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1期

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報道“命題”管窺

——美國一些相關做法的參考借鑒

薛中軍

2014年11月26日08:5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眾所周知,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繞不開的主要障礙是三大差別問題,而直面並逐步解決乃至最后消滅三大差別,搞好當下中國的農村城鎮化建設是重中之重。無疑,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抉擇。然而,當下個別地方新聞傳媒對此方面的報道力度還不夠,尚存在一定的弱化、盲目、缺位問題,值得注意。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消滅城鄉差別是中國發展務必攻克的難題,中國新聞人要大力做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傳播,為促進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而承擔自己的責任。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建設﹔研究﹔報道

曾有評論指出:“城鎮化應該是當今中國領導人最為關注的首要政策和課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已經進入轉型期,要求由速度擴張轉向質量提升。”﹝1﹞毋庸諱言,其實中國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問題由來已久。因為它關系中國百姓整體幸福指數,因此力求逐步解決它,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屆領導人一直重視並積極實踐解決的問題,可謂卓見成效。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有提高,一段時間裡中國社會的三大差別問題似乎不再那麼引人注目。

然而,伴隨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中國與國際接軌各種轉型期到來,中國社會三大差別問題出現了多元發展的復雜狀況。比如,一方面某種程度地出現三大差別縮小態勢,可喜可賀﹔另一方面某種程度地出現三大差別加大的不利因素與狀況,令人堪憂。當然,之所以喜憂相伴,皆與中國社會的國情、社情、世情不可分割。然而,無論如何,它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步入小康社會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非解決不可。於是,不斷強化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成為中國順利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誠然,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不在表面,重在本質,需要綜合治理。事實上,黨和國家現今主要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同志,早就高瞻遠矚地意識到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進程中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性所在。因此,他們早年的博士畢業論文都是相關此方面問題的研究。從中可見,搞好城鎮化建設、消滅城鄉差別是中國發展務必引起足夠重視並一定要攻克的大難關。從這個角度而言,當下中國新聞人在做好其他報道的同時,直面相關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這個看似不新的選題,實則是具有賦予新內涵的新“命題”,意義價值重大。當然,為積極促進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勇敢擔當,是中國新聞人責無旁貸的道義所在。

那麼,當下中國新聞人在堅持新聞原則,尊重新聞信息傳播規律的同時,為積極促進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作貢獻,搞好相關“命題”傳播,應該主要把握什麼理念呢?筆者認為,不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道法”自然把握農民為本理念

關於農村城鎮化建設,美國早年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鑒參考。比如,美國非常側重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主體圓點的“輻射”式多層次城鎮體系,美國新聞傳媒也極其重視相應的信息報道傳播。美國以大城市為中心主體圓點的“輻射”式多層次城鎮體系模式漸次主要體現為:全國性大“都市圈”→城市帶→中心城→區域中心城→地方小城→中心鎮,即看中以點帶面,連片發展。以筆者曾訪學旅居一年的美國紐約為例,它的都市圈就以曼哈頓商業中心為主,全球矚目的紐約金融街等則屬主要城市帶,紐約所屬幾大區則屬中心城,中心城又與區域中心城相連,外圍則是地方小城及更遠的中心鎮。當然,美國極其注重法律規約下的城鎮化建設發展,並在此框架內尋求交通方便化,以及工業化、產業化、商業化、信息化等的綜合發展。總體分析來看,美國推進城鎮化建設發展布局主要注重“龍頭”效應。比如,以整個國家而言,以各大都市為主要龍頭,各有“輻射”式發展﹔以中等城市而言,以中心城為主各有“輻射”式發展﹔以地方小城而言,則以各中心鎮為龍頭,各有“輻射”式發展。從而,全國性地表現為城鄉一體態勢,力求大大消除貧富、城鄉差別。

李克強同志指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大問題。特別是在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以及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研討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問題,這很有必要,意義重大。……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需要立足國情,開闊視野,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也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2﹞

