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丑聞影響下的虛擬社區准社會互動關系考察

——基於百度柯震東吧的網絡文本

徐亦舒

2014年12月01日14:3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名人爆發丑聞自然會對其自身造成形象危機,但是,丑聞會對一直喜愛這些明星的粉絲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粉絲面對喜愛的明星爆發丑聞會採取怎樣的行動?粉絲為什麼會採取這些行動?以及丑聞是否會改變粉絲對於明星的喜愛程度與關注度?這些都是本文想要探究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百度柯震東吧的貼文進行文本分析以及虛擬民族志的觀察發現:依托網絡的虛擬社區雖能提供海量的信息但並沒有讓名人粉絲接受到更多元的意見,反而是粉絲不斷加深對於明星的迷戀。面對丑聞對於准社會互動關系造成的干擾,虛擬社區內的成員的話語行動經歷了質疑、反抗與袒護到最后接受與關系重塑。

關鍵詞:丑聞,准社會互動,虛擬社區,百度貼吧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互聯網絡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行動,它為人們在傳統的公司、學校、家庭等社交場所之外開辟了一片全新的社交場所:網絡空間。在這裡人們可以交友、娛樂、工作、學習等等,網絡空間的具體表現形態就是網絡虛擬社區(Internet Virtual Community)。網絡虛擬社區中的人際交往活動盡管有部分是現實社交的延續,但更多的是體現出精神“在場”、身體“缺場”(林斌,2001)的特點,這與現實的交往則是明顯區別的。現實的人際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著虛擬的人際交往,同樣虛擬的人際交往卻也影響著現實中的社交活動。虛擬社區吸引具有相同興趣愛好或者類似的社交目的人們聚集到一起。百度貼吧 即是典型的網絡虛擬社區,有超過800萬個興趣吧,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溝通與交流。這其中以明星貼吧佔據的數量最多且每日的活躍度 也最高,可見百度明星貼吧是粉絲們網絡聚集和進行交流的最主要的社區。

從年初至今就有多達九名娛樂圈明星涉毒被曝光,明星爆發丑聞自然會對其自身造成形象危機。但是,對於一直關注、喜愛這些明星的粉絲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粉絲面對喜愛的明星爆發丑聞會作何反映?粉絲為什麼會採取這些行動?以及丑聞是否會改變粉絲對於明星的喜愛程度與關注度?這些都是本文想要探究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選擇2014年8月18日台灣演員柯震東涉毒事件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這一丑聞事件的社會影響力較大且涉毒明星柯震東的粉絲眾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事件發生距今較近,筆者也幾乎全程在柯震東吧觀察了丑聞爆發前后吧內成員的反映,便於進行虛擬民族志式的觀察與線上訪談。

本文的研究採用過程——事件分析法,從涉毒明星與粉絲的社會行動所形成的事件與過程之中去把握現實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過程。本文要研究的是明星爆發丑聞后粉絲在網絡空間的話語表達,這與丑聞事件的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動態過程,因此需要對其話語過程進行分階段梳理與分析。

在貼吧中進行的人際交流主要以發帖的形式開始,粉絲所有的情感、行動反映也都通過貼文展現出來。筆者通過對貼吧中粉絲關於明星丑聞的多個相關議題的貼文進行文本分析,同時選取明星微博以及傳統媒體相關文本作為輔助分析來粉絲與明星的准社會互動關系以及面對丑聞,這種准社會互動關系有何變化。

三、文獻回顧

(一)虛擬社區

虛擬社區一詞最早是由霍華德·瑞格爾德提出來的,他主要將虛擬社區定義為“互聯網上出現的社會集合體,在這個集合體中,人們經常討論共同的話題,成員之間有感情交流並形成人際關系網絡”。(Rheingold,1994)國內有學者認為,虛擬社區是一種產生在網絡環境中的“類社區”現象(杜俊飛,2004)。

對於虛擬社區的分類,目前較為認可的分類標准是按照不同的需求將虛擬社區分為四種不同類型的社區:交易型社區、興趣型社區、娛樂型社區以及關系型社區,(Armstrong & HagelⅢ,1996)分別對應了人們四種不同需求:交易、興趣、娛樂和人際關系。就本研究而言,明星粉絲進入貼吧參與社交互動主要是為滿足興趣與娛樂兩種需求,而這與大多數明星貼吧定位為興趣吧和八卦吧想契合。

