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廣電資源重組,內地廣電界多數局限於本區域本系統內部的行政力主導下的重組,例如早些年的集團化、總台化改革。但基於國內統一市場領域內的資源重組,例如跨地域的電視機構整合、創新,卻少有人加以考慮。香港同行2013年的一場“增發免費電視牌照風波”,能給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一、內地電視頻道過多,不患貧患不均
“牌照”一詞在國內廣電界屬於新鮮事物,因為自“四級辦電視”政策以來,中央、省、市、縣四級都設置了廣電機構,甚至有些村鎮也存在電視台。電視機構如此之多,以至於觀眾已經習以為常,不把電視台的存在當回事,也就極少人去訂購付費數字頻道。免費的電視頻道都看不過來,何必花錢訂購?以這個邏輯,付費電視頻道在國內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也就在情理之中。
“牌照”太多,也就等於沒有牌照,這是國內數量龐大的廣電機構的現狀。1983年10月,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確定了“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事業建設體制,形成了行政區域化的廣播電視發展格局。此即“四級辦”政策。
在以宣傳為核心的廣電管理政策思維下,電視機構越多,越能保証宣傳的到達率。但是當電視媒體都被推入市場,自負盈虧、自生自滅后,生存發展更是必須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此時,以前“四級辦”政策的負面后遺症涌現出來,3000多家電視台,等於3000多個競爭主體,僧多肉少,生存壓力成為近十年國內廣電媒體的主要煩惱。
“不患貧,患不均”,這是國人的典型心態。幾千家電視台,如果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即使有生存壓力,心態還是平和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影響和國外電視節目制作技術的引進,“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央視、一線衛視成為國內廣電圈內的第一陣營,發展順風順水,大多數電視機構、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和行政級別低的地區的電視機構在這場賽跑中被拉開差距,落在后面,生存境況比較難堪。
過多的競爭主體必然出現行業洗牌,這是市場經濟環境裡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由於國內電視機構帶有政治宣傳的功能,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力的保護,即使大部分發展相對滯后的電視機構影響力有限,但它們“危而不倒”、“貧而不死”,客觀上阻礙了行業重組、資源優化、市場自我調整的實現。因此總體上說,大陸廣電行業的競爭市場仍然蘊含著極大的結構潛力。
二、香港的電視牌照之爭
自從1978年佳藝電視倒閉后,香港免費電視台隻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和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香港政府一直沒有再增發新的免費電視牌照。多年來,無線電視被指獨霸免費電視市場,除局部時期外,亞視節目整體上收視偏低,因此民間有不少呼聲要求香港政府開放免費電視市場。此外,雖然香港有多家收費電視,但服務費並不便宜,每月至少一百多港元,均未能對無線電視造成沖擊。
兩家免費電視台的市場格局,本來亦可構成有力競爭,但其后亞視的劇集近乎停產,制作的節目數量與質量不斷下降,愈趨依賴外購節目、重播節目充撐,此舉更令無線和亞視的收視進一步跨大,2012年11月某星期晚上時段,個別亞視節目甚至接近零收視,再加上無線電視節目在缺乏競爭環境下水平不斷下降,民間更期望政府盡快批出免費電視牌照,通過競爭提高電視節目質量,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高質量節目選擇觀看。
2009年,香港特區政府決定於2009年至2013年間增加免費電視台,於是在香港電視業界觸發了一場長達數年的爭議﹔由於電視媒體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這場爭議也波及到香港全社會,各界對此意見不一。2010年初,香港廣管局收到香港有線電視及城市電訊的申請﹔2010年底,now寬帶電視以香港電視娛樂名義申請免費電視牌照,至此,共有三家電視服務機構申請免費電視牌照。2013年10月15日,新增的免費電視牌照水落石出,奇妙電視和香港電視娛樂獲得政府批發新的免費電視牌照,此前態度最堅決、動作最大、爭取最積極的香港電視網絡卻不獲接納,從而引發12萬人大游行,此爭議亦使香港特首梁振英面臨上任以來最大的爭議風暴。
三、香港電視牌照風波的啟示
