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競爭的實質是信息競爭,而突發新聞是最能吸引受眾眼球的信息。不管是自然性突發事件還是社會性突發事件,由於其發生的突然性,且往往具有災難性,無疑會形成一股沖擊力和震撼力,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此時,各方媒體都會調兵遣將,保証時間、版面,及時報道突發新聞。突發新聞報道從推出的時間點來說分為“第一落點”和“第二落點”。本文以報紙突發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探究、把握“第一落點”和“第二落點”的傳播特點,以期使廣大報人有所借鑒,把新聞做得更加豐富、出彩。
“第一落點”先聲奪人
“第一落點”指最先報道、第一時間點報道的新聞。從全國范圍來講,每天都會有一些重大新聞或突發事件發生。“第一落點”是新聞競爭的“殺手?”,這個理念已經在傳媒業,特別是在主流媒體中形成共識。搶抓新聞“第一落點”,在新聞資源共同佔有的背景下確保“第一落點”不漏稿,用新聞手法直遞信息、服務受眾是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
速度快是“第一落點”的基本要求。第一時間獲取線索,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發出報道。倘若獲得線索的時間遲了,或者記者到達現場晚了,就會給搶抓“第一落點”帶來極大的被動。線索主要依靠記者的線人、媒體熱線電話報料和微博等監控,記者憑借敏感的新聞性,伺機而動,往往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都能趕到現場。但是,也有受眾指責報紙的時效性差的問題。長久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存在,這也成為記者、報社強調“第一落點”、不懈努力的動力之一。第一時間趕到、“第一落點”介入是媒體的姿態,更是一種力量。
現場感是“第一落點”的重頭戲。突發新聞現場性特別強,生動、驚人的細節往往稍縱即逝。記者爭分奪秒抵達事件發生地后,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現場,在快速判明基本情況的同時,尋找可靠的消息來源。搶到拍攝特寫、大場面的最好位置,把新聞現場的主體抓住,把決定性的瞬間定格下來,把具有代表性的畫面記錄下來。捕捉生動的細節、感人的情節、精彩的故事,採訪當事者、目擊者、參與救援者、權威部門處理事件者,核實關鍵事實和重要數據。當第一現場消失時,馬上採訪第二現場(救援醫院、消防等),客觀真實地還原事件發生的過程,讓受眾了解到事件的來龍去脈。
全面性是“第一落點”的最高追求。媒體不僅要求自己“第一落點”的報道吸引受眾,還期待在多家媒體相互競爭的新聞大戰中贏得勝利。為此,必須努力將報道做得全面,將信息“一網打盡”。網絡時代,網絡新聞快捷迅速,報紙如果只是與它拼“短、平、快”,很難吸引眼球。報紙必須揚長避短。除調查親眼看到或採訪了解到的最新發現,對故意隱瞞、刻意回避或大意漏報的信息也要更為注意。還應上網查尋此次事件的相關背景、同類事件的鏈接材料,查看網民對這一事件的評論與互動信息。從多角度、多層次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乃至請有關專家進行分析,把別人沒看清或看清了說不清的東西說清楚、搞明白,從而寫出有思想、有力度的報道。
2014年4月15日,福州市一天發生三起電動車與機動車相撞事故,原因或是騎車人闖禁行、闖紅燈,或是騎超標電動車速度很快。第二天各報都做了相應報道,《福州晚報》當天除報道動態《公交車電動車相撞一天發生三起》外,還推出《榕4個月查10萬起非機動車違法》《記者手記•自律他律 文明出行》《本報微博話題引網友激辯》,整組報道有車禍消息,有記者探訪多個路段,由點到面,從當天車禍個別現象到全市一段時間內非機動車違法的情況,一應俱全。
“第二落點”后發制人