(二)准社會互動理論

准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PSI),又稱准社會交往、擬社會互動等,概念最早於1956年Horton和Whole 提出,主要用於描述媒介使用者與媒介人物的關系。Horton和Whole認為,媒介人物對這種關系的發展具有主動性,他們可以通過自身形象或言論來影響受眾對其關系的感知,受眾處於相對被動,隻能通過持續收看或停止收看節目來控制與媒介人物的關系。

現有的研究中,對准社會互動影響受眾行為傾向的研究顯示准社會互動對受眾的購買決策和行為以及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度都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四、明星貼吧:准社會互動行動場域

在虛擬社區中,社區的管理者通過制定社區規則來規范社區參與者的互動行為以及營造互動情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黃少華&沈洪成,2010)。然而明星貼吧為何會成為粉絲網絡聚集之地?這是研究粉絲虛擬社區交往活動首先就必須解答的問題。

(一)名人網絡自我揭露形塑“凡&星”准社會互動關系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交往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明星的自我營銷、包裝策略。明星在保証自身光鮮、迷人給人以距離感之外,積極利用如微博、微信公共賬號、扎堆等新媒介“晒”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將一些搞怪、故意扮丑的照片分享給公眾,有意拉近自身與人們的距離,給關注他(她)的粉絲一種親密感假象。因此,可以說網絡時代的明星是“明星化”與“平民化”兩者兼具。“明星化”包裝吸引了粉絲,而“平民化”日常呈現則是成功抓住粉絲心的關鍵。

具體到本研究的台灣演員柯震東,其微博賬號是@柯震東Kai,對其微博內容進行分析即可發現:內容主要以每天心情狀態、工作行程以及與家人、朋友、粉絲互動為主。明星的網絡自我揭露行為拉近了明星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柯震東呈現在微博上的形象就如同隔壁的鄰家大哥哥一般。明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星”,而是隨時都能通過網絡與你溝通交流的“人”。明星的網絡揭露行為使得粉絲對於明星產生一種想象的親密感,進而形成或強化了准社會互動關系。

粉絲通過社交媒介與明星產生准社會互動關系是粉絲參與明星貼吧的前提。關於“使用——滿足模式”的相關研究表明,個人經常採用目標導向的方式尋找需要使用的媒體以完成一些核心目標。也就是說粉絲選取要使用的媒介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筆者通過對柯震東吧內成員的線上訪談也証實了這一觀點。

我沒有在等你_:開始就是喜歡凱凱(柯震東昵稱)就到處找(關於)他的消息,然后就找到貼吧了。每天都到這裡面看看其他人貼的關於凱凱的消息。

未得到i:貼吧裡別人貼了好多凱凱的新聞,在這裡面都是喜歡凱凱的,跟他們比較有話聊。

以上是筆者通過線上訪談部分柯震東貼吧成員參與貼吧互動的原因,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粉絲到貼吧參與互動的基本是帶著獲取明星新聞、與同為粉絲的成員進行交流以及維護明星形象的目的。由此可見,粉絲進入貼吧參與互動是維持其准社會互動關系的需要,貼吧互動是粉絲准社會互動行為的一部分。

(二)柯震東貼吧設置與穩定社會關系的形成

目前柯震東貼吧共有約74萬成員,貼吧內部成員間有著清晰的分級制度,根據參與時間、發帖數量等不同將吧內成員分為18個等級(頭銜):

柯家菜鳥、柯家笨蛋、我是木頭、繼續喜歡、主動出擊、有話直說、比我愛他、非你不可、愛戒不掉、愛已痴迷、愛已瘋狂、愛已情深、我愛柯家、柯家老頭、超級元老、柯景騰、柯顧源、柯家凱

這些頭銜名稱不僅是吧內成員等級身份的象征,同時也是圍繞柯震東這一關系核心命名的,比如“柯家笨蛋”、“我是木頭”、“柯景騰”、“柯顧源”都是柯震東演出的戲劇中的台詞或名字。等級設置讓與柯震東有關的形象符號成為吧內成員的身份象征的一部分,加強了成員自身與柯震東的聯系。同時,將這些柯震東戲劇中的名稱作為成員身份等級的標識也顯示了吧內成員對於柯震東所演出的戲劇角色的認同,而一些昵稱(如稱柯震東為“凱凱”,粉絲自稱為“小木頭”)則是對於柯震東真實身份的認同,並且這些認同在貼吧內部成員之間已經是達成一致的共識。