不言而喻,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其中農村農民人口佔多數。因此,消滅中國三大差別中的城鄉差別,掃平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路障的重中之重,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鎮化建設之路,不可小覷。顯然,它需花大力氣解決好。誠然,近年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出現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典型,有關傳媒的報道恰到好處。比如,2013年3月30日下午,央視“新聞直播間”曾發表標題為《農村就地城鎮化、10萬農民住新居》《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社區產業配套、農民就近就業增收》的專題報道,側重報道河南新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與收效,從而讓受眾知曉了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狀態。再比如,2013年4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標題為《海南瓊海:不砍樹、不拆房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的通訊,主要報道瓊海農村城鎮化建設充分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生態、生態本質情況,展現讓農民在家享受城市人生活品質的做法和成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上述報道都充分注意並體現了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一定的“道法”自然把握農民為本的理念。“道法”自然農民為本,即尊重自然、社會規律,就是按辯証客觀發展規律辦事。

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到,目前新聞界關於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報道力度尚有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傳媒的相關新聞傳播仍未到位,一些地方亂象不斷,亟待修正推進。比如,個別地方的政府人員誤讀中央政策,將黨中央的好政策執行歪了﹔個別地方政府人員將農村城鎮化建設簡單理解為通過征收土地“造城”,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更有甚者,個別地方政府人員貪污腐敗,克扣農民應得款項,借機斂財,致使一些農民誤認為政府在強行用地,以致造成不利於社會安定團結和諧局面的極端事件發生。事實上,曾有傳媒報道,有個別地方農村農民因誤會,特別是對有關部門個別人員的粗暴征地或不服、不滿、不甘,而產生自殺、自殘行為等。顯然,相關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急需中國新聞力量的大力監督、參與、引導。李克強同志明確表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3﹞

不難發現,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把握好宏觀微觀相結合的農民為本理念是多麼重要。此時,中國新聞人秉持好人本理念精神,起好上傳下達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好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的報道功效作用,意義價值不可低估。

總之,中國新聞人在報道中把握好宏觀政策與地方微觀具體狀況的辯証性、同位性、協調性等,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相關新聞報道,既要注意相關信息報道傳播的全息性,也要注意相關信息報道傳播的個性,更要注意尊重自然社會規律,把握一定的農民為本理念,按辯証客觀發展規律辦事,從而起到良好的正能量信息發布之導向作用。

二、“順勢”而為注重教育素質提升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注意搞好諸多人口文化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是一項綜合治理工程,有許多路徑值得探索。在這方面,筆者認為,美國早年一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相關做法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定的參考。比如,美國很注重城鄉一體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法律等的設施普及,即使在邊際中心鎮也設有相關社區大學、社區圖書室、社區護理院、社區醫療點、社區法律中心等,盡量保証農村人口繼續教育的實現,以利於人們綜合素質提升,以及應享權益的兌現。盡管有時因為諸多社會問題,導致一些人的上述權益付之東流,但對有條件的有錢人而言,上述一切都不成問題。當然,由於美國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主要倡導市場化為主、自由經濟理念,因此也造成一定的社會混亂動蕩以及極端事件的不斷突發。尤其是貧民窟、種族暴亂、犯罪騷亂等導致社會危機重重,對經濟社會發展曾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這不利的一面,應引起中國相關部門的警覺與注意。

事實上,就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而言,注重諸多人口的教育和素質提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為,它關涉很多新近進城的農村農民人口。比如,2014年7月30日上午,央視“新聞直播間”報道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新聞發布會現場新聞,標志著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從根本上的大踏步邁進。其實,早在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個1億人”概念。有專家解讀,它相關政府工作重點。第一個“1億人”就是要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和常住人口城鎮化之間的差距。就是說,我們從現在到2020年,要使1億已經進城、有意願、有能力、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及家屬在城鎮落戶。站在人的權利保障等更高層次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們沒理由不付出努力,來更好地保障人民隨著就業崗位變化而自由流動和遷徙的權利……。第二個“1億人”,重點是城市的棚戶區和城中村的改造……。另外一個“1億人”,是希望今后在中西部地區還可以通過城鎮化就近轉移1億農村勞動力。因為經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條件明顯改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城鎮化也進入了快車道,就近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數量明顯增加,還有一些甚至從東部地區回流。﹝4﹞

