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發展需要正能量,而媒體作為社會的晴雨表、傳感器、揚聲器,在凝聚、傳遞正能量,遏制、消解負能量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有公信力、責任感的媒體,必然代表社會良知,引領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進步。而“一個憤世嫉俗、唯利是圖、蠱惑民心的媒體,最終會制造出像自己一樣卑劣的民眾”。隻有讓輿論的正能量持續發酵,才能滌蕩消解社會中消極陰暗的負能量,才能有效激發全社會昂揚向上、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這是時代賦予媒體的社會責任和任務。
在新聞單位工作多年,筆者深感這一行“筆下分量千鈞重,輿論導向大如天”,引導得力就能傳遞和放大正能量,處理不當也會制造和放大負效應,因此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據 此,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媒體要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旋律
媒體的基本功能是:報道客觀 的事實,傳遞公正的觀點。無論何時 何地,媒體都應堅守客觀真實的底 線,向社會傳遞去偽存真的信息,傳 遞讓人變得更加善良、更加溫暖、更 加幸福的信息,傳遞有助於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的信息,用正氣、正能量消解負面思潮、清除社會戾氣、調適焦慮情緒。一個社會所需的,不是大量負面新聞所暗示出的不安定感,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一個負責任的媒體要敢於暴露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又善於挖掘社會和人性光輝的一面,用渾厚清新的正能量沖擊滌蕩渾濁污穢的負能量。從小學開始,我們的課本裡就出現了雷鋒、賴寧等英雄人物,樂於助人、見義勇為的道德精神通過文字一代代傳承著,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標准。而曾幾何時,因“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極端事件對全社會的傷害,讓我們感到道德下降的擔憂和焦慮。但是,每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著一種渴望,渴望我們這個社會少點冷漠多點溫暖,渴望人與人之間少 點戒備多點相助。任由世事變遷,愛 與善始終是社會的主流、時代的主 題。“不畏浮雲遮望眼”,也正是 藉由媒體的發現和報道,“最美媽 媽”“最美司機”“最美教師”等 的人性光輝為我們照亮了道德的方 向。在社會因一次次受到不道德行為 傷害、一次次因為人性的冷漠而陷入 迷茫和困惑的情況下,媒體和普通人傳遞的這股正能量給了大家信心和希望。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對善行、對愛心的感動,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媒體要做的,就是傳播和散發這種感動,溫暖人心和社會,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這幾年,《河北日報》一直在 致力於“善行河北”的主題宣傳,推出了“青縣現象”、平鄉縣特教學校穆孟杰、“油條哥”劉洪安、“道德9 0 后” 群 體、 “ 最 美農 民 工 ”王俊旺等多個道德典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一個個平凡“草根”愛心善行的持續發酵,向社會傳遞溫暖與感動,為時代前行匯聚起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媒體要有效甄別、過濾負能量,警惕被其裹挾
這些年,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 同時,社會上的一些假、惡、丑現象 也呈現某種蔓延乃至泛濫之勢,形成阻礙社會發展的負能量,由此導致一 些人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某種混亂。在 這種大背景下,一些由偶然事件引發 的負面情緒經由網絡等無限放大后, 就像一匹脫?的野馬,易放難收,制 造或加劇不同階層和人群的隔閡與對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 這種事件層出不窮。但這些,絕不是社會的主流,主流媒體對此更應保持清醒認識,如果毫無節制、不加引導 的對一些負面消息“如實”報道, 往往會“隻見樹木”,以偏概全。試想,如果每天媒體被天災人禍、坑蒙拐騙、色情暴力等負面新聞充斥,就會給公眾造成一種假象:好像所有的食品都有“毒”,所有的工程都是 “豆腐渣”,所有摔倒的老人都會訛好心人,所有的校長都有問題……整個社會都被陰暗的負能量包圍,人們 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更有甚者,一些媒體追求經濟利益,價值導向發生了偏離,為吸引眼球,每天對發生的 新聞“精挑細選”,過多關注一些 “腥”“星”“性”的新聞,而對身邊發生的正能量新聞“選擇性”地視而不見。內容上,八卦新聞、小道消息充斥版面﹔形式上,語言夸張煽 情,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標題制作上,為惹人耳目而夸張做作,甚至斷章取義,成為“標題黨”。對於這種庸俗、低俗甚至媚俗的負能量新聞,媒體報道時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別是對於某些極端聲音、極端事件,有時忽略未嘗不是一種理性,而過度關注卻往往事與願違。
