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刊博會的獨特價值
“梅開二度”的中國(武漢)期刊博覽會是在全世界的傳統出版、紙介傳媒發展處於跌宕起伏之際,逆勢而上舉行的。它至少說明三點。
一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並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消亡。新媒體所借助的信息傳播高新科學技術,隻能在媒體形態、服務方式和范圍、服務便捷和深入方面,對傳統媒體進行改善、改革、改變,但不會形成傳統媒體的本質改變。反之,傳統媒體的范式、傳統、理性和選擇會為新媒體的嘈雜、繁復、擁堵,疏通道路、理順秩序、建立邏輯、洗清混濁、凸顯權重,為擁有新技術的新媒體穩根、定神、醒腦、清心。
二是中國出版人、期刊人對自己的事業依然充滿信心。期刊的閱讀市場永在,期刊的擁躉、受眾、鐵杆讀者永在,期刊服務的空間永在。若干年后,人們會發現,在相互的爭奪、替代、交織之后,紙介媒體、流媒體、網絡媒體共融、共榮天下的格局依然存在,彼此之間的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相互提攜,構成期刊形態現代化華麗轉身、轉型的全部樂章。期刊前途光明,市場廣闊,事業輝煌,會以自己的欣欣向榮向世人做出更充分的証明。
三是期刊的生命常青。不僅僅在於自身業態的變化,不僅僅在於新技術全方位進入,不僅僅在於互聯網全方位干預,期刊生命的本質在於它的宏觀視角,在於它的微觀操作,在於它的前瞻思維,在於它的深度挖掘,在於它的質地、質量和品質,在於它的風格、品格和品位,在於它的進取、積極、引領,在於它的溫馨、貼心、精神撫慰、人文關懷,在於它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容納大千世界。自從人類把期刊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之后,期刊就永遠是人類文明社會的一個符號、一個窗口、一個重要的文化組成。
中國的刊博會是向國際社會發聲,中國將由期刊大國向期刊強國邁進,中國將由論文大國向學術強國邁進,中國將由期刊進入世界之林向期刊立於世界之林、向期刊引領世界之林邁進。中國的刊博會是向中國的出版界、媒體界、知識界宣示,期刊將不負時光、不負眾望、不負責任與使命,在國家、民族的現代化進軍中,當好橋梁、當好階梯、當好台基、當好支撐,在服務科學技術、服務經濟建設、服務人民生活、服務社會前行之中,做大做強,竭誠奉獻,砥柱中流,浪遏飛舟。中國的刊博會是向期刊界各位同事同仁吶喊:我們萬眾一心,前進、進!
中國期刊人的光榮使命
2014中國期刊媒體國際創新發展論壇關於“國際、創新、發展”的主題詞,順應了時代脈搏律動,順應了期刊發展趨勢,筆者從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大眾期刊不同層面,談談期刊同事們的責任和擔當。
第一層意思,中國期刊如何面對全球化、一體化——科技期刊要再創新、敢擔當。從經濟總量看,中國是世界第二,據說不久要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還有人按世界平均價格折算,中國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但是,我國的GDP是怎樣的構成,很少有人去分析。從國際貿易角度看,我國的制成品出口遠遠超過美國,雄踞世界第一,出口貿易額上去了,可是這種一直處於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的勞動成果輸出,最后形成的利益價值幾何?我國付出的材料成本、廉價勞動力收入扣除以后,幾百美元的產品,售價絕大部分是在付知識產權、核心技術費用。
技術含量、精密生產、高新科學技術的欠缺,形成價值鏈高端對低端和末端的大肆掠奪和剝削。消耗你的廉價勞動力,消耗你的原始生產資料,消耗你的環境資源,處在生產鏈的低端,我國隻不過是加工制造大國,也是被現代科學技術奴役,被現代科學發明、創造和管理欺負的大國。在社會創造、核心技術方面,我們被動、委屈甚至屈辱的現實,怎麼能夠用一個虛高的經濟總量所替代?連美國正直的知識分子都認為,這種計算方式是不科學、不公正的,應當找到一條正確計算經濟總量的路徑和標准。我們更不能被這些數字誤導。
有人統計過,世界頂尖級技術、高新科學技術,或者說一流科學家,我國隻佔4%,而美國佔40%。艾立民先生每每講到這裡總是提醒我們,這都是中國期刊人未來需要承擔的責任呀!鄔書林先生講,科技期刊在社會創新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用了一個數字——80%,80%的科技創新成果是通過我國期刊呈現出來的。這是對我國期刊界的激勵和鞭策。如何提升整個社會創新創造的品質,提升我國經濟總量中知識產權的比重,提升制成品出口貿易中高新科學技術的含量,期刊人的責任擔當不能回避、無法推讓。
習近平總書記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幾個牢牢把握”如雷貫耳。一是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的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力爭能夠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和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牢牢把握產業革命的大趨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三是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加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
