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三年來,有規模有聲勢有實效,給電視熒屏帶來了一股清風。筆者作為一名基層的編輯、記者,積極參與到“走轉改”的實踐中,採寫了一批有熱度、有溫度、有關注度的報道,其中,蹲點高要市金利鎮外來工居住村的採訪令筆者至今難忘。這次採訪,沒有採用以往“走基層”中貫用的“體驗式”報道方式,而是沉下心來深挖現象和故事背后的理念創新和真誠服務。挖掘出了為外來工建居住村的“金利模式”,不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給各地提供了鮮活的經驗,而且吸引了外地企業家前來金利鎮洽談,表示願為當地投資上十億元建設外來工公寓。這些實實在在的效果,給基層電視台的記者很大的鼓舞和啟示:“走轉改”不能僅僅停留在“體驗式”報道上,要不斷向“深層次”報道轉型升級,才能真正提高新聞節目的影響力。
一、“走轉改”給外來工建起“廣廈千萬間”
近年來,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報道越來越多,其中《浙江台州:外來務工者孩子在墓區度童年》的報道更是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才能高質量地留住外來務工人員,讓他們居有定所、住有保障,為外來工建設廉租房,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一個偶然的機會,肇慶台記者走基層來到了高要市金利鎮,發現這個小五金鎮已建起7個外來工居住村和12個集中點,新聞敏感讓記者意識到:金利這種初具規模的外來工居住村背后一定蘊藏著一種強大的支撐其建設的力量,於是記者在金利鎮進行了專訪,深入挖掘這些居住村建設的資金基礎,尋找解決外來工居住、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穩步發展的妙計良方。
在中秋節到來之前,記者抓住了政府想方設法為外來工“駐家”,讓外來工在廣東工作地與家人“大團圓”的重大題材,通過深入的採訪,用鮮活的事實,真實地反映了當前建設外來工廉租房資金短缺的實際,記錄了基層黨委、政府通過借貸資金建起第一個外來工居住村,留住外來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后用經濟增長的一部分收入和外來工居住村廉租房的全部租金,逐年擴大外來工居住村的規模,讓外來工安居樂業的真實故事。通過典型事例和專家點評,指出政府和基層組織積極引導、規劃、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設廉租房,是改善外來務工條件,實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這一作品題材重大,主題鮮明,採訪深入,報道及時,所挖掘出來的“金利模式”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這一作品展示了一個能夠解決外來工廉租房建設的真實案例和全新探索,在建設和諧社會、幸福廣東的大形勢下,起到了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新聞播出后反響強烈。中國網絡電視台、中國新聞網、鳳凰網、中國日報網、廣東新聞網以及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多家媒體在隨后的三天做了報道和轉載。幾天后,當記者再次來到高要金利鎮採訪時,該鎮領導欣喜地告訴記者,報道播出后,有企業家來鎮裡洽談,希望能盡綿薄之力,出資改建、擴建外來工居住村。目前,佛山企業家投資10多億元在金利建設4-6幢16層外來工公寓的計劃正在加緊規劃。
一則報道為外來工建起“廣廈千萬間”,這樣的影響力在地方台的報道中實在不多,“走轉改”讓我們看到了影響、看到了力量,更看到了希望。
二、“走轉改”讓新聞報道更具活力、更有影響力
“走轉改”不僅要求報道採用富有“親和力”和“人情味”的報道方式去“接地氣”, 而且要求有效傳播符合發展需求的基層信息,積極傳播促進科學發展的基層實踐。能不能深入基層抓住鮮活的事例、生動的細節,是增強電視新聞報道感染力的關鍵﹔敢不敢主動地以“權威公信”引領輿論、正視價值,是增強新聞報道影響力的核心,實踐証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提升媒體傳播能力的有效途徑。
“走基層”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發現新聞”的機會,生活中不缺少有價值的新聞,而是缺少“會發現”的眼睛。價值蘊含在新聞事實之中,走進基層深入採訪,著眼百姓關切的難點、熱點, 發掘能夠反映社會脈動、前進方向和時代精神的典型素材,以敏銳的眼光、開放的心態,對新思想、新觀點、新突破進行有深度、有價值、有影響的報道﹔對不符合科學發展甚至阻礙科學發展的問題,要敢於、善於進行輿論監督,通過有理、有力、有度的報道促進問題的解決。
