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2014年底10期

標會信息的傳播機制探析

——以福建寧德G村為個案

林建蘭

2014年11月28日15:57        手機看新聞

摘要:本文將標會置於傳播學的框架下,以福建某個村落為研究背景,以參與式觀察法體驗標會過程,並結合深度訪談收集相關材料,試圖從微觀層面上研究標會,關注傳播在標會的整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標會成員的個體特征。

關鍵詞:標會﹔信息﹔傳播

標會是一種信用互助組織,標會又因方式的不同被稱為“錢會”“互助會”等,普遍存在於福建、廣州等地。國外也有標會,稱為“ROSCA”(“輪轉儲貸協會”),作為一種非正規的金融組織存在。

以往學術界對標會的研究多集中於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領域,或是討論標會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或是對倒會后所引起社會問題進行學理上的探討,很少關注參加標會的個體本身。基於此,筆者此次的研究主要從從微觀層面上探究標會的運行機制,關注傳播在標會的整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標會成員的個體特征。

一、 相關名詞簡介

在標會中涉及到多個與標會相關的名詞,為方便后文的敘述,筆者根據對G村有多年參加標會的村民的預調查結果對標會的相關術語及規則做個簡要介紹。

1.會首與會腳。會首即標會的發起者,隻有一名﹔會腳即除會首外的標會的參與者。

2.標金。參與者所願意酬付的利息。在標會中以標金最高者中標,即可使用所有參與者所交納的錢。

3.會錢。即未得標者繳納的扣除利息后的金額。

4.會單或會貼。會單即標會名單,包括會頭姓名與聯系方式、參會人數、會費、起始時間、開標時間、還款形式、當期開標的利息等。

5.中標或得標。標會採用競標的方式進行,數額最高者即中標。

二、 村落概況

筆者在2014年1月18日至1月28與2月8日至2月18日對G村的標會進行實地調查,收集與標會有關的資料,包括書面材料與部分談話錄音。

G村位於寧德市,轄G村、Q村與T村三個自然村。三個村落中,T村與Q村的人口稀少,且兩村的村民所參加的標會中,大部分來源於G村。因此,此次調查以G村為主,且以近年來的標會情況為調查對象。

G村的居住狀態呈聚居型,村民來往密切,住房集中猶如一個圓形,內有“十”字型的道路,村外臨近城市主干道,進出方便。這也是筆者選擇以G村為研究對象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 信息的生產與傳播

“盡管合會作為一種自然的金融合約安排,其合理性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合會亦在一定的時空和地域為當地政府所默許,但明確地宣稱合會合法的,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政策層面,均未嘗一見。” ①標會的特殊性質使其隻能作為地下模式存在,因此,標會信息的傳播主要以人際傳播的形式擴散。標會信息在傳播中有其特有的傳播結構和傳播規律。

(一)信息傳播的要素分析

1.傳者與受者。標會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多表現為多級傳播。標會的起會者即信息的最初傳播者,接收者多為與會首有親近關系的人,一般多為與會首有親緣關系的人或是多年的鄰居。需要注意的是,標會中的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並不是固定的,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發出者。

2.傳播渠道。因標會的特殊性,相關的信息傳播主要是通過人際傳播的形式進行。村民經營的小賣部、市場等充當了信息傳播的場所。

3.信息內容。包括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傳播者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必然涉及語言方面與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傳播者的面部表情、暗語、肢體語言等方面都在傳遞信息。

4.反饋。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人際傳播的反饋及時,互動的雙方可以及時了解對方接受信息的情況,以便隨時調整對話的進行。

(二)信息傳播的結構特征

鄉村的人際關系網絡是影響標會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標會參與者都有各自的以區分“自己人”與“別人”的“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格局就“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②會首是這個社交圈的核心,越接近中心,則表示二者的關系越親密,關系的強弱決定了能夠獲取的信息的性質。結合圖1來看,a、b、c同處於a標會圈內,a是該會的會首,b和c都是與a相親近的人,但b與a的關系較之c與a的關系更為親近。起會的信息源於會首a,a告訴與之親近的b,而較之c而言,c與會首a的關系不如b與a的關系,而b與c又有各自的交際圈,標會信息同樣會以二者為中心向外傳播,三者的關系圈有可能彼此重合或交叉。

 

(三)傳播中的影響因素

信息的傳播不是在真空的環境下進行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勢必會受到許多干擾傳播和接收信息的事物從而影響判斷,如謠言、外界的物理噪音,傳播雙方所使用的暗語、方言等,雙方以往的經驗等都會對信息的傳播和接收過程產生影響。

1.無所不在的謠言傳播

謠言是最容易對傳播者和接收者產生影響的因素。參與謠言傳播的除了有意向參與標會的村民外,其他與之無關的村民也參與其中。當會中的個別成員無法持續交納會錢,而使會存在倒會的風險時,謠言往往指向該成員,討論的無非是“某某是不是還在村裡”“他家裡人在不在”“他房子在不在”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連會首也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隻要這些不確定的信息無法得到証實,謠言會一直影響標會的整個過程,將利益相關者和利益無關者都卷入其中,有時利益無關者出於“看熱鬧”的心理對謠言的傳播較之該會的成員更為積極。會首為避免引起會中成員的恐慌,一般不會將標會處於出險階段的情況告知該會成員。

2.非言語訊息的干擾

信息傳播中說的非言語訊息會對傳播造成影響。信息通常包括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有時候一聲輕咳都能影響傳播的進行。筆者在調查中就多次發現,如果關系要好的兩人在一起討論,當外來人想要參與討論時,兩人會改變談話主題,或者是當其中一方認為自己的談話對象不應該知道一些信息時,會用咳嗽聲阻止自己的同伴。

3.方言或標會術語的影響

方言或術語的使用會影響信息的傳播,尤其是如果對方是外地人,更是影響其對信息的有效接收。在標會信息的傳播中,鄉村生活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共享的意義空間,參與者用方言即可交流。但個別的非本村參與者很難融入其他成員間的交談,尤其是碰到一些專有的術語時更是難以理解。比如在標會中,有時候為了避免過多隱私信息的透露,參與者會用“那個人”“他”等模糊性的詞語來指代標會中出逃的個別成員,本村的參與者肯定能明白指代的是誰,但外來者並不明白,這極易錯漏一些重要的信息。

四、結語

由於一場會的周期過長,本文不能對同一場會的各個階段進行分析探討,隻能通過對不同標會的分析對標會的三階段進行研究,且調查的時間較短,在以后的調查研究中,筆者將針對某一標會進行長期的調查,以期能夠總體上探討標會的信息傳播機制。(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生)

注釋

① 陳榮文:《海峽兩岸合會犯罪形態及其刑事責任比較研究》[EB/OL],2005年2月8日。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28081.

②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32頁。

來源:《視聽》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