在一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也是為了生存、為了幸福,我們期刊人要“敢於擔當,勇於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敢為天下先,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我們不創造什麼,不發明什麼,我們要引導中國科學技術的創造創新,引導中國社會的創造創新。
第二層意思,解放思想,共享人類文明社會的精神成果——社科期刊要勇開拓、敢擔當。知識、智慧本身沒有階級屬性,沒有意識形態屬性,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可以具備,可以掌握。知識、智慧不僅體現在科學技術,更有人文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於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於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於各國出現的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於積極借鑒人類創造的科學文明成果。
哲學社會期刊要勇於進入世界話語系統。不能因為意識形態不同,就永遠雞說雞話、鴨說鴨話。要承認人類有史以來許許多多的政治文明、社會文明都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包括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大膽借鑒人類社會文明成果,將會促使我們更好地走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科學地對待傳統,對待經驗。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但經驗隻有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才可以繼續使用﹔條件變化了,環境變化了,就要尋找新的經驗,總結新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大寶庫,可以為今天借鑒,可以為世界借鑒。但是,傳統文化不可能完全解決如今所面臨的問題,不能完全解決現在時代全球化進程中的全部問題。我們習慣講這道理、那道理,說孔子、老子幾千年前就講過了,甚至說他們對今天的數字化、信息化都有預測,但是那些隻能是自欺欺人。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形成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明進化的指導和引導。哲學社會科學要走在社會變革的前面,要把握大趨勢,俯仰大局面,研究大事情。要考慮對不同層面人群的通識教育,把各路經典首先裝進人們的頭腦中,首先是裝進各級、各層管理者的頭腦,讓經典成為人們自然而然、習以為常的智慧伙伴。要考慮對新思想、新見解、新觀點的融合與吸收,讓世界的理論創新為我所用,成為我們的工具和橋梁。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訓是深刻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交流互鑒,不斷學習消化,融合創新,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能否不斷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能否不斷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成敗。中國期刊要永遠做學習、消化、傳播的加速器,加強與世界的溝通與對話,發現、承載和傳播一些優秀文明成果,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發展我們的文化,做實做強我們的文化。
第三層意思,提升感性素質,激發感性智慧,倡導感性文明——大眾期刊要育文化、敢擔當。蘋果產品的出現,一花開放百花殺,很多手機廠家、平板電腦廠家倒閉。蘋果產品除了方便快捷以外,界面友好、外形美觀大方、模樣別致新穎是其受歡迎的重要原因,體現了充分的審美元素和感性知覺。一波手機輪回,賺走市場上多少銀子。喬布斯講過,產品的質量、產品的品質是什麼?是功能質量(使用方便)+感性質量(審美愉悅)。
社會教化、社會影響,或者市場競爭力,又何嘗不是如此?功能強大和品相優美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事情。大眾類期刊要在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培養人的感性素質上下工夫。文化人心、文而化之,從而讓我們的社會文明、社會進步是科學的、全面的、可持續的。9月17日,筆者看到《湖北日報》還在教導我們,城市的發展受產業科技的影響,以十年計﹔受文化的影響,則以百年計。期刊人,你不能掉以輕心,不能不十分經心。
期刊不朽!期刊可以是紙介的,可以是流媒體的,也可以是網絡形式的,但期刊的核心競爭力仍然在內容,仍然在你承載了什麼樣的知識和信息,提供了什麼樣的服務和幫助﹔在編輯出版人的選擇,對信息的選擇,對創新、創造的選擇,對載體、對形式的選擇,對美好、美麗的選擇﹔在於期刊對發展的綜合思維,對世界走向的深度把握和掌控,對未來的精致眺望。我們討論國際化、數字化,討論融合、市場,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內容,是內容制勝、內容為王,最后的勝利是取決於你作為期刊出版人為社會准備了什麼樣的文化傳播。你的價值、奉獻,或者說你生存下去的理由,都在於你對文化科技、政治、社會、文明的不斷認識、不斷把握和不斷選擇。
(作者系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
(本文由作者根據其在2014年中國期刊媒體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