政府聽不到的,報紙能聽到,它能摸到社會的脈搏。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把讀者來信加以綜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來。”[2]150

(七)關心作風建設,身體力行提出明確要求

新聞工作的作風反映著新聞工作的面貌。鄧小平十分重視和關心新聞工作的作風建設,這主要體現在他早期革命生涯新聞宣傳實踐中的身體力行和作為國家領導人對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視和強調。

在早期的革命斗爭中,鄧小平有過兩次重要的新聞宣傳實踐,一次是在法國,他協助周恩來創辦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赤光》﹔一次是在蘇區及長征途中,主編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無論是在赤光還是紅星報,他都身體力行,培養和樹立了無產階級新聞宣傳工作的優良作風。比如在創辦《赤光》時,他就克服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親自刻蠟板和油印,被同志們親切地稱為“油印博士”。擔任《紅星報》主編后,他把報紙辦得相當活潑,有的版面圖文並茂,使報紙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他還要求,一般的新聞隻要百八十字,通訊也不能超過二三百字。這個時期的《紅星報》上經常能夠看到生動活潑的短新聞、短通訊,作風由此可見一斑。

在鄧小平新聞宣傳思想體系中,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針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鄧小平給予了嚴厲的批評。他說:“那些隻顧迎合一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而不惜敗壞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光榮稱號的人,廣大群眾表示憤慨是理所當然的……有些混跡於藝術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簡直成了唯利是圖的商人。”[4]43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對於當時的新聞宣傳領域有著非常現實的警示意義。他同時對所有新聞宣傳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英勇奮斗。”[4]40

新聞宣傳的作風與文風之間本來就密不可分: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作風好了,文風就不會壞﹔文風不良,作風必然不良。鄧小平把握這一規律,使他的一系列論述,既針對作風建設,又針對文風建設,對新聞宣傳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發表意見,顯得有的放矢,具體而實在。

三、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聞宣傳工作的指導意義

(一)新聞宣傳工作說到底還是群眾工作

近年來,我國新聞工作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運用,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時代,群眾(受眾)已不再是簡單的被告知、被引導的對象,而是能夠自主發布信息,乃至制造輿論事件的主體,這就要求新聞媒體不但要向群眾真實描述社會的發展進步,同時需要在充斥各種矛盾的社會運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釋變動原因、剖析環境影響、說明發展趨勢。前不久的湖北黃石食品藥品監管局“天價制服”失實新聞報道,由於記者對所掌握的新聞線索沒有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和核實,對國家政策做了斷章取義的誤讀,導致消息刊發后給當事人和媒體公信力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我們共同研讀其新聞宣傳思想中的群眾觀,就是為了更加主動地應對時代變化,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公信力、親和力和影響力。

(二)培育對基層對群眾的心理認同

在我們的新聞隊伍中,存在著一些不良風氣,尤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為甚。一些記者以無冕之王自居,靠跑會議、混機關、拿材料寫新聞,這樣如何能拿到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隻有懷著對基層、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對“腳底板下出新聞”的心理認同,轉變工作態度和方法,深入基層一線、各行各業,體驗群眾的酸甜苦辣,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能得到基層最真實的聲音和訴求,寫出群眾愛看的新聞。

(三)練就群眾喜聞樂見的優良文風

改文風,關鍵是去除空和假,倡導短實新。首先是要抓住中央關注、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有了共同話題才能有共振共鳴,群眾看了報道才會覺得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報道才能夠深入人心。其次是對於熱點問題要主動發聲,用事實確立認知。當下的輿論場,特別是網絡輿論場,熱點頻出,眾說紛紜,不少混淆視聽者混雜其中,擾亂人心。對於熱點問題,媒體應敢說早說,搶佔話語權,積極披露真相,用事實戰勝謠言,贏得受眾的關注和信任。再次是善用群眾語言包括適度運用網絡語言。運用好群眾語言,既能增強報道的思想性、針對性,又能增強趣味性和可讀性。近些年,媒體在運用群眾語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給力”“死磕”“史上最……”等先后見諸主流媒體,在青年讀者特別是網民中引起非常強烈的反響。當然,運用網絡語言,一定要注意適度,對於主流媒體來說,還能“給力”說明依然年輕,總是“給力”說明還不夠成熟。

(四)建立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採寫新聞的方式很多,但歸根結底,走基層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習近平說,地方尤其是基層一線是了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新聞宣傳戰線走基層的意義毋庸多言,但不能停留在一時一地,滿足於一兩篇鮮活的作品,關鍵是要成為一項常態工作。在制度層面,要建立量化標准,將走基層納入人事考核范圍,成為提拔晉升的重要參考﹔在業務層面,要長期策劃一些走基層的重大新聞採訪活動,讓年輕記者在實踐中逐步培養深入基層的習慣,掌握如何走基層寫出鮮活報道的本領﹔在推廣層面,要運用博客、微博客等新媒體刊登優秀的走基層作品,在全社會形成支持走基層、參與走基層的品牌效應。

新聞傳播工作的終極目標是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政治昌明、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了解國情和民情,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與特殊性。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增強新聞宣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影響力,更好地服務於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大局。

(哈艷秋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大鵬為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工作人員、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3.

[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