當記者面對一個盤根錯節、跌 宕起伏的重大新聞事件時,不能習慣於抓住其喧囂的表象,從而採取不斷批評、責問、煽情等老套而又似乎永不會過時的手法嘩眾取寵,而應當秉持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以職業的眼光,不僅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為受眾呈現真相,而且要提供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引領正確的社會輿論。在一些謠言和不負責任的非議面前,主流媒體更應該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權威 報道撥雲見日、去蕪存菁。2012年 2月,一些網站首頁赫然出現了一條 保定某醫院確認一例非典的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河北日 報》及新聞網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辟謠,並及時報道了保定警方依法查處這起散布謠言案件的消息,之后 又在深度報道專欄《新聞縱深》中對這起“謠言疫情”的成因、危害進行進一步報道,請法律專家進行相應的法規解讀,使得這起謠言在民間輿論場尚未完成形成蔓延之態時得以澄清和平息。
媒體要以積極的建設態度,理性做好輿論監督報道
對負能量新聞的有效甄別、取 舍、引導,並不是刻意回避社會矛 盾,更不是要粉飾太平掩蓋矛盾。相反,媒體要敢於觸碰敏感話題,引導社會熱點、難點。這裡,能不能把 壞事變成好事,把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關鍵看輿論監督是否堅守真實和善意的底線,站在建設性立場去紓解矛盾、彌合對立,理性引導促進問題的合理解決,而不是先入為主貼標 簽、迎合情緒煽風點火,加深誤解、擴大裂痕,使矛盾進一步擴大化。對於一些矛盾與問題,媒體當然不能一味“瞞報”,但也不能為逞“激憤”一通“猛報”,更不能追求轟動效應一通“亂報”。在披露問題的時候,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能圖 “快”搶新聞,違背客觀現實﹔所披露的問題不能鑽牛角尖,更不添油加醋,以偏蓋全,甚至斷章取義,煽動公眾情緒,反而不利問題的解決。媒體必須做到“幫忙不添亂”,為構建和諧社會增添正能量。《河北日報》堅持在面對復雜問題時,把握好尺 度、邊界,做到科學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2012年先后組織了《六問省會商城》《石家庄火車站前 打車難調查》《關注保障房建設》等 系列報道,從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衣 食住行等問題入手,引起省領導的高度重視,促使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媒體自身要做正能量的“發光體”
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特別是 主流媒體,不僅以其特有的視角、 特定的方式報道社會、解讀社會, 還以其特殊的方式和價值標准影響社會、引導社會,隻有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舍我其誰的擔當,才能釋放正能量,並與全社會的正能量同頻共 振。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更應當認識到面臨的 挑戰、肩負的使命,做公平正義的推動者、真理道義的維護者,為推進時代進步鼓與呼,為共筑“中國夢”釋放正能量。為此,2013年,河北省新聞界在共同發出《奏響最強音 匯聚正能量》倡議書的同時,還成立了新聞道德委員會,由新聞行業和社會各界代表組成,向社會公布了監督 投訴電話,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和 自身建設。社會責任感不僅體現了新聞從業者的情懷,更決定新聞報道的格調和一家媒體的品格。《燕趙都市報》秉持“民生立報”的理念,始終牢記社會責任,用道義力量凝聚社會大愛,大興助學助殘助孤助貧之風,持續推出的愛心報道以及“陽光流動課堂”“快樂操場”“送流浪孩子回家”等公益活動,受到各界廣泛好 評。其中,“快樂操場”的成功經驗被民政部推廣到全國13個省市。“利群陽光助學”“福彩助學”等活動開展以來,已籌集資金6000多萬元,資助12000多名學子。
(夏鳳祥系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曹福軍、賈岳系河北日報報業集團辦公室主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