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2014年底10期

文化哲學視閾下媒體從業人員心理健康問題探析

張鐵雲

2014年11月28日15:29        手機看新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客觀上帶動了以採編、收發信息為主要任務的新聞行業的日益壯大。現代社會的正常運轉已越發離不開新聞機構的健康發展,使得新聞從業人員成為社會中一個特殊而不容忽視的職業群體。目前,我國該職業群體大多數是文化程度較高的中青年知識分子,但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普遍較低,從事著比較繁重的工作,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和經濟諸多方面的壓力。重要的是他們服務的對象是整個社會人群,每一個人都與新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有可能成為媒體人員的服務對象。因此,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著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而且關乎整個社會新聞行業的長遠發展。

世界的發展趨勢已經証明,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地震、飢荒、病菌或癌症,而恰恰在於人類自身。在知識經濟時代,快節奏、高風險、高競爭和高壓力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成功的機遇和成名的可能,還有更多無法回避的心理重負和挑戰,后工業社會的現代性問題越來越突出。近年來,傳媒從業人員得抑郁症甚至自殺的新聞屢見報端,讓人們不得不對傳媒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給予更多關注。有鑒於此,本文試在文化哲學視閾下,探析媒體從業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機制,冀以找尋出其源頭,為解決問題、促進媒體自身健康發展提供科學借鑒和有益參考。

一、文化哲學:“人”的生命價值的回歸和提升

現在,文化哲學已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顯學,然而遺憾的是,因其理論邊界的模糊性和復雜性,國內外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具體明確的定論,文化哲學研究領域的合法性問題一直備受挑戰。但一般而言,從學科分類角度來看,文化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從哲學的視角出發,探尋文化本質、特征及其規律,建構對人類文化活動的總體性反思的哲學理論。因此,研究文化哲學,抑或從文化哲學層面分析其他社會問題,應首先從分析文化及人類文化實踐活動開始。

1.文化及其本質

籠統而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成果,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文化是一種相對於有形物質、排除了人類在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部分的精神性存在。廣義文化又稱大文化,著眼於人類卓立於動物的獨特的生存方式,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關系的一種表征性存在,即打上人的實踐活動烙印的客觀存在。

人類生存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態,主要包括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兩大體系。前者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強調“以文化人”,把文化作為國家統治、感化臣民的手段或正道,不管是市井社會,抑或人本身都融入了“以文化人”的痕跡。與之相對的是,西方文化更傾向於自然的人化,講求“以文化物”,以發展和完善人自身的需要為依歸對大自然進行改造。或許正是由於理念指向的不同,西方文化由於其外向投射性,在長期與大自然的斗爭中,發展出了璀璨先進的自然科學文化,而東方文明由於其內向投射性,注重人自身的修為,產生了非常完備的倫理文化。但不管是注重“以文化人”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偏重“人化自然”的西方文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共同的,即“人化”,“都是人本質所特有的一種生存方式” ①,這種“人化”植根於自發的文化模式或自覺的文化精神之中,內在於人的各種實踐和主觀意識活動以及總體性文明的各個層面,既制約著現實總體中的人的發展,又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

2.文化哲學的產生及其內涵

文化哲學玄幻無際,難以攻關,故今無定論,但筆者以為如果換個思路想問題,厘清文化哲學產生的社會基礎和時代背景以及衍生過程,或許能夠為更加明朗地研究這一課題及其具體規定性提供建設性啟示和思考。