貼吧內部除了明確劃分成員之間等級之外,對於成員發言格式以及發言內容也有明確的限制。

成員發言內容與格式都受到限制,對於違規的帖子吧內管理人員往往會強制刪除甚至採取限制其發言(即所謂的“封號”)這樣的嚴厲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保証百度柯震東吧成為一個喜愛柯震東的粉絲們溝通、交流的虛擬場域,而對發言格式的統一要求則是為了強化吧內成員的身份認同。

從等級頭銜與柯震東昵稱的使用呈現出吧內成員對於柯震東戲內戲外的身份認到通過強制的發言規定強化的成員自身的身份認同,這些有意或無意的粉絲行動都是起到了強化粉絲與明星的准社會互動關系進而形成一種穩定的社會關系的作用。

五、丑聞爆發:丑聞出現后貼吧內成員的話語分析

借助有效的貼吧規則設置與時空再造,成功將自身營造成為吸引明星粉絲網絡聚集的社區,在這裡粉絲可以獲得、交換關於明星的信息以及與具有相同喜好的人進行溝通排解孤獨感。逐漸將粉絲與明星間的准社會互動關系變成為一種穩定的社會關系。但是,一旦明星爆發丑聞,對這種基於想象的准社會互動以及依靠虛擬社區穩定下來的社會關系會造成何種影響呢?

(一) 丑聞爆料期:穩定關系下的強烈質疑

2014年8月17日晚上,一名叫“徐航”的網友在微信朋友圈爆料:“柯震東吸毒被了,我爸審了一宿,等著看新聞啊!”留言隨機迅速在網上熱傳。隨后又有知名網友“陳礪志”在微博上爆料:“消息陸續出來,估計捂不住了。又一個周一見。”

留言一出即引來網上熱烈討論,此時尚屬於丑聞爆料期並沒有人有確鑿証據能証實消息的真實性。 柯震東涉毒傳言傳出后隨即就有網友轉到百度貼吧 內,但是最早開始討論的並不是柯震東吧。為何柯吧網友並沒有對爆料傳聞進行回應,據筆者的觀察,雖然貼吧內有消息爆料但因為大多數吧內成員都極力質疑,認定是有一個無中生有的謠言,並且貼吧版主也嚴禁傳播此類“未經証實的傷害凱凱形象”的言論,故而對於相關爆料帖一律刪除。筆者在18日凌晨曾試圖轉發爆料帖到柯吧,但隨即在三分鐘內即被舉報、刪除。

由此可見,建立在准社會互動關系之上的虛擬社區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群,對於關於明星丑聞的爆料傳言一般持懷疑、否定的態度並且會採取刪帖、封號等手段維護明星形象。

(二) 丑聞爆發期:袒護與非理性維護表達

2014年8月18日,京華時報獨家消息,柯震東8月14日因在京吸毒已被北京警方控制,網傳其吸毒被抓情況屬實,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隨后其經紀人也發文証實柯震東吸毒並向公眾道歉。至此,柯震東吸毒傳聞被証實,貼吧成員也不得不面對吸毒丑聞。但是,通過對丑聞証實當日的吧內貼文分析發現,內部成員並不接受柯震東吸毒的消息,同時在話語上表現出強烈的袒護傾向。

Girl涵Amy: 【Kaiko】不允許有人諷刺東東

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一次被原諒的機會,所以,東東,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我們不會怪你。從頭再來為何不可???

通過筆者的統計,從8月18日柯震東吸毒丑聞被証實后到8月19日,一天時間內柯震東吧共有超過14000多條類似表達支持柯震東的帖子。對這些貼文進行高頻詞匯分析發現:

大麻、犯錯、支持、加油、原諒、吸毒。

這六個詞成為貼文中最主要出現的詞匯。由此可見,面對被証實的吸毒丑聞,粉絲們前期與明星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准社會互動關系並沒有隨著丑聞的爆發而崩潰,相反卻表現出強烈理解、原諒甚至袒護的情感。