“轉作風”讓新聞媒體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在新聞報道的選題方面要主動出擊,在被“安排”的採訪工作中,要善於選擇報道的新視角,捕捉新亮點。同時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於發現新題材、新觀點、新情況、新問題。在報道中,要注重細節,避免套路和套話,要傳遞有效信息,既要報道新聞事實,又要表達先進的思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因為隻有有思想、有價值的傳播才是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要通過這種有影響力的傳播,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思想方法、工作途徑以及發展經驗。
“改文風”讓新聞報道更加生動、更具感染力:倡導改進文風,創新表達﹔倡導改變拿通稿、填畫面的習慣﹔倡導突出新聞現場、新聞事實﹔倡導從觀眾的需求出發,用心研究新聞寫作。作為電視記者,“改文風”就要潛心鑽研電視特色,要更加關注畫面語言,在報道方式上,可以更加靈活,如記者現場、人物採訪、相關鏈接、專家點評等,甚至可以採編結合,進行連線互動等,各種報道方式的精心搭配,不僅可以增強現場感、時效性,而且可以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果。
三、“走轉改”要從“體驗式”報道向“深層次”報道轉型升級
“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中央台、省台和各地方台的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採寫了大量優秀的“體驗式”報道,記者由採訪者變為親歷者,讓基層普通百姓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原汁原味地反映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受到了群眾的歡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體驗式”報道只是“走轉改”的初級階段,要深化“走轉改”、提升影響力,還需要進行積極的探索,在報道方式上向“深層次”報道轉型升級。下面就以兩個實例加以說明。
例一:本文開頭時提到的中秋節前對高要市金利鎮外來工居住村的採訪報道,假如用“體驗式”報道,跟隨一位外來工從火車站接回其父母,通過一些細節展現他們團聚的快樂,通過和他們一起拉家常、談變化,和他們一起煮飯、做菜、吃團圓飯,以點帶面,展現整個外來工居住村真實熱鬧的過節場景,並以記者手記的形式,暢談記者對當地黨委、政府為外來工建“幸福家”的感受。這樣的報道,可以說有點有面,有內容、有細節,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式”報道。但是,記者沒有僅停留於此,而是深挖這熱鬧背后的故事,挖出了一個在當前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能夠為外來工建起一個個居住村的可行辦法,這在廣東甚至沿海發達地區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這種深層次的挖掘就使整個新聞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
例二:《我當了一天送奶工》的報道,是一位記者當了一天送奶工后寫出來的。記者接觸到的這位送奶工是位下崗工人,他十分珍惜自己這份新的工作,每天凌晨2點多起床上班,在早晨6點20分前大約4個小時的時間內要完成400包牛奶的派送任務,上下要爬160多個樓道,風雨無阻,天天如此,每送一包牛奶的收入是9分錢。記者當天才爬了20多幢樓的樓梯,送了40多包牛奶,就累得走不動了。記者由此體驗了送奶工的艱辛,並從送奶工的平凡勞動中感受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和工作責任心。這是一篇不錯的“體驗式”報道,可以說以小見大,從平凡的工作看到了普通勞動者不平凡的敬業精神。假如繼續深挖其背后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可否有辦法提升送奶效率,可否不用爬樓梯就可將奶送到訂戶手中……也許這些辦法不是記者一時半會兒可以想出來的,但是可以提出來留給觀眾去想,這樣,節目就辦活了,給觀眾留下了思考的空間,也提供了一個促進科學發展的平台。
深化“走轉改”,提升影響力,“走轉改”要向“深層次”報道轉型升級,這給記者和媒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走轉改”的電視新聞報道不缺一線的畫面,缺乏的是對畫面背后蘊含的特有價值的挖掘,這就要求記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報道團隊的綜合素質,增強傳媒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同時要建立促進“走轉改”常態化的長效機制,激發記者常駐基層,創作出更多能夠揭示社會發展趨勢、引領時代發展的精品佳作。(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廣播電視台)
來源:《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