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九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引發了一場聚集事件,5月10日,中泰街道及附近地區出現聚集堵路打砸事件。”這一事件引發的原因較多。筆者認為主要是信息不暢通,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沒有得到很好保障,輿情引導工作未做到位,導致公眾產生誤解,形成了矛盾。引起事態擴大的另一原因是謠言傳播,例如“老太太被警察打死、小孩被警察扔到橋下……”這些謠傳迅速擴大,導致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參與到聚集堵路事件中來。其實如果沒有那麼多“一律不得報道”的口徑,通過當地具有公信力的媒體及時發布真實信息,完全可以及時澄清事實真相,事件就不會鬧得那麼嚴重。因此,在新媒體異軍突起的今天,在局部地區社會矛盾有所加劇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區域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如何提升區域報紙的輿情引導能力,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城鄉導報》是主要面向杭州余杭地區的傳統報紙,其在當地以嶄新的視角,創新的思維、全新的辦報理念打造符合地方個性的特色報紙,不僅在余杭地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還擔負著在本地區傾聽輿情、了解輿情、引導輿情的責任。區域報讀者主要是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報道之源就是豐富多彩且錯綜復雜的輿情。新聞輿情是區域報不能回避的“主體”,區域報要把“主體”引導為“主流”。本文就區域報在新媒體時代應具備怎樣的輿情引導能力、如何引導輿情進行了探討。
不負重托增強輿情引導責任意識
輿情是區域報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新聞輿情也成為讀者所關注的熱點。正確引導輿情,也是當地黨委、政府危機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
杭州市余杭區,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的美譽。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南苑街道有兩個村不少農民承包魚塘養鱉。養鱉村被叫做“甲魚村”,甲魚塘總面積超30萬平方米。幼鱉怕寒冷,冬天必須在溫室裡度過。而溫室需要經常加溫,農民就用廢料做燃料給水加溫,產生的大量煙霧且伴著異味通過6000余根煙囪向四周飄散。經杭州市有關部門監測,這裡的PM2.5濃度最高。每到給幼鱉加溫時,附近居民就“怨聲載道”,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城鄉導報》熱線也頻頻接到讀者電話,要求制止污染環境的行為。
面對輿情,《城鄉導報》積極主動傾聽、了解、分析、引導輿情,記者到甲魚村調查,傾聽農民和附近居民的意見,查看有關部門監測PM2.5的記錄數據,然后疏理、分析,形成報道。該報道引起政府極大的重視,區領導做專題調研,決定採用補償農民的辦法,限期關停。居民對這一處理比較滿意,農民拿到補償后,怨言變成了贊揚聲。
區域報新聞宣傳創新,最重要的是理念創新。“慣性思維”認為區域報應該圍繞中心開展宣傳,這沒有錯。但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就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城鄉導報》推出了一系列引導輿情的報道強化了“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宣傳報道”的方針。
區域報雖無行政執法權,但有傾聽輿情、了解輿情、引導輿情的義務。如果對輿情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消極回避,那就是對人民群眾的冷淡和冷漠。新聞界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就是要新聞從業人員從群眾中汲取報道的“源頭活水”,而輿情正是群眾的呼聲、意見。筆者認為,通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進一步轉變對群眾的態度,增強“擔當”的責任,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擔當”,為人民群眾呼聲意見“擔當”,將兩個“擔當”融合,唱響新時代主旋律。
當前,區域媒體競相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搶”新聞之勢愈演愈烈。“搶”新聞,說到底是“搶”能抓住“眼球”的新聞,這樣的新聞往往來自基層,而能夠引導輿情、弘揚主旋律的新聞,也正來自於基層。《城鄉導報》“甲魚村”的新聞報道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其“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理性思考提升輿情引導四個能力
面對紛繁復雜的輿情,區域報必須講政治,提高政治敏銳性、政治洞察力和鑒別力,對輿情進行政治定位,進行正確判斷分析。所以,區域報從業人員需要加強知識素養,多學點經濟、科技、法律、歷史等知識,為把握大局夯實基礎,提升輿情引導四個能力。
交流能力——用“真心”進行交流。有經驗的記者都會說:“七分採訪三分寫”,鑒於採訪決定寫作,採訪中進行交流是記者的基本功。所以,提高交流能力很有必要,尤其區域報從業人員,一定要明確“我是誰”“我為誰”,才能真正用“心”交流。區域報記者與群眾交流時必須放下身段,平易近人,真心誠意傾聽輿情。要想聽到群眾的心裡話,聽到群眾對某一事件的真實意見和要求,更需要較強的交流能力。
觀察能力——用“腳步”進行觀察。記者要用“腳”觀察,到新聞現場,尤其是引發輿情的現場,查看環境,注重細節,親身感受,獲得第一手材料。觀察是傾聽輿情、了解輿情不能缺少的環節。通過觀察,去發現未說出來的許多客觀事實,去發現許多用於佐証客觀事實的証據。敏銳、嚴謹、細致的觀察,可以避免受表面現象的迷惑,避免片面性和主觀性,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變化的趨勢。所以,培養觀察能力是提高區域報從業人員素養的內在要求。
思維能力——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推進深化改革,必然出現社會矛盾,各種輿情紛繁復雜,存在風險和挑戰。採用逆向思維,為的是打破思維定勢,對於認知輿情十分重要。逆向思維,是唯物辯証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在思維運動中的體現,可以對輿情進行全面思考、分析,以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目的。逆向思維,要求區域報從業人員對輿情各方的訴求理由加以否定,多問幾個“為什麼”,而否定之否定,才能提示輿情的實質,做出正確判斷。
