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傳媒》>>2014年10月下

略論傳播效果與傳播對象 

李 佳 

2014年11月28日13:54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新聞傳播效果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和歸 宿,效果問題是整個傳播活動的中心。許多年以 來,新聞傳播的效果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特 別是歐美一些國家新聞傳播界高度重視的問題, 他 們 投 入 大 批 力 量 研 究 , 並 在 實 踐 中 摸 索 , 出 現了“可讀公式”“文章通俗性指數”以及“個 人差異論”“社會分類論”“選擇性因素論”等 等,力圖找到一條能更好地適應傳播對象的新的 傳播路徑。 從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現狀看,我們對傳播效果 的研究是比較薄弱的,真正切實地從傳播對象的角 度來考慮宣傳報道做得還很不夠。一張報紙能擁有多少讀者?一個廣播電台能擁有多少聽眾?一家電視台又能擁有多少觀眾?各類媒體每發一條消息、每辦一個欄目或節目,是否都考慮到了受眾的需求和感受?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那麼,傳播效果與傳播對象到底是什麼關系呢?新聞傳播說到底就是為傳播對象服務的,傳播者“傳播什麼”以及“如何傳播”,隻有在傳播對象切實存在的情形下才有意義。筆者認為,良好的傳播效果是建立在對傳播對象的尊重與適應的基礎上的,必須尊重傳播對象,適應、滿足他們的多種需求。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從新聞傳播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看, 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交流的日益擴大,才出現了現代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這些傳播媒介,每日每時不間斷地向受眾傳播各種信息,提供服務、滿足需求,同受眾產生了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甚或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今天的信息時代,為適應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變化,各類媒體都在加速轉型,以更好地滿足受眾多方面的需求。以我國的報刊而論,以前比較單一,現在則出現了細分化、專業化、小型化、地區化等新的特點,報刊的編排和印刷也在轉換理念,不斷採用新技術、新手段,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傳播對象的需要,以獲得最佳傳播效果。延伸一步來看,新聞傳播業面對的是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不同興趣愛好的傳播對象,從微觀上來看,他們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多樣性的人。因此,新聞傳播應當在兩個方面著力, 一要尊重、研究、適應傳播對象的不同特點、心理和興趣愛好﹔二要以受眾為本,敢於、善於創新, 不僅要及時吸收最新營養,更要推出全新的傳播手段、傳播形式,以不變應萬變,以“老大”自居, 最終就會被受眾所拋棄,不僅傳播效果無從談起, 媒體自身也難以生存。

第二,從傳播對象所處的地位看,他們並非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傳播過程基本是由兩個不同方面所組成的,即傳播者和傳播對象,傳播者提供信息,傳播對象按自己的意願加以選擇和利用。在這裡,傳播者至少應當把握四個原則:一是經驗的接近性,即傳播者要盡可能地以與傳播對象相似的經驗考量,來觀照事實並選擇報道的視角及表達形式﹔二是理念的接近性,即傳播者要盡可能地以與傳播對象趨同的觀念和思想,來闡釋新聞及其背景﹔三是水平的接近性,即傳播者要盡可能地以傳播對象可理解、可接受的程度,來報道新聞﹔四是地位的接近性,即傳播者要把自己擺在與傳播對象平等的地位上來報道和解釋新聞,決不能高高在上,自以為是。

從新聞傳播效果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有的報道波瀾不驚,有的引人矚目﹔有的轟動一時, 有的經久不衰? 根本的還是在於是否尊重和滿足了受眾的實際需求。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早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就明確地說:“作為一個讀者,我可以向你們提點要求。你們寫東西是為了給人家看的,你們是為讀者服務的。看報的人說好,你們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報的人從你們那裡得到材料,得到經驗,得到指導,你們的工作就是做好了。”顯而易見,不從傳播對象的地位和要求出發,一味地搞主觀主義的灌輸, 以教訓人的面孔出現,必然拉大與受眾的距離並最終失去受眾的支持。馬克思也早就指出:“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 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因此,隻有真正把廣大傳播對象當主人,新聞傳播事業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並且實現長久接續的發展,離開了這個基本點,一切都是空話。