在現代性話語體系中,“哲學的終結”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門話題。“在后現代主義一系列的反對中心,否認本質,消解結構的沖擊下,‘哲學消亡’論似乎也讓人無可奈何。事實上,近代黑格爾哲學以后的哲學面臨又一次巨大的哲學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哲學面臨失去傳統哲學的三大研究對象:上帝(第一存在)、物質(自然界)、靈魂(精神界)。”②17—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通過理性主義和主體性的洗禮,將人從上帝和神性的束縛中徹底解救出來,承繼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衣缽,充分肯定和贊頌人的精神性自由和價值性追求,高揚理性之光芒以驅散現實社會專制之流毒。理性主義戰勝了上帝的神威,使上帝在哲學世界的地盤越來越小。19世紀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三大發現的問世以及技術化進程對人類社會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越來越多地從自然物中直接攫取或加工改造的食物走進人們的物質生活,宣告了哲學在自然科學方面神秘性研究的破產,傳統哲學的生存道路再次被擠壓。而19世紀末,德國哲學家馮特開創的實驗心理學以及心理實驗室的創立,使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統治而成為一門獨立的新學科,人們開始運用實驗法而非哲學思辨的方法去解釋人類的精神現象,使靈魂逐漸在哲學研究對象中脫離出來。這導致哲學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化,傳統的形而上學哲學面臨巨大危機,而其與現代自然科學理論范式的結合,使這種危機性和它本身的局限性——追求嚴密的理性邏輯、絕對真理與普遍規律,脫離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忽視人的存在性價值,剝奪人類特殊性和差異性,借用自然科學的普遍化方法建構自己的哲學機制——變得更加嚴峻、更加暴露。

傳統哲學的衰落,開始迫使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將哲學的視角轉向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世界,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和意義問題,哲學關注的中心由外在性的上帝和自然界指向內在性的精神價值及個體得以存在的生活世界。從康德對理論理性的批判性考察和限定,到卡西爾開創符號哲學,提出用符號的方式解釋社會實踐,追求人類自身的知識,反對超驗實體,再到馬克思創立實踐哲學,徹底摧毀傳統形而上學的根基,實現哲學研究方向的真正轉變。無疑,實踐哲學范式是對傳統哲學范式的背叛,也是一種新的哲學范式即文化哲學的建立。

文化哲學范式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產生,是與純粹意識哲學和思辨理論哲學相對的。這種范式“是從哲學的視角出發,通過對人類文化對象和文化實踐結果的反思,而進一步對人的本質和主體性境遇、對人類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做總體價值審視和觀念把握,以期達成人的文化自覺。”③一言以蔽之,文化哲學通過研究人類的文化實踐活動、探討文化的本質即“人化”,最終表達的是對人性的無限關注,強調“人化”的根本目標是充分而合理地發揚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彰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媒體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現狀

1.心理健康概念厘定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適應性列入“健康”的范疇,這不僅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且在深層次上吻合了西方哲學關於健康、幸福的優秀傳統。早在古希臘時期,伊壁鳩魯學派就曾提出“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的著名論斷。心理健康屬於心理學學科研究的問題,在這方面做出獨特貢獻的是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前者從人格健美角度出發,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不受潛意識支配、能夠控制的理性活動,既擺脫了過去的壓抑,又對現在和未來充滿了期待,符合這一標准的人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世界的一切,承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既不孤芳自賞,也不妄自菲薄。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層次理論出發,強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有更高級的需要,能夠實現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認識,在不違背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個性發揮,他們不力求於補足生活的缺失或努力減少現實的緊張,而是擴大和豐富生活經驗,在現有的生活中增進快樂和幸福。

我國學者綜合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心理學家的心理健康觀,將心理健康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並不是消極地維持正常狀態,治療、矯正和預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而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正確了解自己,立足現在,朝向未來,渴望在生活中迎接挑戰和建立新的奮斗目標,從而推動自我成長的最佳心理狀態。④