顯然,實現城鄉一體化,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輔相成,涉及大量原有農村農民人口進城、城鄉接壤改造等。因此,需要從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生態、衛生等方方面面入手整合,而這所有入手關鍵可能會遇到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即諸多農村農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狀況。所以,中國新聞人在報道中注重農村農民人口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之補益,任重而道遠。不能不注意到,近年由於農村農民進城人口的文化素質局限等,曾引發諸多誤會和各種社會問題。當下,恐怕也沒人敢否定人們沒文化、少教育、素質低下帶來的可怕惡果。當然,這關系諸多方面問題。比如,有認知問題、常識問題、心理問題、精神問題、生理問題、道德問題、法律問題、環境問題、安全問題等,各種案例不勝枚舉。

所以,並非農村農民人口進了城,或者農村本地城鎮化了,那麼所有人就都具備了與城鎮化水准相匹配的一切。城鎮化不在表面,相關本質,一定程度地體現在精神層面。因此,中國新聞人在相關農村城鎮化建設報道中,強化進城人口的文化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關注社會綜合治理,已迫在眉睫。這方面,有一些好的新聞報道值得借鑒。比如,2014年4月12日,《人民日報》頭版曾報道引題為“產城融合就近城鎮化、以人為本城鄉共繁榮”,主題為“宜人成都漸行漸近”,副題為“將形成由1個特大中心城區、7個衛星城、6個區域中心城、10個小城市組成的城鎮骨架”的消息,主要介紹四川成都與近郊農村城鄉一體發展,農民在城鎮化建設中生活改善,在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多方發展中受益的狀況。可見,相關強化進城人口的文化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它需要政府多方面的綜合治理,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誠然,雖然“城鎮化過程中人的走向是不太容易人為去影響它,因為人口的流動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就業機會的分布決定,很難隨我們的主觀意志所左右。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引導部分經濟布局的調整,做一些順勢而為的事情,但也必須把握規律,小心而為之”﹝4﹞56。然而,無論如何,中國農村農民人口的城鎮化流動已成一種勢在必然,那麼關涉諸多人口文化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問題,也就成為值得注意解決的諸多問題的關鍵點。

當然,全球資訊一體化時代,相關中國全民族全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素質提升也必須不斷強化,不僅不能有絲毫放鬆,更要與時俱進。這是因為,科技在不斷發展,世界在進步,社會變化突飛猛進,隻有全民族全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素質提升與外部社會發展相適應,才會提高應對世界變數的本領,才無愧於當下科技時代發展的不斷更新與要求。

總之,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報道傳播,在“順勢”而為中注重加強人們的文化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意義非凡。

三、“上善”若水“公益”“愛心”並舉

事實上,當前美國作為世界上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城鎮化率高達85%,基本達到城鄉一體化水准。然而,美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發展,並非均為政府財力所為,不論是早年還是當代,美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許多財力是出於各方人士的“公益”“愛心”聚集,許多動力是來自於人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美國新聞人絕不是現今才開始注重像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等捐錢的“公益”“愛心”之舉,將其視作新聞傳媒爭相採訪報道的熱點,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極其重視為弱勢群體鼓與呼的“公益”“愛心”行動。

比如,上世紀美國城鎮化建設迅速發展的鼎盛期,美國社會出現眾多的黑暗面。當時,美國新聞人的“公益”“愛心”行動,就主要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聲援支持方面,抨擊社會時弊絕不留情。當時,美國新聞人的許多新聞佳作都特別注重倡導不以犧牲大多數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完成城鎮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紀的60年代,正逢美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極盛之時。當時位於伊利湖東端、尼亞加拉河南口、原為印第安人村庄的美國紐約州第二大城布法羅,市區發展已有8個縣,與周圍農村城鎮化發展已連成一片,頗具規模。然而,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埃德•梅敏銳地注意到,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黑暗面,即關於福利方面有許多不公平狀況。於是,通過採訪調查寫下了14篇相關系列報道。其中,1960年6月20日發表在《布法羅晚報》的《福利城:房東的天堂》這篇報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這篇報道,真實地向受眾詳細敘述了紐約市伊利縣福利城住房,明顯存有坑害弱勢群體問題,體現了新聞人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更體現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監督意識。﹝5﹞顯然,新聞人的“公益”“愛心”,不僅體現在倡導捐錢捐物等良善之舉方面,也體現在監督、批評等方面,體現在“上善”若水的人文關懷精神本質方面。唯有如此,才會有利於消滅各種社會危機、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其實,因為“城鎮化會帶來巨大需求。所謂城鄉二元結構理論,城鎮化就是會帶來城鄉二元結構的轉變。它的勞動力從生產率比較低的農業、農村,轉移到生產率比較高的工業、城市,這個勞動生產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來,做的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的轉變,還有區域二元結構的轉變、產業二元結構的轉變,中國經濟的動力就在這裡面”﹝6﹞46。而且,“城鎮化是一個過程。它實際上是隨著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非農產業比重越來越高后,農民由農業轉向非農產業就業,由農村轉移到城鎮去居住的一個過程”﹝6﹞57。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若有地方官員工作失衡、失誤等,就有可能給中國城鎮化建設帶來不利。

