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應對之策

張穎  

2014年12月03日09:3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新聞攝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基於此,本文分析了新聞攝影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的三大趨勢,並針對於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從強化新聞意識,結合地方特色,提高職業素養等方面提出應對之策。

詞:新媒體 新聞攝影 對策

近幾年,新媒體這一名詞頻繁出現在大眾視線中,然而何為新媒體?當大多數人都還不明白這一名詞指向為何時,就已經看到它無處不在的滲透力以及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通常用於指代那些產生於傳統媒體之后的新興媒體類型,包括互聯網、手機、移動電視、交互網絡電視(IPTV)等。

隨著新媒體環境下數字技術的普及與進步,我們已經進入讀圖時代。拿新聞攝影工作來定位,攝影的各種形態都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從物質到藝術再到文化都顯現出來。傳統節目的灌輸性方法已經很難被大眾接受,現代流行發展到人們都可以普遍參與到節目制作的台前幕后。普通的觀眾不再滿足於僅僅欣賞節目,而是更喜歡參與其中,目擊、感受、享受整個現場的氣氛,來體現自我存在性的熱情。至此,攝影藝術走出象牙塔,開啟了平民化攝影時代。數碼時代的推進和發展,使得新的傳播方式得以推廣,並間接推動聞攝影產業。

一、新聞攝影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趨勢

1.新聞攝影報道信源多元化

數字技術的普及和進步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速度,也使社會組織結構發生變化,進而使得人和人的關系及人和社會的關系發生著改變。2013年第二季度,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量超過5.6億,互聯網的覆蓋率超過40%。手機網民的數量達到4.2億,超過了僅使用電腦上網的網民。同時,人人網、BLOG等成為網民了解、關注新聞的新途徑,因此,人人網、BLOG等漸漸發展成為具有潛力的媒體傳播途徑。

從十年前開始有網民在BLOG上發布了“王府井驚現殺人”的相關照片,到后來網上出現的各種“奇葩”違章建筑事件,再到2013年12月初,女司機因為超載罰款,當場服毒自殺事件。網絡都起到了極大地作用,把公眾的目光和焦點充分聚合起來。新媒體背景下,圖片僅僅是表達,受眾自有主張。各種各樣的圖片來自四面八方,人們不再僅僅是接受引導 ,人們可以獨立獲得訊息,並對事物做出判斷。

2.新聞攝影報道內容深度化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攝影報道開始追求深度。新聞性是新聞攝影的本質屬性,一張圖片隻要具備了基本的新聞要素,那麼就算是一張合格的新聞圖片,而且題材越重大新聞價值就越高。然而普通公民在突發事件上拍攝到的圖片,盡管畫面表現力不如經驗豐富的新聞攝影記者,但卻在時效性和現場感上快其一步。所以各大媒體的新聞攝影不應再專注於突發事件的現場記錄,因為多種多樣的圖片己將此領域蠶食。

唯有做深圖片,拍攝具有深刻思想的新聞攝影報道才能維護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刺激人們視覺感官的圖片隻能贏得一時,這樣的圖片很快便會被人們所遺忘,逐漸被后來者取代。隻有對報道題材進行深入挖掘並拍攝,才能使新聞照片不僅僅是表象的記錄,最終引起讀者的思考和持久的關注。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已經注意到讀者的興趣轉向,紛紛開始改革制度加大投入支持新聞攝影深度報道。例如《中國青年報》、《東方早報》等報紙的圖片專版都展現出了一定的高水准,地方都市報也開始增加相應的專版,例如《鹽城晚報》的“畫說新聞”版塊。各大新聞網站也都在其圖片頻道下設立相關深度報道的子欄目,例如騰訊網圖片頻道下設的“圖片品牌專欄”版塊等。圖片內涵豐富又具有故事性,是新聞攝影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

3.新聞攝影圖片造假擴大化

尊重客觀事實是新聞攝影最大的生命力,絕對不允許一絲一毫的弄虛作假。但新媒體環境下數字技術的日益進步為新聞攝影從業者開拓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photoshop 軟件又提供了功能強大的操作平台,使我們處理照片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先天不足的照片,給予了補救措施。當然,在不改變新聞圖片本身內容的前提下,適當地對新聞圖片進行剪裁或略微調整色調,這無可厚非。但是有些新聞攝影從業者卻利用 photoshop 軟件隨意修改新聞圖片內容,制作假照片,這就讓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受到了嚴峻挑戰。

早期的圖片造假手段主要是靠暗房技術來修改圖片,但由於早期條件上的限制,圖片造假並不多,后來在政治力量影響下的圖片造假依靠擺拍為主。現如今的新聞圖片造假則以photoshop軟件進行新聞圖片內容的更改為主,其運用軟件進行圖片造假的數量巨大。photoshop 技術的新聞攝影造假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新聞圖片內容的拼接上,俗稱“移花接木”,將其他圖片的要素轉移到新聞圖片中,抑或是將原圖中的內容進行重新拼接、復制等,其主要目的是增強新聞圖片的視覺效果。數字技術未出現前,這種移花接木的技術需要十分專業的攝影后期人士依靠暗房技術才能制作,因此條件上的限制圖片造假並不多。但是當數字技術出現,在新媒體環境下逐漸普及后,圖片后期制作變得更加容易,非專業人士也隻需要簡單的學習便可掌握其中的基本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出想要拍攝卻拍攝不到的圖片,而且這樣圖片造假的成本極低。在這樣圖片造假成本極低,同時圖片造假技術要求也很低的情況下,新聞攝影圖片的造假趨勢就呈現上升趨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應對之策

