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傳媒》>>2014年9月上

建設行業媒體如何做好城鎮化報道

劉 勇  張 瑋

2014年11月26日16:53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拉開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序幕。作為建設行業媒體,更應深刻認識中央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有義務、有責任宣傳好、報道好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工作。

為城鎮化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也正是農民向城市大量流動的過程。從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可以說是推動城鎮化的最大動力之一。在城鎮化建設中,作為以宣傳我國建設工作為主的建設行業媒體,應在推動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和傳播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方面多下工夫。如何正確認識城鎮化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辯証關系,是我國建設行業新聞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不未雨綢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有可能對城鎮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使城鎮的獨特性消失,並最終影響城鎮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宣傳報道中,作為建設行業媒體人,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和城鎮獨特性在城鎮化建設中的重大意義。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各省、市、區的城鎮化建設,以未曾有過的速度向前發展。大量的土地開發,使許多擁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老城鎮面臨結構性改造。如此境況,使城鎮開發建設出現了大量的人地關系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城鎮建設的高速發展,很容易破壞一個城鎮獨有的特色。數年前,由於建設速度過快而造成日益明顯的“千城一面”問題,曾引起諸多建設行業媒體和建筑學家的共同關注。在這些城鎮的高速開發建設中,許多歷史人文景觀中的街區、街道被拆毀,房地產開發與舊城保護矛盾顯現。這種早在19世紀西方就曾出現過的城市“美化”運動,使建筑學家和建設學人紛紛提出質疑。2013年8月,《中國建設報》在二版要聞刊發稿件,以《從“千城一面”反思城市規劃設計》為題,以當年“首屆中國地產設計創新論壇”業內專家就“千城一面”所展開的討論,深入剖析造成的原因。文章當時還引述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的話:“我們的城市建設不是規劃師說了算,而是市長說了算,這是非常大的體制原因。”此語一針見血,切中時弊。

其實,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失衡的問題早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建設行業媒體與學界人士對於“千城一面”的批評與反思也並非始於彼時,早在2005年11月,在廣州召開的“首屆中外建筑與文化論壇”首日討論中,與會的建筑界專家、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和建設行業的媒體人,就大膽指出了造成中國城市“千城一面”、古建筑被破壞、中國建筑失去傳統文化的問題所在。通過建設行業媒體、專家、學者多年的關注和呼吁,有關管理部門對城市建設貪大求洋的現象以及缺乏城市精神建設底蘊的造城運動已明確叫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將會再度回歸到特色和個性這個層面上來。

搞好城鎮建設報道要化矛盾、促和諧

近年來,在一些快速發展的城鎮中,其建設雖然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如馬路的拓寬、城市步行道的美化、城市廣場的修建、恢復被工業化奪去的城鎮景觀等,從一定程度上看,這些舉措好似形成了城鎮空間的新形象和新秩序。但是,這些華麗外衣下所暴露出的雕琢和繁瑣的膚淺,以及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不協調因素,更進一步加劇了人地關系的矛盾,以及開發與環境保護、人文景觀保護之間的矛盾。

此外,高速的城鎮化發展使城鎮生態環境建設、文化特色保護也顯得相對滯后,由於開發機構征用了大片土地,使每個社會人在現代城鎮環境中的空間不斷縮小。在熱火朝天的城鎮建設中,“拆”這個字遍布大街小巷,“開發區熱”“廣場熱”佔用了大量農村土地和城市用地,隨著土地面積和濕地面積的不斷縮小,原有的地理地貌也隨之永遠消失。現實生活中因城鎮建設征地拆遷引發的群眾上訪、對峙沖突、堵門堵路事件時常發生,嚴重影響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和諧進程。

2004年,筆者因工作需要調至建設部下屬某協會主辦的《中華建筑報》任職副總編輯。之后,筆者還在報紙中創辦了一份《中華建筑報•城鎮建設》周刊,每周一期,每期4個大版。這份周刊從創辦至今已陸續出版了近10年,刊發與城鎮建設相關的學術理論文章近百篇,監督曝光違反國家城鎮拆遷、違法佔地政策的案例數十起。其中,2006年,內蒙古D市因城鎮建設拆遷賠償問題,引發群眾不滿,10多名群眾代表上訪至報社編輯部,滯留報社會議室兩天有余,強烈要求報社派記者到現場監督過問此事。最后,迫於媒體責任,時任報社總編輯鄧千指示由筆者妥善處理此事。於是,筆者派報社駐內蒙古記者站記者與《城鎮周刊》記者聯合深入調查採訪此事,成稿后迅速刊發於《中華建筑報·城鎮建設》周刊頭版,引起了內蒙古D市領導的高度重視,D市領導親自接訪群眾代表,並召開現場工作會議,涉事的有關單位負責人現場解決群眾所提問題,拆與被拆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政府高興,群眾滿意,有力助推了當地的城鎮建設工作。不僅弘揚了主旋律,而且打好了主動仗。

要把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根本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自此再度被提到了顯要位置,同時也為專業報道城鎮建設新聞的行業媒體吹響了沖鋒號。

對於建設行業媒體來講,搞好城鎮建設報道,要正確認識城鎮化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辯証關系。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首要條件就是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高速增長的經濟打基礎、做鋪墊。但對於城鎮化建設而言,一座城市的科學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齊頭並進。

對於我國城鎮建設近年來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建設行業媒體人更應該利用自身對城鎮開發建設政策離得近、認得清、吃得透、把得准的優勢,在宣傳報道中積極應對、科學引導,要把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根本,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統攬全局。

首先,建設行業媒體在宣傳報道中要堅持城鎮化建設與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方針。要處理好城鎮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把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列到與城鎮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對於一個城鎮而言,隻有有了宜居的生態環境,才有資格談得上經濟發展,否則,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就是空口白話。因此,在宣傳報道中,要改變原有的那種重建設成果、輕生態環境保護的報道觀念,要把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報道提升到重要位置。

其次,建設行業媒體在宣傳報道中要堅持節約土地資源和保護人文景觀並重的方針。目前,城鎮化建設已成為多數地方政府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武器。為此,在宣傳報道中,對節約土地資源及城鎮中重要的古建筑或古遺址的保護,要放在首要的宣傳位置,加重加大報道力度。

再次,建設行業媒體在宣傳報道中要堅持城鎮化建設與防污染並重的方針。近年來,我國多個地區長期處在霧霾天的籠罩之中,給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對於物耗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城鎮建設負責人要下決心促其遷移或關閉。對於與此方針相悖的典型,在宣傳報道中,建設行業媒體要敢於將其公開曝光。

最后,建設行業媒體在宣傳報道中,還應依據本媒體的特點,以言論、評論佔領制高點,以訪談為切入點,全方位、立體式對我國城鎮建設工作進行規模報道,形成輿論強勢,進一步掀起城鎮化建設的宣傳高潮。同時,不同的建設行業媒體,亦可根據形勢需要,開設相應欄目,或採訪有關部門權威人士進行答疑釋惑,或請有關部門專家、學者進行科學分析,有重點、成系列地對城鎮化建設展開報道,以此讓全國的城鎮居民更加透徹地了解城鎮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共同支持辦好這一偉大的惠民工程。

(作者劉勇系長安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瑋系《中華建筑報》原副總編輯、河北傳媒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