對於香港的電視牌照風波,內地媒體基本沒有加以關注,電視節目裡幾乎沒有相關的報道。事實上,香港同行這幾年的經歷,對我們有很多有益的啟示。
1.適當數量的市場競爭主體有利於有益競爭和公平輿論格局的形成
內地幾千家免費電視台,但香港隻有兩家,而且無線一家獨大,幾乎在當地形成壟斷局面。因此當香港特區政府征求市民對於增發免費牌照的意見時,發現受訪人士贊成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的比率達99%,主要原因是對無線及亞視的節目質量不滿意,而且期望新的免費電視台能形成“鯰魚效應”,打破無線電視收視壟斷的局面,使電視媒體多樣化,有利於輿論的相對公平。
可見,內地電視台數量太多或者香港本土的電視台太少,都不利於有益競爭和公平輿論格局的形成,都不是健康的行業發展狀態。以內地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本來不應該均衡地在每個行政區域都有相應的電視機構存在﹔以香港的富裕與繁榮程度,也不應該隻有兩個免費電視服務機構。市場和民意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是一個競爭充分、行為自由的市場,隻有最大程度生產迎合民眾需要的產品才能獲得上升。內地目前的廣電市場格局並不符合這樣的判斷。
2.市場資源重組和內容產業的質量息息相關
假設內地相關政策放開,出現大魚吃小魚,那誰會是大魚,誰會是小魚?以目前的廣電格局而言,不一定排名高、營收好的電視台就一定會成為最終的贏家。縱觀國內十多年的電視競爭歷史,一檔好節目經常能捧紅一個頻道,但如果節目質量難以為繼,也就會迅速跌入低谷。
市場資源一旦可以自由重組,資金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根本的競爭力還是在內容產業上。香港電視網絡近年來高調爭取發牌,自2009年開始已經投資花費了50億港元,而且已經拍攝劇集和紀錄片。香港電視業以劇集和娛樂節目為主流,港人均期望香港電視網絡能夠打破無線電視收視壟斷的局面。雖然最終香港電視網絡未能成功拿到牌照,但這幾年的民意均顯示民眾期待它能生產高質量和類型豐富的電視節目。因此可以預測如果香港電視網絡獲牌,必然成為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
3.行政力量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弊大於利
在內地,行政力量的扶持是廣電媒體一個隱性的核心競爭力,拋開意識形態的附著,我們必須承認,這不是足以長久依賴的、原生性的動力。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相對的,在提供扶持動力的時候,也肯定施加相應的限制、制約和條件,並最終成為一種掣肘。即使是在高度自由、以公開透明著稱的香港社會,民眾仍然對政治勢力暗中操控傳媒產業深感擔憂。特別是香港特區政府在整個發牌過程中一直未對相應市場主體的疑問加以解釋,使得多數評論員指出,特區政府應公開決策理據,否則坊間猜測“發酵”,對施政沒好處。可見這次牌照發放風波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傳媒市場范圍,演變成公眾要求政府施政公開、透明的一次行動。
四、上海廣電重組與市場預期
繼2013年10月上海兩大報業集團實施資產合並之后,上海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文化系統重大改革。此次改革涉及SMG、上影集團在內的整個上海廣電系統,而百視通、東方明珠等上市公司或將面臨重大重組預期。目前,除了相關媒體的猜測性報道外,並沒有確切的后續消息傳出,行業內部都在翹首以盼,這究竟是一次炒舊飯式的行政主導的乾坤大挪移,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自主資源重組的開端?
早在數年前,國內廣電市場重組的嘗試已經開始,礙於強大的地方行政力量的反彈,不得不低調收場。此次消息一出來,眾人關注的焦點仍集中在上海廣電系統內的新一輪資產重組上。一旦預期變成現實,就意味著紙媒、互聯網、電視、影視、新媒體等“大文化”產業的融合成為可能,而新媒體的攻城略地也是內地糾纏傳統媒體多年的頭疼問題。雖然這僅限於上海區域內部,但由於上海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和示范效應,內地的文化產業正常保護堡壘將出現鬆動,僧多粥少的畸形市場競爭格局有望真正被打破。(作者單位:廣西電視台)
參考文獻
1.章波:《關於“四級辦台、混合覆蓋”方針的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88年第6期。
2.趙民:《市場機制與政府規制的平衡——再論香港免費電視牌照增發結果的爭議》,《新聞大學》2013年第6期。
3.王義軍:《敘事轉向:香港電視對廣東電視的影響》,《南方電視學刊》,2013年第6期。
4.韋聚彬:《廣電跨省整合狂想曲》,《視聽界》2010年第3期。
來源:《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