1.強化新聞意識,講究圖片“看點”

當有突發事件時,新聞攝影記者要保証及時的到達突發現場。並根據需要拍好相關事件的照片。這些照片極有可能成為某個新聞的關鍵價值。當地的記者不僅僅要給自己單位提供稿件,也要試著向國家、省等高一級別的媒體或機構供稿,以免因為猶豫或患得患失,失去一次絕佳的機會。在新媒體背景下,全民皆“拍”,大家都是記者,想要擁有獨家新聞已經不太容易了,突發事件通常在發生后的數分鐘內就會出現在互聯網上。各大媒體往往只是報道時間、採訪的深入點及后續報道的關注點方面有所差異。

新聞攝影記者拍攝重大、突發事件時,要考慮到讓圖片有“看點”,突發事件是記者各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也是最有機會報道獨家新聞的時刻。這就需要記者有良好的攝影基礎做保証,以便應付突發事件時能夠臨危不亂。地方媒體記者如果碰到重大事件時,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並根據具體情形選擇好角度及報道事件的切入點,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地方特色,做好圖片新聞

地方媒體記者拍攝新聞圖片不僅要注意拍攝角度,還應該和當地特色結合起來。凸顯具體地方的歷史、文化等特色,這向來為許多媒體記者所重視。作為新聞攝影記者要抓住時機,及時報道當地的城市發展、工農業經濟建設,在當地挖掘新聞並選准報道的切入點,因此,這樣的圖片通過的概率非常大。所以,把新聞圖片變成商品實現其價值,當地媒體有相當大的地理環境優勢。

鹽城位於江蘇中部,是我國東部沿海城市,鹽城歷史悠久,因鹽得名,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我國唯一以鹽命名的地級市。鹽城每年都舉辦海鹽文化節,宣傳地方海鹽文化,並圍繞海鹽文化節開展一系列相關活動項目,因此,這些活動中被拍攝的圖片,極易被國家、省級等媒體和機構選中並採用。通過這些活動圖片的公布或見刊,使人更容易了解鹽城的海鹽文化,了解這座城市,促進了鹽城的旅游業發展,成為鹽城對外宣傳的一張張靚麗的明信片。

3.加強專業培訓,提高職業素養

在當今社會,虛假的新聞攝影圖片可謂層出不窮,虛假的攝影圖片不僅讓人們懷疑它的真實性,也使得媒體機構的信譽和權威性受到廣泛質疑。新媒體背景下的數字技術是一個矛盾體,運用合理的可以促進新聞攝影的健康發展,運用不合理則會使人們懷疑攝影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國內眾多專家建議完善相應制度和圖片的使用規則,以免新聞攝影業遭受重大的損失。

新聞攝影記者利用攝像機拍攝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攝影記者要保証現場的真實性,不能用任何方式改變或干擾現場,做一個實實在在的記錄著。這就屬於認真工作的體現,也是工作的原則和底線。隨著信息數字和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各種各樣的數字技術讓新聞圖片可以“移花接木”、“無中生有”,數字技術可以做出任何想要而卻未曾拍到的效果,假的新聞圖片即使在特定的時間引起共鳴和關注,也不會長時間的保存。因為虛假的新聞攝影圖片是經不住歷史考驗的,終將被社會和時間拋棄。因此,新聞攝影記者的原則就是保証報道的真實性,這也是體現一個合格攝影記者的必備條件。在數字技術剛剛產生的時候,美國相關機構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隻允許對新聞圖片進行清潔、劃痕、色調的調整,不允許私自改動照片的內容。現在回看這些開始制定的若干規定,盡管在新媒體背景下這些規定存在特定的漏洞,但在開始之初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國內的媒體加強自己內部的專業培訓,讓新聞攝影記者知道自己對於社會負有重大責任感,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素養,無論什麼情況下拍攝新聞圖片都不能觸碰新聞攝影的底線。

三、結論

新媒體環境帶給了我們難以想象的海量信息,使人們自我感覺“世界雖大,盡在眼底”。新媒體環境對新聞攝影來說,挑戰和機遇並存,是一對矛盾體。新聞攝影記者要知道自己職業的本質和底線,並把數字技術作為一個輔助工具利用。正確使用最新的數字技術,處理好真實性和數字技術的關系。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新聞攝影從業者需要正確的定位自身價值,充分維護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為我國新聞攝影健康發展做出貢獻。(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培林.《科學界定“讀圖時代”》,傳媒觀察,2006年第6期

[2]王建勇.談新聞攝影創新中遇到的阻力及解決方法[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3] 謝建華.新傳播環境下新聞攝影形態的分析與研究[EB/OL].第十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論文

[4]卜新章.《現代新聞攝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79

[5] 李西莉. 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征研究[J] .編輯之友, 2012年第11期

[6] 任悅. 新聞攝影的未來 [J] . 新聞與寫作, 2007年第7期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