“第二落點”指別人已經先報道過,但其他媒體從事件發展的另一個時間點或新的角度組織報道。幾乎所有記者,都有拿不到第一手新聞的遺憾和尷尬,或因個人工作失誤,或因媒體處於劣勢。突發事件來得突然,但並非新聞資源就此徹底流失,它還有一個發展和結束的過程,可以通過“第二落點”來繼續“烹調”。尤其是重大突發事件,由於其影響大,也有跟蹤報道的必要,做好“第二落點”的相關報道,把握公眾的關注度,不失為傳統媒體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良策。
新進展是“第二落點”的基本要求。從新聞本質屬性來說,失去新聞“第一落點”轉而選擇“第二落點”,雖屬無奈,也並非無可挽回。在突發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適當的時間點,尋找一些新的內容,開始介入報道,突破后發瓶頸,實現新聞突圍。記者可以追蹤報道這一事件新的變動、新的發現和新的進展,以及事件對各方面的影響和社會各界對事件的反應,繼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關注該事件,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情況,爭取后來者居上。2014年3月15日上午9時,福州晉安東區水廠一段直徑1.8米的自來水管道,受到渣土擠壓而移位,造成全市11萬居民用戶缺水。因為調配水源的關系,附近倉山、鼓樓等部分居民家中還出現了水壓不足、熱水器難啟用的現象。第二天當地三家報紙醒目報道這一消息。《東南快報》“失語”兩天后選擇於3月18日上午10點,在恢復供水這個時間節點強勢推出通版《渣土壓脫榕東區1.8米水管影響之大建國首次》《特寫•24小時倒班 滾一身黑泥》《礦泉水沖廁所》《綠化帶裡蹭水》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報道,顯現出厚積薄發的超越勁頭。
挖深度是“第二落點”的重頭戲。“第二落點”要做出別人沒有的東西,就要從深度入手,運用縱深思維把新聞做透。縱深思維能從一般人認為不值得一談的小事,或無需再作進一步探討的結論中,發現更深一層被現象掩蓋著的本質。深度報道拼的是認識,是對這一突發事件的材料全面掌握之后,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更深刻的認識。挖深度可以順著前面媒體報道的廣度、深度進行拓展,也可以深入分析之后提出自己的新角度,盡自己所能努力查清事件真相,滿足受眾要求,為受眾解疑釋惑。《東南快報》在“渣土壓脫大水管”系列報道后又接連在追問中質疑,在質疑中查証,繼續推出追蹤報道——《“渣土壓脫榕東區1.8米水管”續:很多渣土車半夜偷偷來》《管道遭重壓,上游污染 福州飲用水安全敲響警鐘》《直徑2.6米原水管遭鋼材壓頂5年》《鋼材堆放區屬於園中村》《東區水廠管線威脅仍未消除》等,報道越挖越深,受眾越看越過癮,媒體不僅深挖出事件的后續脈絡,而且為執法部門盡快處理此次事件奠定了輿論基礎。
推廣度是“第二落點”的最高追求。推廣度要運用發散思維,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發散思維又稱放射思維、擴散思維,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事件的發生是偶然的,倘若在個別事件或問題出現后挖掘出一系列類似的現象或問題,就能發揮輿論影響力,守望社會,促進有關部門改進工作。如果把目光瞄准更多地方的類似現象,報道定會分外引人注目。2014年4月13日下午,福州閩侯縣大洋鷺洲小區B區一棟別墅發生地下施工事故,一名四川籍工人被埋。因為擔心工人被機械挖傷,救援人員徒手挖土救人,遺憾的是,工人被救出后已沒有生命體征。14日各報及時報道,其后兩天有的報紙還在追蹤賠償死者親屬52萬元、被挖地面復原等新進展的時候,《海峽都市報》記者把眼光放到全市更多別墅區私挖地下室的社會亂象,提出一個新的執法難題——《別墅違建“入地” 部門執法遇難題》以及《福州蘭亭東方聯排別墅挖地下室 還敲掉承重梁》,從一起施工事故中挖掘出一種新的社會問題進行輿論監督,彰顯了媒體的社會雷達功能。(作者系福州日報社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