第三,從新聞工作的發展規律看,了解、尊重、適應傳播對象的需求是其中重要的一條。一項對北京地區受眾的調查很能說明問題。該調查以報紙為例,列舉了可能成為報紙“必讀性”構成成份的若干因素,請讀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指出最重要的幾個因素。結果表明:對於一張讀者願意自費訂購的報紙而言,最重要的幾個因素的排位是: “ 報道緊扣社會關注的熱點” ( 佔49%)、“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佔46%)、“知識含量大,有保存價值”(佔37%)、“貼近生活,實用性強”(佔34%)。以這項調查為據所進行的統計清晰地表明,最近幾年最受讀者歡迎的是都市報、晚報等類報紙。原因何在?主要在於這些報紙貼近讀者、關注熱點、信息量大、可讀性強。由此可見,越是面向讀者,適應讀者的需要,為讀者服務,就越受歡迎。報紙是這樣, 整個新聞傳播業又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從尊重讀者需要的客觀實際出發,隻憑主觀願望或長官意志發消息、做報道,最終要被受眾所拋棄。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報紙是要有領導的,但是領導要符合客觀情況,馬克思主義是按客觀情況辦事的,客觀情況就包括客觀效果?.正確的領導按客觀情況辦事,符合實際,群眾歡迎﹔不正確的領導,不按客觀情況辦事,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使編報的人感到不自由,編出來的報紙群眾不愛看,這個領導一定是教條主義的領導。” 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鮮明地強調了新聞工作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脫離群眾、脫離實際。

那麼,是不是適應了傳播對象的需求,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呢?當然不是。我們知道,傳播對象的構成是復雜的,對他們的需求也要做具體分析。筆者認為,在處理傳播效果與傳播對象的關系上, 至少應注重把握好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適應和“迎合”的區別。新聞傳播要滿足、適應傳播對象的需求,這是毫無疑問的。首先,在指導思想上,要明確為傳播對象服務,把傳播對象當作主人,反映他們的要求、願望與呼聲﹔其次,在報道內容上,要滿足傳播對象各方面的興趣,不斷擴大報道面﹔第三,在表現形式上,要考慮如何吸引傳播對象的注意力,寫稿、做標題、安排版面, 都要為傳播對象著想。然而, 所有這一切不等於單純地、被動地去“ 迎合”。傳播對象的需求和興趣是多樣的,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積極健康的,也有消極的不健康的,對此要做具體分析。對少數受眾不健康的要求和興趣,決不能遷就、“迎合”,決不能搞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那一套。目前一些報刊以所謂的“ 多樣化” 為借口, 搞一些所謂“吸人眼球”的,甚至讓人“噴血”的圖片和標題,實則就是一種在一切為了盈利的思想支配下的“迎合”,在他們那裡,媒體的公信力、媒體的社會責任早被拋到九霄雲外。

二是趣味性和指導性的關系。如前所說,新聞傳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尊重、適應廣大受眾的需求。這裡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究趣味性,或者說傳播的內容包括形式,要能使受眾動情生趣。我們所說的這種趣味性,是健康、高尚、有益,能引人向上的趣味,而且不是單純的隻講趣味性, 不講指導性。實際上, 每一條新聞, 從選擇事實開始, 就把其指導性考慮進去了。筆者以為,趣味性與指導性並不矛盾,有趣的事物並非沒有指導性, 有指導性的新聞也並不排斥趣味性,很多有趣的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義。可以這樣說, 新聞的指導作用是在傳播對象自願接受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一條新聞,如果內容貧乏,事實陳舊,又是以教訓人的口氣, 板著面孔說話, 雖然報道的可能是某個重要會議, 或某領導的重要講話, 但滿篇“ 必須” “ 應該” “ 一定要” , 形似有強烈的指導性,實則令人聞之塞耳、視之掩目,其指導性又如何發揮作用呢? 實踐一再印証了這樣一條規律:指導性在傳播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程度,取決於指導性滿足受眾需要的程度。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如今,新聞傳播已經進入“買方市場”,這一點勿庸諱言。媒體隻管埋頭採編,不問傳播效果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無論是傳統媒體也好,新興媒體也好,誰若無視市場發展之規律,誰若自說自話、自我循環、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而不計傳播效果,誰就將被時代所淘汰。(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總編輯)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