2.中國媒體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現狀

媒體從業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和政治文化的復雜性,往往承載著更大的工作與生活壓力,成為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在新世紀之初階段,每年或每隔幾年都有媒體新聞從業人員過早去世,從2009年以后人數明顯增多,尤其是2014年4月和5月間的20多天內,竟有6位知名新聞人自殺或患病去世,給業界同行和社會大眾以極大震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新聞從業人員死亡類型主要包括兩種:自殺離世與患癌症去世。造成這一惡果的原因是:媒體競爭激烈加上新聞時效性等要求,導致長期熬夜,工作生活無規律,隨時處於待命狀態,過度勞累﹔傳媒行業具有高度的社會影響力,深感責任重大,工作壓力超乎極限﹔家庭情感問題糾葛﹔等等。2006年在第七個記者節前夕,《青年記者》編輯部聯合全國各大報業集團和大眾網對“新聞從業狀況”進行網下網上抽樣調查,結果表明:80%的人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個小時。其中,53%-63%的人每天工作9-10個小時。調查還顯示,新聞從業者工作中最擔心的問題是“精神壓力大,怕干不出成績”。 ⑤持續緊張的高強度運轉帶來超負荷的工作壓力,而超負荷的壓力就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提出嚴峻挑戰,就有可能使這個職業群體處於焦灼、強迫、憂慮、抑郁狀態,最終可能發展成為心理問題,導致心理疾病。上海首家“記者心理沙龍”曾要求活動的參與者填寫一份職業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有43%的活動參加者(媒體從業人員)處於較為嚴重的壓力狀態,83%的記者感覺“不輕鬆”,大多數人伴有焦慮、壓抑、躁動甚至是抑郁的心理行為活動。2006年中國醫師協會也發布了一項針對北京1182名記者身體狀況的調查結果,身體完全健康的人僅28人,胃病成為職業通病,84.2%的人有疲倦感。⑥

當前國內新聞從業群體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危險的亞健康群體,工作壓力和超負荷與礦工、醫生、警衛人員等職業群體位列前榜。無冕之王的光環背后,媒體人在透支著自己的健康。尤其在網絡媒體日新月異、信息需求爆炸式增長的今天,新聞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問題甚是堪憂。關注媒體人身心健康,探討問題成因機制並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病症,防患於未然,不僅是今后新聞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而且應成為理論研究者的重大課題,尤其要立足於社會學、文化哲學等學科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找出問題根源,制定科學的可行性方案,保障媒體工作者沿著正確的健康的心理歷程向前發展。

三、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機制的文化哲學反思

文化哲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范式,重視實踐理性,主張回歸生活世界,把人的生存方式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可以說“人”的因素貫穿於文化哲學的始終和根本。媒體從業人員心理健康問題,表象是媒體這個特殊的職業群體成員呈現出的職業性和現實性困惑,本質來講依然是關於“人”的問題。因此,從文化哲學視角出發探析媒體從業人員心理健康問題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和對現實的啟發性。

立足於文化哲學視閾,筆者以為造成新聞工作者產生心理疾病的根本性症結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信仰斷裂的精神性彷徨導致工作和靈魂的多重困束

現代性問題是近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文化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現代性危機涵括於經典理性主義淪落為技術理性主義的悲哀事實,實質是人類價值理想與生存意義的缺失,集中體現為人類在工業文明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面前精神價值的淪喪與原初設想的異化以及社會勞作的盲目性。當人的精神喪失了植根性信仰和理念、工人處於無信仰的工作狀態,重復而勞累的工作就會把人從人的狀態變成非人的機械式的客體存在,人成為機器,生命意義和價值也一並被吞噬掉了。現代人的精神性病變多是信念缺失與殘酷現實矛盾交織的結果。