比如,2014年7月28日,中國上海《時代報》“新視線”版“銳評”欄目發表唐騁華的言論指出:“馬路上鋪土種豆這種笑話該休矣。”該評論主要議論的是近日江蘇某地多條新建的柏油馬路在即將通車前,於一夜間被大卡車拉土覆蓋,為應對違法佔地督察,種上黃豆“復耕”之事。文中同時舉証了其他幾個地方的幾個類似事件。誠然,此類事若相關地方部門人員真能知錯即改,也無可非議。筆者認為,怕就怕在有關地方政府官員錯誤領會有關精神,搞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盲目跟風,那樣的話就會貽害無窮。不難發現,這類事件也充分証明,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官員尚未領會有關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精神之本質所在,還存有諸多不理解中央政策懵懂走過場的行為。長此以往,不僅仍會造成類似“笑話”層出不窮,更會對中國步入小康社會進程帶來難以估量的傷害。其實,有專業人士早就指出:“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嚴格耕地保護是一種特殊要求。因為中國人口多,所以對糧食安全的關注比較高。……城市的空間布局和規模,應該更好地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現在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5﹞59

這是因為,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相關許多轉變,而這些轉變過程中務必要包含使老百姓受惠、使城市功能提升的內涵。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不關涉方方面面的無數問題。比如,養老金、最低保障標准問題等。顯然,大規模城鎮落戶人口諸多問題全由政府承擔,會帶來極大的財政壓力。所以,勢必有許多弱勢群體需要關愛、救助。無疑,這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給予一定的理解、關注和投入,這無形中就對新聞報道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堅持新聞原則,尊重新聞信息傳播規律,也要“上善”若水秉持“公益”“愛心”並舉的人文精神。

總之,相關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報道,不僅要對農村農民傳播到位,對地方政府官員傳播到位,也要對原有更多城市居民傳播到位。要讓全體人民知道,當下中國搞好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唯有如此,才會讓全體人民更多地理解中國步入小康社會的步履艱難,理解當下中國搞好農村城鎮化建設多麼需要所有人的“公益”“愛心”,理解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可能需要的奮斗或犧牲。

綜上所述,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消滅城鄉差別是中國發展務必引起足夠重視、務必攻克的難題。因此,中國新聞人在做好其他報道的同時,要大力做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傳播,其意義重大,值得重視。無論怎麼說,中國新聞人積極為促進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承擔使命,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功德千秋。(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美國密蘇裡大學、紐約城市大學長期訪問學者)

參考文獻:

﹝1﹞外媒:從習近平李克強博士論文看中國城鎮化方向[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DS/s18c_124730496.htm.

﹝2﹞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新華文摘,2013(1).

﹝3﹞周范才,王玉寧.瞭望東方周刊[J].2013年3月25日(在線)報道.

﹝4﹞陳曉.城鎮化中的“三個1億人”問題——專訪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J].三聯生活周刊,2014(12).

﹝5﹞李天道.普利策新聞獎名篇快讀[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202.

﹝6﹞李鴻谷,魏一平.2014:形勢與目標——專訪國務院研究室主任寧吉?[J].三聯生活周刊,2014(12).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