整合能力——用“提煉”加以整合。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交流、觀察、思維是調查,調查是為了獲得輿情所反映的客觀、真實的材料。而這些材料,包括被調查人的敘述、現場情況、專業部門提供的數據等,都是零星的材料,可稱為素材。因此,需要將素材整合成有新聞價值的報道。所謂融合,就是“提煉”,將大量素材放在時代大背景下,放在黨的方針、政策、法律的背景下,進行篩選、取舍、組合,形成新聞報道。
關注熱點選准輿論引導合適時機
輿情,每天都在發生,千變萬化,紛繁復雜,影響政治生活、經濟活動、群眾情緒,甚至影響改革發展大局的穩定。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受大地震影響,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消息傳來,引發人民群眾對核輻射的恐慌。有不少余杭群眾以為食用碘鹽就能預防核輻射,於是很快形成“搶購風”。當地有人竟花了10萬元人民幣買碘鹽。余杭區政府緊急辟謠,組織鹽務局加快調運碘鹽,供應市場。3月17日,《城鄉導報》頭版刊發消息《余杭部分超市昨出現食鹽搶購現象》,余杭區領導表態:保障食鹽有序供應,絕不會讓市民斷鹽﹔鹽業部門保証:全區食鹽庫存充足,可保証市場供應,群眾如有發現商家擅自提價,可撥打舉報電話。3月18日《城鄉導報》頭版刊發副區長的專訪文章《食鹽儲備充足 市民盡可放心》,及時引導輿情,“搶購風”很快平息。
這次的新聞輿情報道值得深思。其一,區域報引導輿情,要有主動性,才能掌握主動權。而這次是被動的,是輿情爆發后才加入的。如果在發布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的消息時,第一時間告知受眾因放射性物質泄漏而受污染的程度、預防核輻射的方法以及有關碘鹽的知識,恐怕群眾就不會去搶購碘鹽,就不可能發生花10萬元買碘鹽的事情。其二,區域報引導輿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不要以為,放射性物質泄漏發生在日本,遠離余杭,沒啥問題。其實不然,全世界海量信息每時每刻都在通過不同渠道進入各地區,形成紛繁復雜的輿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所以,若要正確引導輿情就必須增強“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感。
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報紙面臨“報與不報”的困惑。有人擔心有些敏感事件報道了會產生負面影響,認為不報比報好、少報比多報好。其實,熱點難點問題正是群眾所關注的,最需要輿論來引導。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就要善於發現和敢於觸及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難點,按新聞傳播規律對社會熱點難點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從而起到解疑釋惑、增進理解、改進工作、凝聚人心的作用。
敢於創新發揮輿情引導“導航”作用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可以說,人人都是輿情的接收者,也是輿情的傳播者。因此,區域報應在引導輿情上敢於創新,成為正確引導輿情的“導航者”。
機制創新,建立輿情危機預警機制。區域報從業人員不可能對所有領域都了解或精通,因此必須請專家、行家參與。《城鄉導報》在建立輿情危機預警機制時,堅持“開門辦報”,請區級機關有關部門人員共同參與,提供專業知識。余杭區實施城市化、工業化“兩輪驅動”發展戰略,征地拆遷是“兩輪驅動”的前奏。2007年4月,余杭區政府啟動臨平大東安社區綜合改造工程,進行舊城改造,住這裡的居民,有不少是困難低保戶、下崗待業人員、空巢老人,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工程啟動前,記者走進住戶,傾聽意見和訴求,了解輿情。然后,對輿情進行疏理、分析。第一種,多數輿情是平和的,意見和訴求較為真實、客觀和合理﹔第二種,部分輿情有些沖動,表達了漫天要價的訴求﹔第三種,少數輿情很激烈,表現出與拆遷相對抗的心理。《城鄉導報》的新聞輿情報道就以第一種輿情為主流,正確引導輿情發展。而對第三種輿情,採用評論體裁,心平氣和地擺事實、講道理,促進輿情轉化。誠然,這樣的新聞輿情報道不是一篇兩篇就能引導成功的,而是堅持了5年,直到改造工程完成,拆遷戶入住新房為止。其間前后共發新聞近200篇,共計10萬余字。新聞輿情報道把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注點和大東安社區群眾的訴求、利益有機結合,並且針砭時弊,扶正祛邪,揚清激濁,從而正確引導了輿情,推進了該工程的建設。
手段創新,提高輿情引導的質量和效果。當前,新興媒體不斷涌現,正在挑戰主流媒體輿情引導的質量和效果,紙質區域報在嚴峻挑戰面前必須注重手段創新。手段創新就是要適應由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促進紙媒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傳播方式,佔領正確引導輿情的制高點。近年來,《城鄉導報》加快信息技術建設,先后創辦余杭新聞網、余杭手機報、城區戶外電子屏、手機客戶終端(掌上余杭)等新媒體,以彌補紙質媒體的不足。同時,開通民情熱線,專人接收專人回復。傳統的紙質區域報與新興媒體實現互補效應,順應了媒體發展的大趨勢。群眾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可以方便快捷地發表看法、交流情況,而報紙則可更深入地反映輿情、引導輿情。
手法創新,營造清新朴實的文風。紙媒新聞輿情報道多了,這是好事。但是,新聞輿情報道似乎形成固定、刻板的模式——報料為由頭,記者跟進調查﹔接著是讀者議論,政府回應﹔最后是問題解決,輿情稱好。“走轉改”的“改”,就是改文風,所以表現手法要創新。要因人而異,因輿情而異,“對症下藥”。從業務實踐來看,區域報刊可以開辟輿情專版或專欄,或有選擇地刊登群眾反映輿情的文章,或由記者與群眾對話,共同分析輿情,或採訪有關官員、專家、學者對某輿情的看法,等等,力求做到多方互動、廣開言路,引導群眾疏導情緒、明辨是非,從而凝聚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作者系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城鄉導報社總編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