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子曰師說曹雅欣:從孫悟空心路歷程看網絡法治化

曹雅欣

2014年11月30日09:56    來源:子曰師說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子曰師說曹雅欣:從孫悟空心路歷程看網絡法治化

從孫悟空心路歷程看網絡法治化

文 | 子曰師說曹雅欣

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我們當今這個社會更接近中國古語所說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的狀態。出自《老子》中的這句話,本意是指籠罩世間的公道法則、天道循環的自然規律。而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這句話更像是形象地描述著有形世界被無形網絡所全方位覆蓋的事實。

互聯網確實正日漸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網絡要真正權威地“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就不僅在於覆蓋面的大小,更在於網絡法治化的嚴整、完善。 在這張大網之中,每個人都像是生活其中的魚,有些人感覺從容適意、自由自在,有些人卻感覺常常碰壁、處處受限。其實,身處同樣的網絡世界,是受管制還是被保護、是更受限還是更安全,完全隻取決於一條——是在觸犯還是在遵從互聯網的法治。在法治的框架內,網絡雖寬,章法卻緊,自由雖多,條理卻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網絡無限大、漫無邊界,這種抽象空間很像是《西游記》裡描述的神魔往來、上天入地而任意穿梭的神話世界﹔而在網絡制度不健全時,身穿“馬甲”、多個化名而四處攻擊、無所顧忌的某些網民,也像是身披戰袍、化作“齊天大聖”而挑舋萬物、唯我獨尊的孫悟空,—— 在文明的意識建立之前、在法治的意識覺醒之前,原始心性馳騁得有些盲目、有些膨脹、有些放縱、有些野性。然而,孫悟空從一個未經教化的天產石猴一步步成長為覺悟正道的斗戰勝佛,就正是他接受法治而自我修心的過程。

《西游記》看上去是一個光怪陸離的神魔小說,實際上它能位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絕不是非簡單熱鬧的一個神話故事,而是承載有“文以載道”的更多深意。《西游記》成書於明萬歷年間,正是陽明心學盛行的年代,陽明心學講“致良知”,講“心即是理”, 認為世間的最高道理不需外求,人間的正道智慧要向自己內心尋求,靠修心來達到外聖內王的境界。《西游記》誕生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正是以人物故事為形象化表達,傳遞著陽明心學的理論思想。

孫悟空這個形象,正是人心的象征,所以《西游記》作者多次稱它為“心猿” ,而在后來的西行取經路上,孫悟空的蛻變歷練,更是代表著唐僧的心路歷程。

《西游記》雖有百回長,其實根據孫悟空的狀態改變,就書寫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孫悟空出世、學藝和大鬧天宮的過程。這其實是在描寫一顆年輕的心“初生牛犢不怕虎”,自負一身本領便開始挑戰所有權威,妄想打破一切秩序。孫悟空“齊天大聖”這個封號, 就是他心比天高的表現,就是極度自我膨脹的象征。所以他大鬧東海、大鬧地府最后又大鬧天宮,在今天看來,這就比喻著一些剛剛踏入社會時、具備技能卻缺乏修養的心浮氣躁之人,那躁動不安的“鬧心”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由於孫悟空鬧騰得太過分、被如來佛祖一掌定在五行山下的階段。在“鬧心”的階段,孫悟空是“官封弼馬心何足”,欲求不滿,心魔大作。而放縱的心勢必遭遇現實壓力來襲才能學著收回,於是,孫悟空受制於五行山的章回題目就叫做“五行山下定心猿”。五百年歲月的漫漫冶煉,是以夸張的寫法,將一顆胡鬧的心自我反思、痛定思痛的過程進行了放大,其實, 孫悟空在這時候經歷的,就是“定心”的過程﹔

第三階段,是孫悟空正心誠意過后,隨唐僧踏上西天取經路,一路修行、直至功德圓滿的過程。所以孫悟空與唐僧師徒相遇、心思同一的回目,就叫“心猿歸正六賊無蹤”。雖然這第三階段篇幅浩蕩,降妖伏魔精彩紛呈,但無論情節怎樣跌宕起伏,主旨始終都隻有一件事,就是朝著西天的目標一路修行而去。儒家修煉正是講“知止而后有定”,明確目標,心思既定,路途再遠也終將取勝。 所以第三階段修行中的所有困難與堅持,都是在體現“修心”的過程。

但是道理雖明、心思雖定,修心的歷程也並非簡單順利,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也就是,既需要修養的自我約束,又需要法治的外部監督。所以孫悟空在剛剛踏上取經路時,由於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時常過激行事、傷人無度,觀音菩薩便為他頭戴金箍,頑猴一旦心猿意馬,就由唐僧念一段緊箍咒來進行管控。緊箍咒又名《定心真言》,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種隱喻,喻示著野性未除、教化未成的心猿,心還需定,心還要修。

而西天得道、取經成功后,取經隊伍裡隻有代表著“心”的孫悟空與唐僧一樣成了佛。佛,是指覺悟了的人, 這就表明,目標達成、得証大道,這是唐僧一路修心的圓滿勝利。此時的孫悟空,本還想請唐僧把他頭上的金箍鬆下來,而唐僧告訴他,“當時隻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孫悟空頭上原本束縛他、禁錮他、約束他的那道管控的金箍,已經隨著他的修心成熟,而自然消失不見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暗示,暗示修心、修行成功的人,是超越了外部加諸給他的一切管控和限制,而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約束、自由自在地任性行事——這種狀態,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 順從心意暢快行事,但是既不會觸碰他人的禁忌、也不會觸犯規則的底線。

“從心所欲,不逾矩”、孫悟空頭上的禁錮自動消失,這都是已經在沒有負累的情況下自覺踐行著法治的精神,已經在法治的框架內實現了真正的自由。

在網絡無限的虛擬空間裡,就像小說構造的虛擬世界,很多人都曾像橫空出世的孫悟空一樣自以為是、放肆張狂。從人性來講,我們都不希望被他人制約,我們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由。 自由,其實這既是網民對網絡空間的期待,也正是網絡空間對網民的期望,因為網絡自由化的真正實現,就是網絡法治化的深入人心,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就是像孫悟空修行圓滿的狀態, 也就是,每個人都能自覺在網絡空間依法行事。

“法治”觀念和自律精神的真正建立,才使人從受制度支配走向了自覺依照觀念行事,才使人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

在秩序范圍之內,在法治保護之下,在天網恢恢之中,自在而活,不委屈自己也不侵犯他人,這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網絡法治化,恰恰意味著網絡自由化和網絡安全化。

分享到:
(責編:宋煦冬)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