與此同時,隨著丑聞的逐漸擴散,一些原本並不是柯震東吧的成員開始在吧內發文辱罵、惡搞柯震東。面對這些所謂“黑粉”,吧內成員表現出對柯震東的非理性的維護、爭執。

與此同時,並非所有貼吧成員都是失去理性思考、一味袒護柯震東的涉毒行為,也有部分成員保持冷靜,對自己與明星的虛擬關系進行重新思考,但是這部分理性的表達卻是迅速被非理性的情感表達所掩蓋。

(三)丑聞發展期:貼吧意見領袖引導下的准社會互動關系重塑

面對吧內成員的非理性表達以及與所謂“黑粉”之間發生的激烈爭執。貼吧版主作為該虛擬社區的管理人員開始發布吧內公告,維護吧內的環境以及控制貼吧成員的非理性情緒,借此來維護虛擬社區的秩序。

簡要分析版主的貼吧內發言規范可以發現,在公告中社區內的版主充當的是類似於意見領袖與社區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一方面需要維護社區環境繼續充當一個明星信息交流與粉絲互動的平台,另外一方面又要安撫吧內成員的情緒。對於所謂不顧事實與倫理、道德、法律的“腦殘”言論使用刪帖的強制手段,以此來重塑與矯正粉絲的准社會互動關系。同時,對社區以外的非粉絲群體則是請求他們不要再故意抹黑柯震東,借此來維護明星形象,盡力維持吧內成員與社會成員間和諧相處。

經過版主的多篇公告、對違規貼文強制刪帖並且隨著丑聞的不斷發展,吧內的“黑粉”與“腦殘粉”言論被清理,發言重回溫和。原有的因丑聞遭受質疑的准社會互動關系被重新塑造,貼吧回歸成為獲取明星訊息、交流日常生活的虛擬社區平台。

筆者通過對貼吧管理員與幾位版主進行虛擬線上訪談發現:1、貼吧成員數量並沒有因為柯震東丑聞而大量減少,反而增長了近3千名關注者。2、貼吧內成員活躍度也並沒有受丑聞影響。3、成員對於柯震東訊息的關注相較於丑聞前大為提高。由此我們可以簡單推斷:百度貼吧讓明星的粉絲更加深對一個明星的迷戀,並沒有讓他們聆聽到網絡上更多元聲音,保持對明星的一個客觀冷靜的評價。

反思網絡究竟是擴大我們的視野胸懷,還是加強我們的固有認知、收窄我們的眼界

六、總結

通過對柯震東吧的觀察發現,依托於網絡虛擬社區(百度貼吧)准社會互動行為並沒有因網絡海量信息與多元交流而讓粉絲保持對明星丑聞行徑保持冷靜、客觀的思考與評價,反而是加深了粉絲對於明星的迷戀。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網絡虛擬中的互動是准社會互動的一部分,准社會互動的形成源於粉絲對於明星的親密想象。這種親密想象使得粉絲對待明星如同家人、朋友一般,丑聞往往很難消解粉絲對於名人的痴迷,甚至反而會加強這種迷戀感。可能網絡社區也不像我們時常想象的那樣大大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加強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反而收窄了我們的眼界。

而考察丑聞情境下粉絲在虛擬社區話語表達也証實盡管基於虛擬環境以及想象的准社會互動關系與傳統的基於社會實際交往的互動關系在交往形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虛擬社區中准社會互動是在一個再造的空間中進行的身體缺場的互動,這與傳統的社會互動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但兩者並不具有本質的差異。尤其是本文研究的丑聞對於准社會互動關系造成的干擾,虛擬社區內的成員的話語行動與實際的社會交往行動基本相同,都經歷了質疑、反抗與袒護到最后接受與關系重塑。(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參考文獻:

[1]Armstrong A., Hagel J.(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2]McCroskey,J.C.,McCain,T.A.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measurement[J].Speech Monographs,41;261-266

[3]Rheingold ,H.,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ass, Addison [J] Wesley Inc.,1993

[4]杜駿飛. 存在於虛無:虛擬社區的社會實在性辨析[J]. 現代傳播, 2004, (1).

[5]黃凱毓 ,Facebook中的擬社會互動現象分析——Facebook訊息呈現特性對線上交流之影響,中華傳播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

[6]黃少華, 沈洪成. 虛擬社區中的權力關系——以"中穆社區"為例[J].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0, (5).

[7]林斌,虛擬中的身體與現實[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201頁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