新聞媒體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在受眾眼裡,傳媒工作者往往是社會正義與人類良知的代表,被賦予比其他一般行業更多神聖的希望與責任,享受著“無冕之王”的美譽。因此,新聞人很容易出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他們把頭頂的光環看得高於一切,容易為浮名所累、為虛榮所縛。在一般人看來,媒體工作者總是保持著一副精明干煉的形象,實際上,由於工作的異質性和復雜性,媒體人的生活沒有任何規律,整日處於忙碌焦灼狀態,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身體嚴重透支,而同時還強烈守護人間“救世主”的角色,幻想著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這是一種可怕的矛盾性存在狀態,信仰理念的日益減弱與例行公事式的重復勞作以及追名逐利的虛矯情感高度雜糅,導致傳媒從業人員產生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相比之下,西方媒體同行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的心理承受和反應較自然一些,除了因為西方形成了非常完備的心理咨詢機構、輔助性配套設施以及健全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外,根源在於西方社會在經歷宗教改革等啟蒙式運動解救了人性、通過發展自然科學創造了先進發達的近現代工業文明后,依然保留著以宗教為核心的信仰體系。典型的案例就是基督教和上帝雖然在哲學世界的生存空間日趨狹窄,但社會大眾依然以信奉和敬畏上帝為依歸,這種“救贖”式的信仰機制根植和濃縮於生活、工作、情感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人們擺脫現實苦難、勇敢面對人生挫折的精神藥方。然而,處於轉軌期的中國現代社會是在傳統文化經歷毀滅性打擊、倫理道德遭受質疑性破壞的社會基礎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極力對外開放發展國民經濟激發起民眾欲望與創造性的現實條件下,重新尋找和建構國民現代信仰體系的,這種信仰從一產生就夾雜著對傳統倫理“復制”的懷疑性和對當代工業文明的借鑒性,這就決定了它的不穩定性和踐行的可變性,因為從文化哲學的角度而言,現代工業文明的本質是科學機制和資本邏輯運行的結果,而信仰從骨子裡就是與科學、資本相對立的,每一個民族的信仰一定是本民族傳統文化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存在。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而靈魂卻長久地無處皈依,這是引發各種各樣心理疾病的根本性症結。

2.他律性壓抑困厄與人性渴望釋放之間的沖突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開創的科層制,它是德國式的社會哲學與美國式的工業主義的結合,主張按職能對權力進行分工和分層,是一種以規則為管理主體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產生於資本主義經濟上升時期,這種制度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對建設資本主義近代工業文明和形成資本主義管理體系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這種文化模式的最大弊端在於過分重視規則和效用而忽視了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公平正義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性的人為規制和壓抑,是對傳統農業文明人格尊嚴的背叛。對這種管理模式的文化批判構成了20世紀文化哲學的重要內容,文化哲學家們通過反思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物化現象和文化傳統斷裂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深刻批判了技術異化和文化危機現象,圍繞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展開的理論研究客觀上也豐富了文化哲學范式的內容,從側面宣告了文化哲學“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視野,使它成為一種在哲學層面深刻理解和探索人的生存方式和社會模式的新的哲學范式,這種范式與理性主義的哲學范式在指向和內涵上都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強調文化理想的樹立,主張將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還原於生活本身,突出對人的終極關懷。

無論是西方的廣播公司,還是中國的新聞機構,都是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組織建立的,具有很濃的產業屬性,這就決定了媒體頒布實施的競爭機制、考核機制、休假制度及工作規則等一系列他律性制度既是服務於媒體重視效用、創造利潤以實現發展的現實需要,制度性地再現了傳媒集團公司追求最大利益的本質性目的,又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人性的發展,是對人追求自由精神和生命價值的束縛。這是人類社會中任何制度和規則的普遍的、必然的局限性,因為人是一種精神性動物,有高級的靈魂追求,反對一切把人視為實現其他目的性要求的制度和作為,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樣勢必與追求效率以科層制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講究新聞規制的社會現狀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不可調和性在精英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因此,媒體人等精英人士表現出的精神性困惑,體現的是人性的解放程度與制度規則的張力之間的彈性度,實質是人與自我的矛盾,是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和自卑意識的依然存在之間的二重性問題。這種問題在現代性危機和技術異化越來越明顯的今天,變得更加緊迫,應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關注,重視媒體從業人員的合理需求,改革制度中嚴重阻礙人性發展和違背人類自由精神的僵死教條,通過完善社會制度和新聞規制,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推動我國新聞事業健康向前發展。(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 ②袁志華,陳虎騰:《文化哲學視域中的企業文化精神》[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底6期。

③鄒廣文:《當代文化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④李蔚:《心理健康的定義和特點》[J],《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⑤轉引自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5頁。

⑥轉引自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7頁。.

來源:《視聽》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